政治论文哪里有?本文在阅读和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厘清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基本概念,结合问卷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了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现状,发现当前培育收获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探析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绪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论文选题具有新颖性。一方面,目前学术界与劳动精神的相关文章为数不多,相关研究课题较少,更多的是对劳动教育这一主题的探讨,研究主体的指向性不强;另一方面,在知网搜索以劳动精神为主题的论文,可以发现文章数量随时间呈现增长态势,这也侧面反映了劳动精神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具有很高学术意义的;除此之外,本文将大学生群体与劳动精神两个要素紧密联系起来,选题是比较新的,不仅具有时代烙印,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二、研究内容具有新颖性。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当前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较为成熟,而对于劳动精神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处在研究初期。学界对劳动精神研究有着各不相同的侧重点和方向,对劳动精神没有足够多的梳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大量关于劳动精神的学术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总结,立足于习近平在新时代关于劳动精神的相关论述,概括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内涵,依据现实情况,找出存在的难题并探究解决路径,努力促进劳动精神研究的系统和全面。
第二章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调查概况
为了探究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阅读和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次研究主题设计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调查研究》(见附录1)的问卷。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问卷经由网络平台发放,在2022年10月,共计发放了450份问卷,最后一共收回了 43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科类型、年级和户籍地区等方面的信息,以方便对问卷进行总体分析。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现状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劳动及劳动精神的认识程度,并且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角度着手,对大学生劳动精神进行多层次深入调查。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题目,调查对象可以提出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建议和想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解决策略。总之,本次问卷提出的问题,都是紧密围绕大学生劳动精神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这些数据有力的支撑了接下来的原因分析和路径提出。
二、调查对象情况分析
合数据来看,接受本次调研的男性有186人,女性有257人,调查对象女性稍多,但是数量差别较小,比例较为均衡。根据表2-1,参与本次调研的大学生学科类型分布在理工类最多,军事类最少,但总体比较均衡。大学生所处的学段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其中,专科生有181人,本科生有195人,硕士研究生有42人,博士有25人;
第三章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重视社会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协同作用
人的思想水平和素质会受到一定的社会氛围的影响,崇尚劳动精神的社会氛围会对大学生的劳动品质起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社会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协同作用,通过加强劳动精神宣传、维护合法劳动权益、强化网络管理、扩展劳动实践场所等途径加强培育。
一、加强劳动精神宣传,营造浓郁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即社会环境,是法治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对社会成员的意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思想尚未成熟,三观仍在完善期,更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强劳动精神宣传,加大力度营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注重使用传统媒体传播劳动精神,广播、电视、报刊等对传播主流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采取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利用公交、地铁、商超等公共区域,播放与劳动精神主题的公益短片,或者利用传统方式,撰写一些劳动精神的书籍报刊、宣传小册子,发放给大众;由于传统媒体的特征是覆盖面广、影响力强,因此,可以通过拍摄并且放映一些纪录片来宣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诸如《劳动铸就中国梦》、《大国工匠》等,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使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观念深入人心,营造浓郁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突出高校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主导功能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培育劳动精神的重要场所,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中坚力量。同时,加强劳动精神培育也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所以高校应该时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优化劳动精神教学体系、健全劳动精神培育机制、完善劳动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劳动实践育人平台的方式来进行培育。
一、优化劳动精神教学体系
(一)要健全劳动精神教学课程设置
首先,要开设劳动必修课。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高校开始意识到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培育,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基础课,致使学生对劳动精神认识不够深入。所以,学校应该认真规划一门关于劳动精神的必修课,或者可以在原本的课程体系中设置分支课程,像劳动关系学、劳动经济学等,激起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深入思考,从不同学科视角和领域探究劳动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对“劳动精神”的认识,并在理论上准确地把握其意义。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劳动精神培育相结合。劳动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内容,高校必须在思政课程中加强劳动精神培育,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使其在学生心理上具有引导和强化的作用。同时,教师可深入解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大学生法治思维,充分了解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并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劳动者权益;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人劳动与集体关系的分析,增强大学生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感。
最后,要推进课程思政,强化劳动精神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专业课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育,又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所以,大学应该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强专业课渗透劳动精神,将专业教育同劳动精神培育进行有机融合,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专业课堂和实践中,注重挖掘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把培育和践行劳动精神融入整个教学体系。
结语
劳动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由一代代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凝结一起铸就的,其内涵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完善,为人们所重视。培育劳动精神,旨在帮助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还有利于用劳动托举中国梦。然而,当前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寻找解决对策。
本文在阅读和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厘清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基本概念,结合问卷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了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现状,发现当前培育收获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探析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发现问题主要包括培育劳动精神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培育劳动精神的平台不够丰富、培育劳动精神的环境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对劳动精神践行意愿不强几个方面,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不良思潮冲击,劳动回报保障机制不健全;学校培育机制不全面,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联系;家庭的重智轻劳观念比较突出;学生自身的劳动意识较为淡薄。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从四个角度出发,即: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己,研究对应的策略,进而提高他们的劳动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劳动中创造并实现更好的生活。
研究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是一项漫长且艰巨的任务,未来还会出现很多机遇和挑战,由于本人学识有限,研究经验不足,对许多问题认识不够深刻,文章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人今后依旧会关注劳动精神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