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技术创新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72522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2-05-1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政治论文哪里有?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显著改善了劳动收入份额,提高研发投入密度能够提升劳动者报酬的相对水平。本文还发现,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周期、技术创新质量以及市场结构都对技术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产生了显著影响。

1 导论

1.6.1 创新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在研究对象、技术路线以及检验途径等方面实现了局部创新。

(1)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创新是牵动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牛鼻子”。①然而,现有文献未能充分探讨技术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也未能使用中国的经验数据予以验证。本文能够适时地填补这一空白,将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以及共享发展理念有机串联在一起。此外,由于劳动收入份额长期处于低位,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居民福利水平受到严重影响。本文以微观主体数据为基础,结合实际国情并提出以技术创新为枢纽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2)本文围绕技术创新构建了一个颇具新意的工具变量——高管教育背景,并使用 IV -2SLS 克服了内生性问题。技术创新背景下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上升,但是人工成本会反过来构成技术创新的激励因素,二者之间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联立关系。使用工具变量能够有效克服这一内生性问题,这有助于进一步检验技术创新活动对收入分配环节的影响。

(3)本文对技术创新异质性的解构方法具有多维性和系统性,能够客观反映经济事实。为了探讨技术创新活动改善收入分配的程度差异,本文构建了一个五维异质性分析框架以检验技术创新异质性对收入分配效应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本文将技术创新异质性解构为技术创新主体异质性、技术创新环境异质性、技术创新周期异质性、技术创新质量异质性以及市场结构异质性。这种解构方法以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并突破了相对片面的传统异质性分析方法。

政治论文怎么写

3 技术创新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思考具有先驱性,在技术创新影响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影响资本有机构成两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就生产力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揭示了自然科学对生产过程的服务方式,并指出人类财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不断积累。机器设备是自然知识的物质集成体,即“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①就社会生产关系变革而言,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技术条件革新对生产资料价值构成的影响,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的技术构成。马克思如此描述机器大工业:“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可以大大革新,以致过去 10 个工人用 10 件价值很小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较少量的原料,现在 1 个工人用 1 台昂贵的机器就能加工 100倍的原料。在这种情况下,不变资本即被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大大增加了,而资本的可变部分即预付劳动力的部分则大大减少了。”②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对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杠杆”,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传统产业中出现剩余劳动力的根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阐述了技术创新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变革的影响,构成了本文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中,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对抗性质的社会关系。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文明社会分裂为两派,生产资料所有者和雇佣工人之间存在着旷日持久的对抗关系。资本家和工人将围绕工作日界限进行“权力同权力相对抗”。③在合作与博弈并存的劳资关系中,资本家和劳动者都有争夺剩余价值的平等权利和充分动机,那么劳资双方的相对“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5 技术创新异质性对收入分配效应的调节作用检验

5.1 技术创新主体异质性对收入分配效应的调节作用检验

根据我国多种经济所有制的运行现状,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在行业分布和利润归属等方面截然不同,而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组织结构和分工方式等方面亦有所差异。因此,技术创新主体的产权归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参考叶勇等(2005)、金鑫和雷光勇(2011)对股权控制链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三个虚拟变量(𝑠𝑜𝑒、𝑝𝑜𝑒、𝑓𝑜𝑒)以表征观测样本的产权属性。①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构建三个交互项(𝑟𝑑𝑠 ∗ 𝑠𝑜𝑒、𝑟𝑑𝑠 ∗ 𝑝𝑜𝑒、𝑟𝑑𝑠 ∗𝑓𝑜𝑒)来验证验证技术创新主体的调节效应。首先,本文将反映产权属性的三个虚拟变量(𝑠𝑜𝑒、𝑝𝑜𝑒、𝑓𝑜𝑒)加入模型(1),估计结果如表 5-1 第(1)列所示。作为比较,本文进一步引入核心解释变量和虚拟变量的交互项(𝑟𝑑𝑠 ∗ 𝑠𝑜𝑒、𝑟𝑑𝑠 ∗ 𝑝𝑜𝑒、𝑟𝑑𝑠 ∗ 𝑓𝑜𝑒),估计结果见表 5-1 第(2)列;将反映产权性质的虚拟变量(𝑠𝑜𝑒、𝑝𝑜𝑒、𝑓𝑜𝑒)及其交互项(𝑟𝑑𝑠 ∗ 𝑠𝑜𝑒、𝑟𝑑𝑠 ∗ 𝑝𝑜𝑒、𝑟𝑑𝑠 ∗ 𝑓𝑜𝑒)一起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1),估计结果如表 5-1 第(3)列所示。

表 5-1 是产权异质性视角下技术创新活动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估计结果。根据表 5-1 第(1)列的估计结果,不考虑产权属性与研发活动的交互作用,产权属性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国有企业虚拟变量(𝑠𝑜𝑒)、民营企业虚拟变量(𝑝𝑜𝑒)还是外资企业虚拟变量(𝑓𝑜𝑒)都未达到 10%以内的显著性水平。

政治论文参考

5.2 技术创新环境异质性对收入分配效应的调节作用检验

技术创新环境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等外部因素之总和,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本和效率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马瑞映和杨松,2018)。事实上,人文风貌、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等因素导致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区创新环境的建设水平并不一致。恶劣的技术创新环境往往会影响技术创新效率,乃至削弱技术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因此,本章对技术创新环境的异质性展开讨论。

现有文献对技术创新环境评价体系的论述颇为丰富,并就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各项指标进行集中化的量化分析。其中,苏天恩(2014)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得出我国各地创新环境的综合分值。陈怡安(2015)则是基于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人才中介等维度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来探讨我国各地创新创业环境的总体水平。陶长琪和周璇(2016)通过多种方法测算了省级行政区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夏维力和丁珮琪(2017)统计 CSSCI 数据库中相关的高频指标,并由此建立区域创新环境体系的评价体系。党晶晶等(2018)基于创新意识、创新链接等系统层指标,以属性层次分析模型指标赋权法得出我国省级行政区创新环境的比较结果。

7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本文主要结论

初次分配过程具有基础性,因而劳动收入份额直面反映了居民福利水平和劳动力再生产水平。1997 年起,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进入了较为严峻的衰退状态,并在 2007 年开始逐步回升至原有水平。总体来看,我国近二十五年来的劳动收入份额呈现为一个 U 型曲线的发展态势。针对国内分配格局的演变,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讨论劳动收入份额止跌回升的驱动因素及传导机制,得到的结论如下:

第一,基于 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技术创新活动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无论是使用随机效应估计法还是其他估计方法,技术创新活动和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联性都保持在 1%以内的显著水平。从作用方向来看,研发投入密度的增加能够提升劳动者报酬的相对水平。稳健性检验中,本文更替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测算指标重新估计基准计量模型,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活动对企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推动作用依然保持在 1%以内的显著性水平。此外,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和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可能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联立关系。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困扰,本文根据企业高管的学历状况来构建技术创新的工具变量,而 IV-2SLS 估计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始终是企业内部劳动者报酬相对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活动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具有稳健性,不受估计方法、观测指标以及内生问题的影响。

第二,依据时间维度对进行子样本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发展阶段下技术创新活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带动能力有所差异。结合中国经济的演化过程来讨论技术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本文发现技术创新活动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对企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影响,其中高质量发展阶段(2015-2017 年)技术创新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撬动幅度较高,而追赶阶段(2007-2010 年)与高速增长阶段(2011-2014 年)技术创新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撬动幅度较低。本文对此的解释是经济发展早期,我国企业更多地通过包装式创新来抢占产品市场或套取政策补贴。这类创新不但无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反而恶化了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盈利空间。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