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文哪里有?本研究并未涉及临床研究部分,并不能结合临床疾病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来评价复方黄柏液涂剂的疗效。
第一部分复方黄柏液涂剂对金葡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NCTC8325)(由安徽农业大学生科院薛挺教授惠赠)。
2.实验药物
复方黄柏液涂剂(规格:每瓶100m L;国药准字:Z10950097,批号:1308281;山东汉方制药有限公司;组成药物:连翘、黄柏、金银花、蒲公英、蜈蚣)
3.试剂与仪器
第二部分复方黄柏液涂剂干预金葡菌生物被膜感染创面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动物
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g,由邳州市东方养殖有限公司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苏)2017-0003。所有动物置于SPF级动物房内饲养,温度20~25℃,相对湿度50%~60%,12h/12h明暗循环。适应性喂养1周后开始实验。
2.实验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NCTC8325)(由安徽农业大学生科院薛挺教授惠赠)
3.实验药物
复方黄柏液涂剂(规格:每瓶100mL;国药准字:Z10950097,批号:1308281;山东汉方制药有限公司;组成药物:连翘、黄柏、金银花、蒲公英、蜈蚣);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规格:100mL;批号:118211217;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4.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1.菌液准备
取出-80℃冰箱中冷冻的NCTC8325菌液,在常温下解冻后,蘸取菌液在配置好的TSB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将TSB固体培养基置于37℃温度条件下过夜培养。在超净台完成操作。
用移液枪在过夜培养的TSB培养基上挑选单菌落,灭菌过的试管中加入3mLTSB液体培养基,将移液枪枪头上蘸取的单菌落吹打进试管内。37℃温度条件下,200rpm过夜培养。过夜培养的菌液8000rpm离心3min,尽量吸净液体,1mL无菌PBS缓冲液重悬,备用。在超净台完成操作。
2.导管准备
输液管剪成2cm长度作为导管,121℃,15min灭菌,备用。
3.动物造模
参照Yibo You等[22]的体外生物被膜实验。SD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1%的戊巴比妥钠按照30mg/kg的剂量麻醉大鼠,剪去大鼠背部毛发,清水擦拭干净。碘伏消毒,垂直于大鼠后背中线取一0.5cm左右切口,用血管钳于切口处平行于后背中线游离皮下,放入导管,向大鼠皮下游离出的腔内注射108CFU/mL的菌液200uL,缝合切口。
空白组15只大鼠放置导管后注射200uL无菌PBS缓冲液。
第三部分讨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由外科医生Alexander Ogston于1880年发现并命名[22],SA属于革兰阳性菌,是人类和动物常见的致病菌,约15%的人群持续携带SA。而在医院、社区等场所,SA更是广泛存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6%-21%的感染都与SA有关[23]。SA具有大量的毒力因子,包括中毒性休克毒素-1、凝集因子A、表皮剥脱素和杀白细胞毒素等,感染SA可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感染性肺炎和脑膜炎等疾病,甚至引发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等全身感染重症[24]。目前西医对于SA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抗生素,但SA已经对常见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产生耐药性。本研究中的复方黄柏液涂剂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在药物浓度达到70μL/mL时的细菌菌落计数与不加药物干预的细菌菌落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即复方黄柏液涂剂药物浓度为70μL/mL时可以有效抑制SA的生长繁殖;在药物浓度达到140μL/mL时,可以完全杀灭SA。这证实了复方黄柏液涂剂可以有效抑制SA。另外,在复方黄柏液涂剂的一些基础研究中表明,张硕峰等通过复方黄柏液涂剂干预家兔破损疮口愈合的研究表明,复方黄柏液涂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不同程度提高创口上皮细胞覆盖率和创口皮肤张力[25]。有相关体外抑菌实验证实,复方黄柏液涂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效果[26]。这些研究均证实了复方黄柏液涂剂的抑菌效果。与西药中的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易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不同的是,中医药在防治细菌感染时甚至可以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逆转细菌的耐药性[27]。黄永志等通过对黄芩、黄连、艾叶、赤芍以及鱼腥草5种中药研究证明了这5种中药不仅对大肠埃希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5种中药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aac(3)-Ⅱ均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其中黄芩的消除作用最明显[28]。类似的研究还有王婧文等对苏木、诃子、秦皮、黄连以及五味子对3种大肠杆菌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中药对于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29]。
第四部分结论
1.在一定药物浓度下,复方黄柏液涂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被膜形成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2.复方黄柏液涂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感染的创面,不仅具有较好的感染和炎症抑制作用;而且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