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的脾胃气化理论思考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62566
  • 论文编号:el2022011220440528212
  • 日期:2022-01-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中医博士论文哪里有?本研究从道学思想着手探讨“阳道实,阴道虚”哲学内涵,加深对阴阳学说的认识,本论文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以脾胃为核心,以“阳道实,阴道虚”为动力的脾胃虚实气化“内循环”与三阴三阳虚实气化结构层理论体系,深刻体现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生命价值,这对人体气化研究,及深入研究《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气化理论体系及临床运用提供新思路,对认识发病与传变、防治疾病有重要意义,为临床辨治内伤病与外感病提供新思路。


第一章 阳道实阴道虚的再认识


1 阳道实阴道虚的哲学涵义

阳道实阴道虚,蕴含道学思想的深层内涵,道就是气,道气合一,道主化生万物,同时道化生万物又遵循着气的自然法则,道更是侧重为化生万物之源,是法于自然的万物之源。

1.1 气道合一

气道合一,首先体现在,道是气,根据气一元论,精气是一种精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道家老子《道德经》认为“道生一”,此“一”为气,所以“一”是“道”的等值概念[2]。“一”是“道”是“气”,是万物之本源,是存在之本体[3]。作为道家代表的庄子在《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通天下一气耳。”庄子认为气生万物,天地万物及人类皆有一气所生。《管子》一书中,既认为气和精气内涵等同,又主张“道”与“气” 通用,甚至合一。精气是宇宙的本源,亦名为“道”。实际上管子把“道”发展为精气。物质性的“精气”(道),可以生成万物。因此“道”与“气”概念等同,为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3]。《管子》认为“道”是宇宙根源,且精气产生宇宙万物,所以精气布满天地宇宙,无处不有,《管子·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叙述“道”时,亦叙述了精气无影无踪,难测玄妙特性,类似于老子论述的“道”。《内经》继承了道家气一元论的学说,认为气是宇宙万物之本原,《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万物的产生皆是由气的运动而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亦有:“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人体也是依靠气产生生命及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气道合一,其次体现在,道生气,道是运动的气,精气具有运动变化的特性,“一气能变曰精。”《内经》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的,同时提出气的运动为万事万物产生之根源。

综上可知,道是气,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且道生气,所以道是运动的气。道与气关系体现了道之“一”的规律。“一”不仅为触发的动力,而且还是寂静无我的,同时又是灵动保持觉察的[4]。

中医博士论文参考


第三章 基于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三阴三阳“气化层”研究


1 三阴三阳虚实气化层的含义

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一分为三”哲学范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具体体现。三阴三阳布满人体内外上下,有其所属脏腑、经络、部位,呈现着阴阳气血之多少异用,维持着生命活动;三阴三阳之气化运动,体现着各自的属性特征,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有机整体。三阴三阳之气化根于脾为胃行其津液,即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虚实气化,脾胃的虚实气化在三阴三阳的体现,就表现出三阴三阳气化之虚实运动,从而形成了根于脾胃虚实气化的三阴三阳虚实运动气化层。三阴三阳的虚实气化层,既是维持脏腑经脉及表里部位的各自结构与功能状态的气化层,又是各脏腑经脉及表里部位的气化运动而产生的具有三阴三阳属性特征的气化层。

1.1 三阴三阳之所属结构

三阴三阳在人体中,须依附于具体结构方能表现其特性,三阴三阳在人体脏腑、经络、表里、气血方面的所属结构有具体以下体现。三阴三阳的表里所属:

三阴三阳的表里气化层,三阴三阳各自虚实气化运动,共同维持人体之整体性气化运动,其中最能体现于表、里及表里之间的气化虚实状态,从而形成了表、里、半表半里的气化层,三阴三阳虚实气化运动是表、里、半表半里气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维持生命以肠胃为里、以肤表为表及表里之间的有机整体。三阴三阳与表里部位,存在相应关系:三阳为主表,三阴为主里;且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则太阴为里,阳明为表;少阴为里,太阳为表;厥阴为里,少阳为表。

三阴三阳的脏腑所属:属太阳的脏腑:小肠与膀胱;属阳明的脏腑:胃与大肠;属少阳的脏腑:胆与三焦;属太阴的脏腑:脾与肺;属少阴的脏腑:心与肾;属厥阴的脏腑:肝与心包。

中医博士论文怎么写


第四章 脾胃阳道实阴道虚气化理论的临床意义


1 以虚实气化内循环理论探寻内伤五脏病辨治法

虚实气化升降转化,虚气化始于下焦肾,虚化而升,极于上焦肺,于肺中虚化转实化,实化始于肺,实化以降,极于下焦肾,于肾中实化转虚化,如此虚实升降转化,形成了人体气化之内循环,这一内循环的升降旋转运动,以脾胃升降为核心,神机不已,是人体整体气化之枢纽。五脏精气的充实与五脏气机运动,都是依赖于人体气化枢纽的作用,内伤五脏而致五脏虚损与五脏气机紊乱,都是调治脾胃阴阳之道的虚实气化内循环而实现的。张景岳曰:“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

1.1 五脏虚损,重在调脾胃虚实气化

水谷入于胃,充养五脏六腑。《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揭示出五脏依赖胃之阳道实化作用的支持,浊阴精华归五脏,以充养五脏,五脏之藏精又在脾之阴道虚化作用下,精化为气,如此各自的生理功能得以发挥,则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虚实气化内循环不已,五脏之精不断充满,又不断气化,而以五脏为核心的生命体才保持活力。“胃气”即为正气、真气,即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虚实气化内循环不已功能的概括,须以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虚实气化内循环不已的胃气为基础,使五脏气血生化有源,正常发挥五脏功能。若五脏精气血虚损,需要发挥这一虚实气化内循环而不断化生精华浊阴而五脏虚损才能康复。因此调理脾胃阴阳之道的虚实气化内循环是治疗内伤五脏、五脏虚损的重要环节。《难经》中五脏虚损之治法,就深刻体现着五脏虚损重脾胃虚实气化之内涵。

1.1.1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脾经从胃别出上注心,心主营,胃之实化生营,入脾归心,所以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气化内循环健运则“浊气归心”,心主血脉与藏神,心脏功能得以发挥正常,需要充足的气血来供养,如此则机体心脏能够正常的搏动,神志清,等等。若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虚实气化内循环无力,无法化营入脉,气血得不到供养,会出现心气、心血不足之证候,常有失眠、多梦、健忘、心悸、脉细弱无力或脉结代的临床表现,予归脾汤治心血不足之证,此意为治脾以养神宁心。故《难经》曰:“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营卫是由水谷之精气化生而来,“调其营卫”就是调脾胃虚实气化,特别是从水谷之精气中实化生营入脉养心也。


2 以三阴三阳虚实气化层理论深化对《伤寒论》六病的认识

三阴三阳虚实气化层是根于脾胃阴阳道的虚实气化内循环,又是在三阴三阳所属部位的气化结构层,这一气化层是生命保护层,自然界寒暑变化会影响这一气化层的虚化与实化状态,而进行自我调节,如津液的自我调节,《灵枢·五癃津液别》提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再如对营卫的虚化与实化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到:“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等等。

若外邪侵人,首先破坏这一气化层,因此三阴三阳虚实气化层是疾病发生变化层,也是疾病进而传变层,更是治疗疾病的调治层。《伤寒论》六病发生变化就是体现脾胃与三阴三阳之阳道实阴道虚的气化内循环与气化保护层的深层机制。

2.1 六病的发病与传变新认识

伤寒的发病与传变,取决于脾胃三阴三阳虚实气化层的状态。

2.1.1 关于发病与传变

2.1.1.1 气化层的“发于阳”与“发于阴”

《伤寒论》把伤寒分成六经病,人体感受外邪后,在伤寒发病之初,仅能区分阴阳两种不同的属性,无法明晰是六经中的何经病。第七条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但是外邪伤人,一定首先伤及三阴三阳的气化功能层,发热恶寒或无热恶寒也是气化层的两种反映状态,任何一经都会有,不能仅仅认为三阳为发热恶寒,三阴为无热恶寒,若这样认为,就难以说明太阳伤寒也有无热恶寒,少阴表证也发热恶寒者,正因为外邪伤人,在气化层的变化,其气化有实化与虚化,实化向内凝聚,向下降行,其属性为阴,虚化向外发散,其向上向外,其属性属阳,因此实化有余,则清阳卫气津液,皆向体内、向脉中、向水道中凝聚,其卫外温煦之功自然不足,故而“无热恶寒”;相反,虚化有余,则清阳卫气津液,皆有向体表、脉外、水道外发散,其卫外之气有余而亢奋,故而“发热”,卫气失于温煦而恶寒,可见若气化层中,虚化有余则发热恶寒,实化有余则无热恶寒,虚化为阳,实化为阴,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可见发热恶寒是气化层的虚化有余,无热恶寒是气化层的实化有余,是气化层气化异常变化的两大趋势,这只能停留在气化层的早期变化,但难以断定为三阴三阳哪一经病,除寒热早期变化,往往也有脾胃的早期表现,如第 4 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欲吐为欲传的症状。这又体现了在三阴三阳气化层的早期反映,不仅表现于体表,也同样反映于肠胃,这也是这一虚实气化层内根于脾胃的深刻体现。


结语

1.结论

(1)“阳道实,阴道虚”这一哲学命题是道学思想在阴阳理论中的体现。

(2)系统研究了“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在人体气化体系的内涵,也就是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虚实气化理论研究,构建了脾胃虚实气化“内循环”和三阴三阳“气化层”的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气化模式。

(3)由于脾胃在人体特有结构与功能,脾胃“灌四旁运四时”且为气机升降之枢,形成“虚实在中,虚极在肺,实极在肾”的虚实气化“内循环”。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虚实气化内循环,布散于三阴三阳的脏腑经络部位等,与三阴三阳共同作用,所体现出的虚实气化变化,形成了三阴三阳虚实“气化层”。

(4)以脾胃阳道实阴道虚气化理论解读了《伤寒论》三阴三阳理论,构建了三阴三阳“气化层”理论。

(5)脾胃阳道实阴道虚的气化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意义,可对内伤病、外感病、内伤兼外感病的调治提供辨治思路。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