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生论文哪里有?本文重点对龚廷贤著作中温阳思想进行提炼,探究其对温阳思想的见解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治法特点。本文总结了龚子温阳重灸思想的特点有以下几点:内外合治散阴寒;药食同源通阳郁;独善脐疗祛寒凝;阳虚阴走,温则是宜;中寒伤阳,避之有时。艾灸是温阳的最直接的方法,能温脏腑之阳,固摄气血,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方便有效,龚廷贤温阳重灸思想在现代妇科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龚廷贤生平考略
1.1 旴江医学重要代表人物
旴江医学,乃江西抚河一带的地域医学发展统称,自东汉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源远流长的旴江文化,给旴江医学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据考证,旴江流域所出医家高达 963 人、医籍 684 本[11]。旴江医学不仅医家云集,著作丰硕,而且极具中医专科特色,所著涵盖传统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医案验案无数,横跨内、妇、儿、骨伤、针灸、五官等专科领域。著名的代表医家有:宋代妇产科学专家陈自明、元代正骨学家危亦林、元代喉科专家范淑清、治痨专家龚居中、中药学家黄宫绣、“医林状元”龚廷贤等医家,所创不少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辩证施方仍指导现代临床[12]。
纵观旴江医学发展史,由于明代经济中心南移,南方政治、经济、文化、药帮、印刷业发展健稳,旴江医学在明代进入鼎盛时期,医家辈出,所著书籍不可胜数,学术氛围浓厚。明代医家龚廷贤作为其中一位杰出代表,对旴江医学贡献非常大,所著书籍多达 20 本,内外妇儿研究精湛,其学术思想极大的丰富了旴江医学,推动了旴江医学的发展,深究其温阳思想对研究旴江医学非常有帮助,也是对继承和发展旴江医学有着深刻意义。
3 龚廷贤温阳思想特点
3.1 龚廷贤著作及主要思想特点
龚廷贤是临床经验集大成者。自年少习儒,积累下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家承父业,四处访学拜师,敏而好学,熟读经典。行医七十余载,学验俱丰,其代表作有非常大的实用性,值得深读借鉴。龚子勤于总结和笔耕,所著医书甚多,是史上稀有的高产医家,且著作版本众多,不少流传海外,享誉盛名。龚氏著有《古今医鉴》(其父龚信纂辑,廷贤续编)、《种杏仙方》、《万病回春》、《寿世保元》、《鲁府禁方》、《云林神彀》、《济世全书》等著作,凡引用古今医典、纳民方、集验方皆表明出处,治学严谨。
3.1.1 内外合治散阴寒
龚廷贤临床诊治擅以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诊治手法丰富。尤其对于阴寒极盛、寒克经脉的病症,强调内外合治散阴寒,外治法以灸法运用最多,力求重灸以温阳。
以龚廷贤在《古今医鉴》卷十二产后病篇一案为例,文中提到女子于“月中饮冷,败血凝聚,腹痛难忍”,出现“手足挛拳,束如鸡爪,疼痛”,方以加味理中丸处之, “取左右膝骨两旁,各有一个小窝,共四穴,俗谓之鬼眼,各灸三壮,即愈”, 辅以重灸膝眼,三壮即见效。
月中本女子血室正开,最易受邪气侵袭,以寒、热、湿、瘀最为常见。若不加注重饮食及日常防护,易受邪损伤,案例中女子正因经期或产后贪凉饮冷,出现腹痛,痛至手足痉挛,需卧床休息。此正为寒邪直中,损伤脾阳,久则肾阳亦受损,脾阳不振则水湿不得健运,湿滞中焦,日久下行,侵袭胞宫,胞宫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出现腹痛难忍。又脾主化生血气,脾阳虚无力运化水谷,气血化生无源,胞宫胞络、四肢筋脉需要依靠脾阳推动血气濡养,寒邪凝重,则胞宫胞络、四肢失其濡养,又寒主收引,故出现筋脉挛缩,状如鸡爪症状。
4 龚廷贤温阳重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4.1 女子乃禀坤之质,宜以温居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卫乃悍气,属阳,营乃水谷之精血,属阴,阴阳衡通,营卫和合,则无患。龚氏《寿世保元 卷七》曰:“夫妇人乃众阴所集,常与温居,营卫平和,諸病无由而生,营卫虚弱,而百病生焉。”[44]龚氏认为女子乃禀坤之质,妇人病多由阳气虚,气血失衡所致,营卫虚弱、阳气不固,气寒血凝,瘀滞胞宫是妇科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指出:“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阳气不足则寒,寒则凝滞,气血不通,寒之甚谓冷也,需要温养,固护阳气,方能不生疾患。然阳气并非都是因为先天不足,多半是消耗过度,防护不当。《古今医鉴·卷七》曰:“多由真阳虚弱,胃气不时,复啖生冷冰雪、水酪诸寒之物,或坐卧阴寒久湿之地…”,年老阳衰是自然生理现象,女子多贪食生冷性寒之物,损伤中焦脾阳,削减阳气化生之源,或久居阴凉之所,贪凉不注重保暖,渐伤阳气,宜温补使阳气得复,散寒护正,纠阴阳偏胜。
4.2 治以温阳助阴,养血调经
古方治疗妇人病多耗其气以调其经,龚氏习古文而不拘泥旧说,提出“人之正气不宜耗也”。龚氏在《寿世保元》卷七妇人总论,阐述“气随血行,若独耗其气,血无所施,其经安得调乎?”调经要注重养阳气而能生血气,过分消耗气,血随气失,不为治病之良法。龚子云“夫血者,譬则水也,气者,譬则风也,风行水上,有血气之象焉。”强调气旺则血行,阳气行而血通流,助阳气而能生阴血,推崇扶阳以助阴。
龚氏创“除寒四物汤”,临床“治疗气血虚,身体怯冷,但逢时少寒,为之耸肩”,在基础四物汤上加肉桂,取其辛甘大热,大补血中之温气,善行凝滞,归厥阴肝经,又能解肝郁之结,最宜疗妇人寒结。《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盖运用温法能散寒行气血,血气通行则养护正气,不受邪致病。《云林神彀》曰“阳虚阴走,温则是宜”,可见龚氏与内经温阳思想一脉相承,主张阳主阴从,用药多温补以升阳、助阳。临证善用姜桂一类温热药,以《万病回春》为例,卷六所述妇人科分列有调经、经闭、血崩、带下、虚劳、求嗣、妊娠、产育、乳病、妇人杂病等众多门类,所附自拟方79 首,其中汤剂 61 方,丸散 28 方,所用温补药物情况如下:8 方用艾叶,7 方用肉桂,8 方用干姜,5 方用吴茱萸,5 方用小茴香,4 方用附子。肉桂,善通血脉,大补血中之温气,叶天士在《本草经解》称其“禀天真阳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气味俱升,阳也。”龚氏创除寒四物汤,治疗气血虚,身体怯冷,若寒战加肉桂,以温通经脉,助阳散寒;干姜,温中,回阳,叶天士称“干姜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
5 基于温阳重灸思想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5.1 付志红教授论治妇科疾病中与温阳重灸法有关的学术思想
宋代医家陈自明亦言“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有冲任损伤而致”,妇人疾病发生的总病机为冲任受损,而冲任二脉主男女生殖生理功能,冲任通调与否关乎经水、孕育、带下等妇人疾患发生与发展[46]。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环至全身,与肝、脾、肾三脏息息相关,冲任通调全赖肝、脾、肾三脏的温煦、濡养、疏泄,得以主癸水、司胞胎,统带下。冲任损伤多与肝脾肾三脏受损相关,叶桂曾将冲任虚损分为冲任阳虚和冲任阴虚,冲任阳虚致病几乎涵盖所有病种。冲任阳虚,寒邪易客胞宫,胞宫胞络气血凝滞,常见有月经后期、经水淋漓不尽、闭经、痛经、不孕、产后骨节疼痛、子肿等。
付师认为临床以冲任阳虚患者居多,与肝脾肾三脏最为密切。肾阳乃一身阳气之端,内藏先天之精,元阳初始,而供全身脏腑气血不竭,通调畅通,提供原动力。肾主生殖,肾阳对妇人而言,犹如温暖的土地。脾为后天之本,脾阳推动气血化生,濡养脏腑经脉,脾阳对妇人而言,犹如肥沃土地。脾气主升,脾阳旺,有助于一身气机升降有序。又因冲脉隶于阳明,水谷之海充溢、升降气机,则冲脉血气运行无阻,冲任二脉通达需先天之阳赋予动力,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以及肝气疏泄调畅,才能维持月事、妊娠等。
而妇人冲任阳虚多因饮食不节、生活不注重保护阳气,在快节奏、高压力、常熬夜的生活及大肆宣传多食瓜果为佳的时代,又过食生冷、过用寒凉药物内伤脾阳,过度烦劳、房事暗耗肾阳,贪凉不注重保暖而外受寒邪。脾肾阳虚是妇人疾患常见致病原因,脾肾阳不足,阳虚寒凝,阴寒内盛,损伤冲任。阴寒之地不生草木,冲任阳虚不养胞宫胞络,从而导致经水不调、不孕、痛经等等疾病的发生。
总结
温阳思想萌芽于《易经》、《内经》,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前人基础上将温阳思想运用于临床实践,率先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形成了一套温阳祛寒的治法和方药,确立了温阳法。本文梳理了历代医家对于温阳法的不同理解和临床运用,其中见解或各有异同,都强调温阳散寒、扶正祛邪的理念,温阳法的继承和发展,建立在机体生理特性和病理表现的细致观察和临床实践总结而来对温阳法的发展和研究做出贡献。
本文重点对龚廷贤著作中温阳思想进行提炼,探究其对温阳思想的见解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治法特点。本文总结了龚子温阳重灸思想的特点有以下几点:内外合治散阴寒;药食同源通阳郁;独善脐疗祛寒凝;阳虚阴走,温则是宜;中寒伤阳,避之有时。艾灸是温阳的最直接的方法,能温脏腑之阳,固摄气血,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方便有效,龚廷贤温阳重灸思想在现代妇科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历代文献的研究及临床经验的总结,以继承和发展传统医学精髓为目的,通过熟读原著作,从溯源中探究主体,分析其发展历程,总结有效临床经验,从而探究更多对于现代临床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