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医论文,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发现Hp联合MNNG灌胃法是复制SD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模型的理想的造模方法,病变大鼠胃组织中NO、iNOS的含量表达异常增多,与其炎症、萎缩、异型增生的病理情况相对应,因此iNOS是药物作用的靶点之一。应用健脾清化化瘀汤可抑制iNOS的表达,减轻胃黏膜因NO造成的氧化损伤、炎性浸润、腺体萎缩及癌变倾向,从而对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及预防胃癌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模型-机制-靶点的思路出发,取得以下成果:(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发病机制:以iNOS为药物作用靶点出发,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胃黏膜中iNOS表达増强,NO含量明显增加,同时与抗氧化有关的SOD活性减低,与炎症、增生、癌变的细胞因子TNF-a、iL-10表达上调,均提示多种途径可影响iNOS表达,最终造成病变。表明iNOS表达增强在胃黏膜向萎缩、异型增生等病变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课题用健脾清化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思想来源于首都国医名师李乾构教授。李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CAG的常见病机:单纯的CAG以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合并Hp感染,伴发肠化、异型增生时,兼加湿热毒瘀,并逐渐形成了验方健脾清化汤,临床收效良多。
.......
前言
西医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治疗尚无理想的特效药,多以对症治疗(抗炎、促胃动力、保护胃黏膜)、去除病因(根除Hp)、补充抗氧化维生素为主,级别较高的异型增生通常推荐手术或内镜下微创切除。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进一步癌变的机制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围绕通路进行的研究不胜枚举,人们试图通过更为细致的微观研究阐明胃癌发病的全部机制,从而获得治疗甚至是治愈本病及胃癌的特效药。随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其调控机制的复杂性,阐明全部的机制还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因此目前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延缓疾病进程,防止癌变。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与西医的治则不谋而合,加之“精准医疗”的个人方案和整体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PLGC的治疗中独具优势。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合并Hp感染的慢性胃炎用健脾清化法为指导思想的中药汤剂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异型增生是胃癌发生的倒数第二阶段,因此我们研究着眼于CAG伴异型增生这一接近癌变的状态,用Hp联合致癌物单功能烷化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饥饱失常喂养法建立大鼠CAG伴异型增生脾虚湿热的模型,探讨健脾清化汤经验方是否在潜在靶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氧化氮(NO)方面发挥作用,从而改善本病和防止癌变。
......
第一章实验部分
第一节实验材料
Hp感染是目前本病公认的诱发因素,其中含毒力基因CAGA类型的Hp菌株被证实与慢性胃炎及胃癌密切相关。该类Hp活化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胃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和氮物质(ROS/NOS),同时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抗氧化因子的水平,造成严重的炎症、氧化损伤、遗传毒性。Hp表面的外脲酶催化体内尿素进行水解,产生氨和氨基甲酸,氨基甲酸随后自发分解产生进一步的氨和碳酸。过量的氨会破坏胃黏膜细胞间的紧密结构,使细胞完整性丧失造成胃黏膜损伤。有趣的是CO2与氨是竞争关系,可以保护胃黏膜免于氨所致的损伤。研究表明外脲酶还可促进血管生成,从而为肿瘤的生长、转移提供有利条件。Hp的另一种毒力因子VacA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和胃细胞自噬和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破坏抗吞噬途径,逃脱免疫系统的捕获;自噬系统也癌变的一个重要的监查关卡,如果自噬系统被抑制,将导致癌前病变和大量的活性氧产生,加速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其他相关诱因如:高盐饮食、吸烟、饮酒、进食烧烤、腌制食物等,被证实与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癌风险相关。有研究提示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溃疡病史増加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复发的风险[13]。同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遗传等因素也是本病的危险因素。然而,以上危险因素与本病密切相关,但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却不局限于此,目前本病的病因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研究思路
第二节实验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这一癌前病变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涉及炎症损伤修复基因、氧化反应基因、抑癌基因、癌基因、细胞增殖/分化/稳态/凋亡/转移相关基因等。因此目前对于分子、基因研究,有助于胃癌的早预防、早诊断和治疗。胃癌演变过程如图1。目前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原癌基因激活:目前研究较多的RSS基因,RAS基因的激活与异型增生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2)抑癌基因失活:P53是一个广泛研究的抑癌基因,是细胞从G1期到S期的一个重要调控点,P53的激活可使细胞停滞于G1期。当DNA严重受损时,机体激活大量的P53基因,阻止细胞周期的进行,同时诱导DNA修复基因转录,促使DNA修复正常。P53基因的失活可导致异常的DNA向子代传递,通过累积效应形成异型增生或癌变。(3)基因甲基化异常:基因甲基化是调控基因表达正常的重要机制之一。通常与肿瘤高度相关的启动因子存在于非编码区,并且高度甲基化,抑制癌基因的表达,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若这些区域出现低甲基化,DNA容易重组,发生缺失、转位等异常,形成癌变。尤其是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病理表现,内镜下呈现的水肿、糜烂、红白相间、粗糙颗粒等与中医湿热、血瘀的理论相契合,因而根据这些特征性表现和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李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尤其是Hp感染导致的本病)应从脾虚、湿热、血瘀着手。
2018年各级教育经费投入及同比增长趋势
第一章实验部分.............24
第一节实验材料........24
第二章讨论........43
1.大鼠一般情况的分析........45
2.大鼠胃黏膜情况分析........45
3.大鼠胃黏膜组织NO含量、SOD活性的分析........46
4.RT-PCR结果分析........47
5.健脾清化化瘀汤组方思路与现代药理学研究........48
6.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复制........51
第三章结语..............53
.........
第二章讨论
长期慢性炎症浸润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外源性或内源性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损伤组织,诱导机体释放炎症介质;另一方面机体通过炎症介质的作用产生一系列的血管反应、白细胞趋化、渗出、黏附,中和、杀伤、包裹致炎物;同时机体通过实质细胞、间质细胞的增生来进行修复、愈合组织损伤。而炎症过程中生成的炎性产物(蛋白水解酶、溶酶体酶、氧自由基等)可释放到细胞外间质中,损伤机体,进一步加重炎症损伤作用。因此炎症致胃黏膜损伤、腺体萎缩,壁细胞和主细胞减少、缺失或被肠上皮细胞替代,丧失正常功能,是本病的病理核心。胃异型增生是一种非侵袭性的胃黏膜改变,主要以形状各异、极性消失、核质致密的细胞替代正常胃上皮细胞或腺体细胞。严重程度按胃黏膜病变层次分为轻、中、重度三级,轻度异型增生仅见于胃黏膜下1/3以内,中度异型增生累及下2/3以内,重度异型增生超出下2/3范围。异型增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原位癌,一般用上皮内瘤变来形容这一连续过程。上皮内瘤变也分3级,与异型增生程度一一对应,即i级上皮内瘤变等同于轻度异型增生,ii级上皮内瘤变等同于中度异型增生,iii级上皮内瘤变等同于重度异型增生。胃异型增生的发生来源于机体对炎症、损伤的修复反应失常所致。目前普遍认为轻度异型增生可逆转,中重度异型增生较难逆转。我们课题以健脾清化法治疗本病的思想来源于李乾构教授,李乾构教授立足于脾胃生理功能,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常见病因出发,提出以健脾清化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李教授指出,脾胃为水谷运化的枢纽,脾胃损伤,通降失常,水液运化失常而生湿,日久化为湿热毒邪,中焦不运,气血停滞,湿热与瘀血胶着,为肠化、异型增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李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也不外乎饮食、情志及Hp感染,而这三种致病因素都跟脾虚、湿热、血瘀密切相关。焦虑抑郁状态一方面伤肝,或化火,或郁结,另一方面肝气横逆犯胃,致脾胃虚弱;饮食或过饱,或过油腻辛辣,或饥饱失常,都会造成脾胃受损,同时食物通降不能,蕴积于胃,加重湿热、血瘀的形成。研究表明Hp感染与脾胃湿热密切相关,二者相互成就,一方面有湿热证表现的胃黏膜环境有利于Hp的种植,另一方面Hp感染者常常加重湿热表现(黏膜充血、水肿、炎性改变)。李教授重视中西结合,常常倡导扩宽中医思维,合理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将望诊应用到电子内镜镜下的胃黏膜上。
.......
第三章结语
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药效:通过实验,健脾清化化疲汤可以调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关键酶iNOS的表达,减少过量NO造成氧化损伤、炎性、细胞异型性增生,进而发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阻断进一步癌变。以NO对胃黏膜作用为切入点,以iNOS为药物作用靶点,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模型的调控机制及健脾清化化瘀汤的干预效应,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防治的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我们的研究主要是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疾病,因此综合各种造模方法的优缺点,最终选择了Hp灌胃联合致癌物MNNG自由饮用、灌胃+饥饱失常喂养法。至于大鼠种类的选择,SD大鼠胃较其他鼠类最接近人类的胃组织结构,且SD大鼠性情温顺,适宜进行灌胃等操作。同时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SD大鼠采用Hp灌胃接种的阳性率较为可观,联合MNNG等致癌物或可增强其作用、缩短实验周期,然鉴于本实验的局限性,尚需更为细致、多方位对比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在我们前期的研究中,以健脾清化法指导治疗的Hp相关性胃炎及抑杀Hp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他医家以脾虚湿热理论论治慢性胃炎或癌前病变的研究,无论是否联合西药治疗,也反响良好。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