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文范文在哪里找?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从药物类扩张血管、抗凝溶栓、导管介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方法,这些途径及方法可以缓解冠心病引起的胸痛等缺血症状,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祖国传统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献材料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它对冠心病的治疗不但从局部的治疗病邪,而且还能从全身的调理,使整体的机能得到提高,中医在治疗冠心病上创立了独特的中医辨证理论和方法,对防治冠心病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优势到业界的认可。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主要特色,准确的辨证分型是其最根本的问题,而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根据四证、四象人为地进行分辨,所以主观性较大,缺乏客观的评判标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影像学的发展,各种客观的影像学信息如影像学图像和数据直观地展示了冠心病的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收集冠状动脉病中医的症候要素和现代医学特别是现代影像学的客观指标,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意蕴分类、定名证型、分型论治与现代医学的相关性,有助于冠心病中医诊疗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以达到中西医结合的最好效果。本文为大家提供了篇关于中医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论文范文一: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
随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脑卒中发病率逐渐升高,研究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己经成为医学界的热点。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情绪压力、饮食不节、缺乏运动等问题,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且增加复发机率。本研宄在前人研宄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和吸收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辨证治疗,制定出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的中医康养方法,总有效率高达90%。说明此方案对改善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减低复发率,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等有较好的优势和临床价值。近几年来,随着中医在新加坡的普及化,中医的地位显著提高。然而本地医疗体系至今仍然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中医还无法如西医的实证医学一样提供一个量化标准和可以预期的临床结果。因此,中医在新加坡要取得更大的话语权、获得更高的接受度以及更高的地位,而不总是停留在辅助治疗上,必须用科学研宄来评价疗效,必须通过更多有效的临床研宄引起新加坡社会及国人对中医在疾病防治上的重视。另外,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在预防、管理疾病上所采取的策略(尤其在治疗脑卒中后遗症优势病种上),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医疗护理面临的挑战上,可以扮演积极重要的角色。目前,新加坡政府大力倡导的“治未病”理念为中西医结合养生康复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医在新加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思想能激发新加坡国人对健康的重新认识及重视,过着身、心、灵都健康的生活,同时期望中医在新加坡能走的更深、更远。启迪本研究启发了我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和中医养生学的思路,强化了我对中医预防、治疗向综合应用上的多元转向,为往后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临床研究
第一节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研究结果
第一节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研究结论
第五章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病案举例
第四节小结
第五节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中医论文范文二:围绝经期干眼的中医证候分析及相关证候的临床指标研究
干眼的发病时间大概在35岁,在42岁千眼症状明显,49岁时干眼症状更显著。干眼发病起点时间可能早于围绝经期,早于月经周期的改变,或作为围绝经期的首发症状。第二,围绝经中医辨证分型为五证:肝郁肾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阳两虚证。以肝肾阴虚多见。五种证型间角膜厚度有明显差别,脾肾阳虚证的中央角膜厚度较厚。中医的阴阳、虚实可体现在角膜厚度及各层角膜形态。角膜厚度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微观化指标。第三,眼线、睑板腺开口堵塞、睑板腺形态异常、精神情绪是影响千眼的危险因素。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对象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观察项目
1.临床检查
2.实验室检查
(二)数据录入
(三)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1.40-60岁女性干眼情况
2.40-60岁女性验光情况
3.围绝经期干眼中医证候频数分布
(二)围绝经期干眼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三)围绝经期干眼中医证型在干眼分类中的频数分布
(四)围绝经期干眼中医证型间中央角膜厚度比较
(五)角膜厚度与年龄、OSDI评分与Kupperman评分的相关性
(六)眼线对干眼的影响
(七)围绝经期干眼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八)围绝经期干眼分类中妊娠次数、流产次数、初潮年龄的相关分布
四、分析与讨论
(一)妇科疾病在眼部的表现
(二)40-60岁女性干眼及验光情况
(三)围绝经期干眼中医分型与中央角膜厚度
(四)围绝经期干眼的影响因素
(五)围绝经期干眼中医病因病机
(六)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医论文范文三:以高三尖杉酯碱为主化疗方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差异研究
根据初诊时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预后分层,瘟毒内蕴型的预后较正虚型好。第二,HHT为主化疗方案对瘟毒内蕴型和正虚型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但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显著差异,瘟毒内蕴型的中医临床疗效较正虚型好。第三,瘟毒内蕴型患者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程度及其毒副反应发生率均较正虚型小,且瘟毒内蕴型患者长期疗效较正虚型好,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危险度分层结果相符。本文对预测AML患者对HHT为主化疗的敏感性及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病例
(一)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2.危险度分层
3.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二)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3.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治疗方案
2.疗效观察指标
3.安全性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二)两组患者预后等级比较
(三)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1.西医疗效比较
2.中医疗效比较
(四)安全性指标比较
1.两组骨髓抑制程度比较
2.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五)长期疗效
四、分析与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白血病的研究
1.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中医对急性白血病辨证分型的认识
3.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HHT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
1.HHT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2.HHT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三)研究结果分析
1.预后等级差异分析
2.西医疗效差异分析
3.中医疗效差异分析
4.骨髓抑制程度差异分析
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6.长期疗效分析
(四)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医论文范文四: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影像学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上具有差异性,其中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痰阻热蕴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其中痰瘀互阻证例数最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冠心病中医证型与CTA积分有关,痰瘀互阻证的钙化积分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证型,其他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证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痰瘀互阻证的重度狭窄比例最多。4.冠心病中医证型与CAD-RADS分级有关,其中痰瘀互阻证的分级及比例最多。其中CAD-RADS分级中5级的全部为痰瘀互阻证,可见痰瘀互阻证患者形成管腔完整闭塞的风险较其他证型大。5.冠心病中医证型与病变数目有关,其中痰瘀互阻证的病变数目最多,且多支病变、弥漫钙化及狭窄明显多于其他几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冠心病中医证型与是否有易损斑块有关,痰瘀互阻证的易损斑块比例最多。7.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心肌桥的存在无直接关系,心肌桥为先天发育所致,各证型间心肌桥的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三个时间点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1传统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1.1传统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1.2传统医学对冠心病病因机制的认识
2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3影像学对冠心病诊断的帮助
3.1冠状动脉造影
3.2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3.3冠状动脉病变报告和数据系统
4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影像学相关性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冠心病中医证型辨证方法
2.2冠状动脉CTA的检查方法
3数据整理与图像后处理
3.1一般资料
3.2辨证分型整理
3.3图像后处理与分析
4统计学处理
5质量控制
5.1规范中医证型判断
5.2规范影像学信息的判断及采集
5.3偏倚控制
5.4依从性的提高
6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
1本研究完成情况
2一般资料分析
2.1冠心病中医证型例数分布情况
2.2冠心病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3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影像学信息的相关性
3.1冠心病中医证型与CTA钙化积分的相关性
3.2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3.3冠心病中医证型与CAD-RADS分级的相关性
3.4冠心病中医证型与病变数目的相关性
3.5冠心病中医证型与易损斑块、心肌桥的相关性
第四部分讨论
1基本情况分析
2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分析
2.1证型归纳
2.2证型分布情况
3冠心病中医证型与CTA钙化积分相关性分析
3.1研究结果
3.2痰瘀互阻证与钙化间的关系
4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
5冠心病中医证型与CAD-RADS分级相关性分析
6冠心病中医证型与病变数目的相关性分析
7冠心病中医证型与易损斑块、心肌桥的相关性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医论文范文五:福建省龙岩市三家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调查
证型分布:龙岩地区三家医院T2DM中医证型最常见的为气阴两虚型,其次为阴虚热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胃湿热证、阴阳两虚证,痰湿、瘀血是主要的兼证。2、相关因素:龙岩地区三家医院T2DM患者主要年龄段为50岁以上;<50岁的中青年患者病程在中早期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证和阴虚热盛证,多以标实为主,故在治疗上应侧重祛湿化痰、滋阴清热法;>50岁的患者中主要的证型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程中后期气阴两虚证出现较多,中老年患者常见的证型主要多为虚症,故治疗应侧重滋补肝肾、益气养阴;T2DM早期多为实证,日久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由实转虚是一个渐进过程。3、相关指标:不同证型分组的T2DM患者FBG、2hPBG、HbA1c三个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DM各个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脂代谢异常,脾胃湿热证TG和TC水平最高,肥胖患者中脾胃湿热证最为常见,治疗上应重视祛湿化痰,同时需加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宣传教育。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
2.2中医证型判定标准
2.3纳入标准
2.4排除标准
3调查方法
4数据录入
5质量控制
6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2主要证型分布规律
3证型分布与性别的关系
4证型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5证型分布与病程的关系
6证型分布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7证型分布与血糖的关系
8证型分布与血压的关系
9证型分布与血脂的关系
10证型分布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11证型分布与与家族史的关系
讨论
1中医对DM的病因研究认识
2中医对DM的病机研究认识
3中医对DM的分型研究认识
4T2DM中医证型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5中医药治疗T2DM的研究
6T2DM一般资料的分析研究
7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8证型分布与性别关系分析
9证型分布与年龄关系分析
10证型分布与病程关系分析
11证型分布与体重指数关系分析
12证型分布与血糖关系分析
13证型分布与血脂关系分析
14证型分布与血压关系分析
15证型分布与慢性并发症关系分析
16证型分布与家族史关系分析
1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