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医论文,北京市朝阳区社区中老年人睡眠障碍总体患病率33.47%,睡眠障碍组睡眠时间因子、睡眠效率因子、睡眠障碍因子、催眠药物因子、PSQI总分平均得分更高(因子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睡眠质量更差。睡眠障碍组上床时间更早,入睡时间延长,起床时间更早,睡眠时间更短,睡眠效率更低。(2)年龄、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总频率、每周体育锻炼频率、焦虑、抑郁、睡眠环境不适、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重大事件、婚姻满意度、家庭关系和谐度、睡前不良习惯、午睡时间过长、其他因素(如生闷气、睡前想太多、照顾孩子等)是睡眠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3)睡眠障碍中医证候,按照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肝郁肾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肝脾虚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主要病位在心、肝、脾、肾,病性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而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不同,调查睡眠质量的工具和方法不一而足,睡眠质量相关结论也不尽相同,因此当地的睡眠质量流行病学研究对指导当地居民改善睡眠质量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
前言
睡眠是人类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约占用人生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如果想要长期维持充沛的精力,保持正常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拥有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3]。反之,如果睡眠质量长期下降(睡眠时长和睡眠深度均不满意),将会导致以下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长期出现睡眠障碍可能会加重多种基础疾病,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甚至危及生命[4]);记忆、思维能力减退,重则认知功能损害;注意力不集中,生活兴趣减退;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疾病;精力恢复不足、工作效率下降、出现工作失误,甚至造成重大社会事件(如疲劳驾驶引起重大交通事故、疲劳施工引起重大工作事故等)。而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睡眠障碍发病率,则可以使人保持充足的精力和耐力,提高人体免疫力和适应力,缓解多种疾病症状和体征,改善记忆、思维能力,增加生活情趣,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根据既往文献资料,睡眠质量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调查分析这些相关因素,可以对预防睡眠障碍做出针对性指导,从而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
............
1研究方案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问卷调查对象为符合纳排标准的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常住中老年人群。因此本研究调查北京市朝阳区社区范围内中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分析影响中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及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当地社区防治睡眠障碍提供流行病学依据,对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中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増强社区居民幸福感,提高社会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和谐,也是响应我国“健康中国”政策应有之举。本课题运用调查问卷,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上的常住中老人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史、生活方式、近1个月用药情况、出现睡眠问题的可能原因、体育锻炼情况等信息,并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睡眠质量,广泛性焦虑量表评估焦虑程度,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评估抑郁程度,中医症状调查表调查睡眠障碍患者中医症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社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得出社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结论。
中医论文范文
1.2纳入排除标准
本研究全部采用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方法,共向小关社区、惠新里社区、小关北里社区、安贞苑社区、亚运村社区、八里庄社区等社区的中老年常住居民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250份,包含有效问卷248份,排除因突发情况导致未完成的问卷2份(调查对象因临时有急事离开,未完成调查问卷),总有效率99.2%。经数据统计与分析后,结果如下。中医学论治睡眠障碍常常从失眠症(即不寐病)出发,自先秦以来,历代医家的医学著作对睡眠障碍多有研究,其名称从“不得卧”、“目不瞑”、“卧不安”、“嗜卧”、“多卧”逐渐演变至现代中医通用的“不寐”、“多寐”病名。睡眠障碍的基本病机为阴阳不交,阳不入阴,其病因病机有多种学说,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发展出营卫学说、经脉学说、五脏学说等学说,其中五脏学说实际包含情志学说和神志学说的内容;随着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中医睡眠障碍理论还基于现代神经细胞学说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脑神学说[37],认为心神与脑神协同合作调理睡眠和觉醒,治疗失目民症安抚心神的同时要兼顾脑神,运用以开窍药为代表的脑引经药心脑同治,脑神、心神得安则人可安然入睡。中医学认为睡眠障碍的常见证型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胆气虚,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心理特征的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各有特色,应从中医学“三因制宜”思想出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睡眠障碍中医证候分布,从而指导睡眠障碍中医诊疗过程。
2研究结果............39
2.1—般资料分布规律............39
2.2焦虑、抑郁情况............44
2.3社区不同特征中老年人睡眠情况统计............44
2.4社区中老年人不同焦虑、抑郁者睡眠情况统计............52
2.5社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52
2.6社区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因子分析............54
2.7社区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聚类分析........60
3讨论........61
3.1社区中老年人睡眠情况分析........61
3.2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62
3.3睡眠障碍中医证候分布规律........65
结论......51
.........
3讨论
3.1社区中老年人睡眠情况分析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受调查的中老年人中,睡眠正常者(PSQI总分<7)165人,睡眠障碍者(PSQI总分>7)83人,睡眠障碍患病率33.47%。栗克清等的研究发现河北地区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障碍患病率为30.8%,本研究睡眠障碍患病率略高于该研究的结果,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纳入的人群为中老年人群,年龄较大的人群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从而提高了总体患病率。睡眠障碍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PSQI总分平均得分较睡眠正常者更高,睡眠质量更差。睡眠障碍者上床时间更早,入睡时间延长,起床时间更早,睡眠时间更短,睡眠效率更低。睡眠障碍患者由于睡眠质量较差,因此会选择提前上床睡觉,以期获得更长时间的睡眠,但由于入睡困难,入睡时间延长,且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出现睡眠表浅、易醒、早醒、时睡时醒等,导致起床时间更早,实际睡眠总时间小于卧床时间,睡眠效率较低,进而对于催眠药物的使用较睡眠正常者更为频繁.调查显示55-59岁人群睡眠障碍发病率较高,仅次于70岁及以上人群,可能因为此年龄段的女性处于围绝经期或之后,体内激素分泌紊乱,男性逐渐脱离工作岗位,处于社会地位的变化之中,且该年龄段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増加,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下降,引起睡眠质量下降。
中医论文格式
3.2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社区中老年人睡眠质量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总频率、每周体育锻炼频率、焦虑、抑郁、睡眠环境不适、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重大事件、婚姻满意度、家庭关系和谐度、睡前不良习惯、午睡时间过长、其他因素(如生闷气、睡前想太多、照顾孩子等)是睡眠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P<〇.05),其中年龄、焦虑、抑郁、睡眠环境不适、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重大事件、对婚姻不满意、家庭关系不和谐、睡前不良习惯、午睡时间过长、其他因素(如生闷气、睡前想太多、照顾孩子等)的表明以上因素可能对睡眠障碍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性更高。而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总频率、每周体育锻炼频率的表明以上因素可能对睡眠障碍发生具有抑制作用,更不易出现睡眠障碍。以上结果与既往文献资料结果类似。以下分别进行讨论。年龄与睡眠质量相关性分析调查对象中不同年龄人群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年龄较大者,睡眠障碍发病率较高,睡眠质量较差。年龄越大,则身体机能越差,机体调节适应能力下降,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中医认为老年人气血衰少,脉道滞涩,营卫出入不畅,导致“昼不精,夜不瞑”。中年人睡眠障碍发病率为25.8%,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病率为41.1%,中年人群睡眠障碍发病率略低于刘鹏飞M等的研究结果(41-59岁中年人群失眠发生率为27.8%),老年人群睡眠障碍发病率低于刘芸等的研究结果(60岁及以上人群睡眠障碍患病率为47.2%)。可能与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及养老条件较好有关。
......
结语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北京市朝阳区小关社区、惠新里社区、小关北里社区、安贞苑社区、亚运村社区、八里庄社区等社区,具有区域局限性;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和人力所限,本研究的调查数量不够多,容许误差较大;本研究无法在分层抽样的基础上进行调查,而是采取便利取样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不能完全代表北京市朝阳区中老年人总体情况。应当采用在全朝阳区范围内采取分层抽样方法,招募更多的调査对象,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2)横断面研究只能研究某些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无法研究这些相关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本研究仅讨论了相关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由于研究目的所限,未能详细讨论睡眠质量对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待于日后设计更为严谨的大样本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相关因素与睡眠质量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差异,从而揭示更为明确的因果关系,为临床预防睡眠障碍提供更等级更高的证据。(3)本研究的睡眠障碍中医证候分布来源于中医症状表,由于课题设计之初兼顾线上线下统一性,未能收集舌脉等体征信息,总结出的中医证候可能存在症状体征缺失,不能完全反映睡眠障碍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应当参考更多的文献资料,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更加规范的中医四诊表,收集更加丰富的中医四诊信息,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全面的睡眠障碍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