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医论文,同时因其廉价、无创固定、简便等优点,患者接受度高,已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所接受,特别是适用于在基层医院的推广使用。本研究旨在发扬中医中药的治疗优势,以“动静结合”为指导理念,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运用可调节支具促使患者早期肘关节康复锻炼,探索可调节支具在恐怖三联征术后早期康复干预的可行性,为该方案在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提供研究基础。与石膏外固定的方法相比,肘关节可调节支具的用处在于同时满足了肘关节对辅助稳定的需求及早期功能锻炼的需求[4],肘关节可调节支具为肘关节提供相对稳定的条件,尽量避免因早期运动而引起的内固定失效,术后肘关节再次脱位以及因固定时间较长引起的组织粘连和肌腱挛缩等问题。
........
........
引言
但是,即便是采用手术治疗对骨折复位固定和周围软组织修复,如果术后早期未加以限制就进行肘关节正常功能锻炼,就会影响术中对软组织的修复效果,甚至出现骨折再移位、肘关节再脱位的可能。早期的治疗经验往往是依靠术后辅以石膏外固定4~6周,以确保维持骨折的复位和软组织的修复,但石膏固定时间越长,肘关节僵硬的发生率便随之升高,近年来,临床上已逐步缩短石膏固定时间,但功能锻炼的进行需要拆除石膏后才能开始,持续维持石膏固定会延误了康复治疗时间,即使反复穿脱石膏进行短暂功能锻炼,也容易继发肘关节不稳定,同时由于石膏密闭固定,也不方便观察如肿胀、渗血、水疱形成等局部病情,容易造成治疗延误。术后用C型臂透视确认肱尺关节、肱桡关节达到肘关节旋转中心复位,尺骨冠状突骨折端及桡骨头骨折端对位良好,内植物固定牢靠,并体格检查确认患者肘关节保持稳定且活动度良好(所有病例均未修复内侧副韧带或应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
......
第一部分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肘关节可调节支具促进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功能早期康复的疗效,观察指标包括主要指标肘关节活动度、Mayo评分及优良率,次要指标肿胀、疼痛,以及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和并发症分析。选取在2018年0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福建省泉州市正骨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1)明确的外伤史;2)临床症状:患肢肘部肿胀、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3)体征:患肢肘部肿胀、环形压痛,并畸形外观;4)辅助检查[9]:影像学检查提示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肘关节后脱位(部分患者伤后肘关节脱位自行复位,应根据追问病史进一步判断)。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行手术治疗者;2)年龄满18周岁以上,伤前患肢肘关节无畸形,活动范围正常;3)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者;4)术后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肘部骨折证候分型[10]):肘部肿胀、疼痛,痛有定处,皮下青紫瘀斑,关节功能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2研究方法
所有手术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加静脉麻醉,患者仰卧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患肢上臂近端绑消毒止血带,将患肢置于侧台。手术切口均选用肘关节外侧入路,切口长约8cm,显露伸肌总腱并沿纤维走向劈开,显露并探查外侧副韧带及关节囊损伤情况,切开外侧关节囊显露尺骨冠状突骨折端及桡骨头骨折端等,探查骨折移位情况,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去除血肿及坏死组织,操作过程应注意维持前臂旋前位避免桡神经损伤,先复位尺骨冠状突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端采用套索缝合或克氏针固定,首先较大的冠状突骨折块并用克氏针由后朝前临时固定或最终固定,无法行克氏针固定的尺骨冠状突骨折块采用不可吸收线套索缝合骨块及前侧关节囊,线结固定于尺骨背侧(两种皆为经骨固定,固定方式及固定用途一致),接着复位桡骨头骨折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或直接用空心钉导针固定,C臂透视确认骨折端复位良好后,使用2-3枚2.5mm无头加压螺钉(厦门大博批号1707060591)固定桡骨头骨折块(本组研究中,没有桡骨头置换的病例)。最后进行软组织修复,用带线铆钉(美国施乐辉批号72200755)缝合外侧副韧带残端,固定于外侧肱骨髁的止点处,根据术中情况缝合修复环状韧带及外侧关节囊。再次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肉眼可见出血点止血处理,逐层关闭切口。
第二部分结果..................................................9
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9
2疗效分析..............................................................9
3疗效评定.............................................................14
4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15
第三部分分析与讨论...........................................16
1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损伤的认识...........................................16
2中医对本病的认识.....................................................20
3骨外固定器的研究应用现状.............................................22
4肘关节可调节式支具的应用.............................................24
5结果评价与疗效分析...................................................26
6并发症分析...........................................................27
结论........................................................29
.......
第三部分分析与讨论
1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损伤的认识
肘关节的稳定性是由骨性结构与非骨性结构共同构成,而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作为特殊类型的损伤,是以软组织损伤为损伤基础及治疗目的,而骨折作为伴发伤同样影响着肘关节的稳定,即使保守治疗也容易再发不稳定,所以在治疗方式上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在复位固定骨折端的同时修复软组织结构,以恢复关节稳定性[23].Pugh等[28]提出只凭单一外侧切口即可治疗大部分的肘关节三联征患者。McKee[29]指出单一外侧切口就可以完成大多数的手术,只有在冠状突骨折块显露困难、术前有尺神经症状需要处理或者内侧副韧带需要修复的情况下,才同时行内外侧双切口。公茂琪[30]通过51例肘关节三联征患者治疗分析指出,与内外侧双切口治疗效果相比,单一外侧切口术后可以达到更好的活动功能,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由此可见,单一切口序贯修复流程符合ERAS治疗理念,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是骨折治疗的发展方向,可以为稳定内环境、早期功能活动,术后快速康复提供便利途径。故本研究患者均采用单一外侧切口。
2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了人体生命的运动观,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骨伤科已经初具理论系统,骨伤科“动静结合”的理念渊源于此,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及清代胡廷光所著的《伤科汇纂》进一步阐述了“动静结合”理念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上世界60年代,方先之、尚天裕等骨伤科前辈经过对前人骨伤治疗经验的整理及总结,提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骨折治疗基本原则,明确了“动静结合”在骨折治疗中的核心地位。“动静结合”在骨伤科的运用的是通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锻炼方法,在伤处得到足够保护的前提下,争取早期活动,避免长期制动或者过度活动,同时控制锻炼程度及时间,使局部经络疏通,气血畅通,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使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已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规范。最早用外固定来治疗骨折的相关记载是汉代的华佗所著的《中藏经》,书中记录了使用竹片来固定骨折患肢,竹片即为小夹板的一种,小夹板作为伤科常见的外固定器,历代医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相关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夹板类型也得到了细化和升级,详细应用在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
.......
结论
近年来,通过对解剖关系、生物力学了解的不断深入,对损伤机制、损伤类型、治疗方式、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和外固定制动时间的选择和把握得到更加充分的认识,通过辅助检查技术手段的提升以及医疗器械、手术内固定物的不断研发,使得对恐怖三联征的认识和处理有了显著的进步,治疗效果也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25],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方式上目前已得到相应的统一,而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影响的因素包括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情况和手术经验的不同[26-27]。古埃及人用石膏浆浸染的抹布固定骨折,奠定了石膏治疗骨折治疗的基础,直到1843年Malgaigne首次将成型的外固定器用来治疗髌骨骨折,将外固定器用于骨折治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经过长期的临床运用和改进,目前外固定器包括:石膏、夹板、支具、骨外固定支架等,在材料学上和舒适度、功能性上也得到不断更新,目前已广泛地运用于各类四肢创伤的直接治疗或者辅助治疗,而对于肘关节这种铰链关节类型,也出现了各种可限定活动的带铰链结构的外固定器,常见的包括有创操作的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及无创固定的可调节支具。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