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之梳理温热类温病文献分析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120420502421150
  • 日期:2020-12-0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中医论文,通过时间维度的分析归纳,总结温热类温病季节发病规律和症状病时观念,并提出方剂起效时间观念以指导临床用药;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所含有的传变规律融合进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当中,帮助临床把握外感热病的证治规律;同时,病程时间观念和病势观念进行结合可以为临床方剂选择和愈后调养提供有效指导;温热类温病按照“表里枢”三系统和“寒热虚实”四性构成的十二单证进行划分,规范温热类温病的方剂分布,归纳出《温病条辨》核心方剂分布表。综上所述,繁杂重复的理论给中医的继承与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因此说寒温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虽然有诸多寒温统一的构想,但几乎各家都处于浮于表面,各自表述的尴尬局面,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诊病时对伤寒病和温病在理论、辨证方法上久已存在的乱象。

......

 

前言

 

寒温分论形成了繁杂重复的理论,虽然极大地促进了伤寒和温病的发展,但对外感热病的诊治造成混乱和影响。伤寒与温病是对外感热病的致病因素的分类,却不能因此将外感热病彻底割裂,形成学温病的治温病,学伤寒的治伤寒的尴尬局面。这显然不利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说寒温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马文辉教授认为仲景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辨证施治,正如《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马文辉教授在三部六病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创新了蕴涵“时、位、性、度”四维属性的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这是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创新,更为伤寒和温病提供了共存的可能性,为中医辨治外感热病提供新的思路。马文辉教授认为想要做到仲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就要把错综复杂的证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需要进行定病位、定病性、立治法、处方剂这四个步骤。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温病条辨》温热类温病的症状方剂按照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的理论进行整理,可以得出温热类温病发病时与欲解时的时间病时概念、温热类温病三系统的空间病位概念、温热类温病“寒热虚实”四性的病性分类以及温热类温病愈后调养的病势观念。并且对《温病条辨》进行十二单证的划分,对核心方证进行归纳总结。

.......

 

1温热病的概念及源流

 

1.1温热病的概念
按照频数前20个的症状分析,属于表系统的症状有3个:发热、自汗、抽搐;属于里系统的症状有3个:泄泻、脉象数、面色红赤;属于枢系统的症状有13个:口干、舌燥、神志不清、心悸、烦躁、神疲乏力、舌绛苔少、失眠、脉象细数、齿黑、手足心热、脉象虚大、虚热。肝肾居于下焦,在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中肝为枢系统、里系统的中介器官,肾为枢系统的核心器官以沟通表系统、里系统,故在下焦篇中枢系统的病证最多,而且涉及表系统和里系统。按照频数前20个的药物分析,温热类温病以滋阴生津、清热解毒、攻下逐瘀的配伍为主。常用的滋阴药物有麦冬、生地、甘草、白芍、人参、元参、阿胶、粳米;常用的清热药物有黄连、犀角、石膏、大黄、连翘、金银花;常用的攻下药物有大黄、知母、厚朴。温热病的遣方配药应当灵活,比如清热药石膏的使用,在麻杏石甘汤中即清表热,竹叶石膏汤中即清枢热[46]。
中医论文范文

 

1.2温热类温病的历史源流
温病学派是由专门研究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变化、治疗转归的医家所构成的一个医学流派。温热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借鉴于《伤寒杂病论》,由河间学派逐渐衍生出温病学派[41],经过明清两代医家的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温病医学体系。温病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是叶天士和吴鞠通。此处以其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和《温病条辨》为例探究温病学派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发展。将《温病条辨》中包含温热类温病辨证论治、病名方药、症状体征的条文进行归纳整理,排除涉及湿热类温病的全部条文以及不包含方药症状和纯粹理论论著的全部条文,最终得到122条符合纳入标准的条文,根据病名症状及方药加减的不同,将122条条文拆分为187条数据,如下图1所示:按照频数前20个的症状分析,属于表系统的症状有12个:发热、恶寒、大汗淋漓、咳嗽、喘息、干咳、痰鸣、无汗、四肢厥逆、皮肤肿、身体困重、头痛;属于里系统的症状有2个:谵语、面色红赤;属于枢系统的症状有6个:口渴、烦躁、神昏、失眠、恶心、胸闷。心肺居于上焦,且心肺在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中属于枢系统,而温病上焦受邪又多从口鼻入,所以在上焦篇中表系统和枢系统的病证较多。
中医论文怎么写

.......

 

3《温病条辨》数据的统计分析................................................................................10
3.1症状频数统计分析........................................................................................11
3.2药物频数统计分析........................................................................................13
3.3病位病性频数统计分析................................................................................15
4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归纳温热类温病...............................................................17
4.1时间维度........................................................................................................18
4.2空间维度........................................................................................................21
4.3病性维度........................................................................................................25
4.4病势维度........................................................................................................28
5.《温病条辨》单证核心方剂汇总..........................................................................29

.....

 

5.《温病条辨》单证核心方剂汇总

 

5.1寒温争论的渊源
比如,从发病季节来看,发于春季变为泛发四季;从病因来看,伏气温病变为新感温病;从症状来看,刚开始烦渴不恶寒变为发热恶风寒;从传变来看,里热外发变为由表入里;从治则来看,直清里热变为发汗解表。由此,温病也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含义变得有所不同。不管是广义伤寒还是广义温病,都是论述中医外感热病的方式,尽管在理论方面有所不同,但在临床上都有着相似的证候,二者本质上已经不可区分,只是在治疗中存在人为地划分辛凉解表、辛温解表的区别。随着治疗方法和辨证理论的漫长演变,使伤寒和温病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所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寒温统一的构想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5.2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研究进展
刘兰林[63]等人对古今中医外感病辨证方法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现代学者主张用一种既有的辨证方法统一其他方法的几种主要思想,并且划分了以下六大类:①以裘沛然、郭辉雄、黄松章等人为代表的六经辨证统一寒温;②以姜建国、邓铁涛等人为代表的卫气营血辨证统一寒温;③以万友生、肖敏材为代表的八纲辨证统一寒温;④以沈凤阁等人为代表的脏腑气血辨证统一寒温;⑤以肖德馨、杨麦青为代表的六经系统辨证统一寒温;⑥以胡仲翊、时逸人、吴银根为代表的分期辨证统一寒温。同时还有以石恩权等提出定病邪、定病位、定病性、定病势及定传变的“五定辨证”,邹克扬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定体质和定病时,成为“七定辨证”;张志宏提出辨证三法与分期辨证相综合的思路,将外感病的辨证分为六期。刘兰林等人提出了三维辨证统一寒温的理论。[64]究竟怎么通过三阴三阳辨证体系实现寒温统一呢?将温病中温热病的条文归纳到三部六病框架中,这一课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办法,并且可以为未来人工智能中医诊疗系统的制作提供大数据支持。

......

 

6.结论与结果
中医辨治外感热病的理论极为丰富。通过文献整理的方法系统梳理了温热类温病理论的渊源,总结了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论、朱丹溪相火论以及张景岳的“阴中引阳,阳中引阴”理论对温热类温病的贡献。从中发现温热类温病当以滋阴为第一要务,重视调养脾胃之气,这与《伤寒论》“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的三大治则相同。通过对叶天士、吴鞠通二人的文献研究发现,叶吴二人作为温病学派代表性人物对《伤寒论》经方有很深的理解,并且与临床相结合,在仲景法的基础上创制适应温热病的全新方剂,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提供疗效甚佳的辛凉剂、滋阴剂。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在辨治外感热病时有其独特的优势。按照中医人体解剖模型划分的表系统、里系统和枢系统对温热类温病进行病位的分类,对病症进行病位的鉴别分析,明确《温病条辨》方剂治疗的病位范围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