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中医论文,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中医论文,供大家参考。
引言
突发性耳聋指72h内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1]。属中医“暴聋”范畴。突发性耳聋临床并不少见,发病率约为5~20/10(万·年)。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但患病的高峰阶段为50岁~60岁,近年来高发年龄段有向50岁以下偏移的趋势。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双侧耳先后发病者罕见,而双耳同时发病者更罕见。突发性耳聋其病理机制与病因理论尚未完全盖棺定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理论包括:病毒感染学说和内耳供血障碍学说等。由于其病因不明,临床多使用经验疗法,常用泼尼松冲击疗法;改善血液流变学、扩管以及纤溶治疗;低钠饮食;高压氧、声频共振等其他辅助疗法,中医多使用中药口服;针灸;耳穴压豆等治疗方法,临床提倡多重疗法并行。近年来,声频共振作为一种使用较多的辅助疗法,临床常用维生素B12作为导入药剂,而我科使用自制归红药液作为导入药剂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社会及经济效益。为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临床安全性,十分必要进行临床研究,以期进一步推广。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归红药液、维生素B12作为导入药剂的临床对比,验证归红药液联合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性,为归红药液作为临床常用导入药剂的推广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病患带来福音,凸显中西结合的治疗特色。
............
文献研究
突发性聋指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故又称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2]。属中医“暴聋”范畴。患者常自觉听力突然下降,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影响基本语言沟通及情绪。具体病因尚不明确,致使对于治疗突发性聋临床上仍凭经验治疗,倡导综合疗法。随着科技、生活水平的高速发展,运输、工业、娱乐等噪音环境的增加,本病发病率逐渐上升,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3]。
1中医对突发性聋的认识
1.1病名渊源
暴聋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厥论篇》:“少阳之厥,则暴聋”。《说文解字》分别解释“聋”这一字:“无闻也,从耳龙声”。《肘后备急方》有“风聋”这一分类病名,亦属其类。《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对耳聋更提出“风聋”、“厥而聋”等病名,从而区别于起病迟缓的“久聋、“劳聋”,这是对于耳聋病名分类的一大发展。《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提出耳聋分为“五闭”,其中火闭、气闭、邪闭、窍闭均属暴聋。《明医指掌·卷八》对耳聋的分类独具一格,乃依据病因而分风耳、热耳、虚耳、气耳。历经数千年,“暴聋”一词沿袭于今,现暴聋是指以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为特征的疾病。常与西医“突发性耳聋”相应。
.............
1.2病因病机
《内经》中多处点出“暴聋”的病因病机,如:《素问》中《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烦劳则张…使人煎厥…耳闭不可以听”,说的是烦劳过度时,阳亢阴竭,周而复始,夏暑之时,便易发生煎厥而使耳聋。《热论篇》云“两感于寒者…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描述的是少阳受伤寒之病邪时可致耳聋。《脏器法时论篇》云“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通评虚实论篇》云“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此两句均提出肝气上逆致耳聋。《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民病热中,聋瞑血溢”则揭示自然气候,社会气运与耳聋发病的关系。《内经》关于暴聋的基础理论,是各代医家对其进行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东汉《伤寒论》中《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说明外感风邪,经由少阳经上达于耳,而致耳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未持脉时…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指出在伤寒为病之时,重用发汗之法亦可导致耳聋。隋代《诸病源候论》有肾气荣养于耳,肾强则耳闻,肾损则耳聋;十二经脉经气相并、脏气厥逆则致耳聋的理论思想,论述比《内经》更为详细。并讨论了风聋的病机和证候特点。这些理论思想原文都被《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丹溪心法》等医学著作引用,作为理论基础来指导治疗。金元《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二》,沿袭刘完素“火热论”的思想,认为耳聋多由火热引起。更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提出了“从肺治聋”的观点。明代《普济方》将聋细分为耳聋、风聋、劳聋、暴热耳聋,暴聋、久聋,基本沿袭于宋代。《医学纲目·卷二十九》总结耳聋病因不外乎四类“湿邪伤肾三焦聋…燥邪伤肝聋…火邪伤肺聋…风火炎扰于上聋”,并描述暴聋为“夫卒耳聋者,由肾气虚为风邪所乘…暴聋皆是厥逆之气”,与前人总结暴聋病因肾气亏虚、肝气上逆相呼应。并与《内经》所述自然气候、社会气运、脏腑调和紧密契合,对暴聋的辨证论治有了新的意义。《医学入门·卷五》首提按病程长短划分耳聋种类,指出“新聋多热,旧聋多虚”,这对后世辨证有很大的启发。《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更指出了按病程分类对耳聋疾病预后转归判断的影响——“暴聋者多易治、久聋者最难为力”。同时,提出耳聋病因除虚闭外,余火闭、气闭、邪闭、窍闭余均属暴聋,此为“五闭”。《明医指掌·卷八》对耳聋的分类独树一帜,乃依据病因而分风耳、热耳、虚耳、气耳。明代在耳聋分类上进一步明确了暴聋与渐聋的区别,并有两者详细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阐述。
..........
1.3治疗
1.3.1中药内服
《内经》未有药物治聋记载。唐代《备急干金要方·卷六下》记载有磁石、白术、牡蛎、麦冬、芍药、生地、葱白、麦冬等用于内服。宋代《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中重用了磁石,这是异于前人的一个改变,同时列出如磁石散、羊肾羹、犀角散、茯神散等的内服方剂。《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四》所载肉苁蓉丸方、黄丸方、菖蒲丸方、桂心汤方、山芋丸方、菖蒲酒方、磁石酒方、牡荆酒方、大豆酒方等内服方药,详细介绍了制法及用法,有的沿用至今,数量远多于塞耳方药,自此开始内服药已成为治疗耳聋的主要手段,这是古代耳聋治疗史上一大发展,为其辨证施治的深入研究留下了基石。《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九》中名方清神散,“祛风痰,清头目,开耳窍。治风痰阻遏清阳,头目不清,耳常重听”是后世一直沿用的名方。金元李东垣《兰室秘藏·卷上》的柴胡聪耳汤用于治疗“耳中干结,耳鸣耳聋”,运用当归、虻虫、水蛭等活血之品逐瘀通窍,乃是活血化瘀治疗暴聋之首创。《世医得效方·卷十》有载多个暴聋验方,其中有专治气壅耳聋的方药:秘传降气汤。明代《普济方》卷五十三、五十四总结了二百多首前人治疗耳聋的方剂,绝大多数来源于宋代典籍。清《医林改错·上卷》其通气散、通窍活血汤两首方剂的创制,对暴聋运用活血化瘀法论治的进步。
...........
2实验方法..........11
2.1研究对象.....11
2.1实验设计.....11
2.2治疗方案.....11
2.3观察指标.....12
2.4疗效判定.....12
2.5统计分析方法....13
结果分析.....14
1一般资料..........14
2资料分析..........14
2.1性别比较.....14
2.2年龄比较.....14
2.3听力分型比较....14
2.4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15
2.5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15
3结论...........15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发病机制未有明确定论,大部分在睡眠时发病,晨起时察觉,多与情绪波动、劳累相关;而其理论偏向于内耳血供障碍学说。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综合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及有效辅助疗法同时进行,避免延误治疗时机,使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得到保证。目前,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一是基础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改善血液流变学、扩管及纤溶治疗、改善内耳能量代谢等,激素的应用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在突发性耳聋的早期治疗中尤为重要。二是针刺穴位与耳穴贴压、高压氧等辅助疗法,可使临床疗效在单纯药物基础上获得提升,并且缩短临床药物使用时间。归红自制药液中的主要成分为当归和红花,当归有活血止痛的作用,而红花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效[23]。现代药理学研究当归-红花药对具有改善局部组织缺血、增强微循环的作用[24]。本研究中治疗组所使用的灌耳药物为归红药液,为当归-红花这一经典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对所制作,本科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联合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相关耳病,本研究使用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部门以当归-红花药对熬制成的药液,便于研究统计。治疗组所选用的灌耳药为临床上使用声频共振的通用药维生素B12,耳部灌药主要起营养神经的作用,临床已有多篇报道证实其疗效。两组组中基础用药为地塞米松静脉、小牛血清注射剂、维生素B1注射剂,符合2015突发性耳聋指南的推荐用药原则。本次研究中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这与既往关于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研究是相符的,治疗组较对照组整体上治疗效果具有优势。本次研究中,128例患者无一例患者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提示归红药液联合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应用是安全的,是否有远期的不良反应更待进一步研究。作为仅限本科室一个较小样本,单中心的,缺乏基础药物组的研究,具有局限性,若能扩大规模,做大样本、多分组、多中心的临床观察,并进行客观性检测,其研究意义才能进一步提升。#p#分页标题#e#
..........
结论
本次临床观察表明,用归红药液替代维生素B12联合声频共振辅助治疗更具临床疗效。体现了中药制剂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相结合的优势;为临床“中药塞耳”这一经典治疗方法的创新性延续;其舒缓的治疗过程相较于其它辅助疗法更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