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哪里有?本文以对举格式“这A那B”为研究对象,从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文学、报刊、对话”三个子库中检索并筛选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用例,以“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该格式进行考察,最后将其与两个相近格式“这个A那个B”与“A这B那”进行对比。
第一章绪论
1.2研究现状
1.2.1“对举格式”相关概念的研究
本文所选取的“对举格式”,其名称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议,一方面是“对举”的选用,另一方面是“格式”“结构”“短语”的区分。
不同学者对于“四字格”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陆志韦(1956)最早针对汉语中四字结合的特殊现象提出“并立四字格”概念,此后刘叔新(1982)提出“准固定语”概念,文炼(1988)、齐沪扬(2000)、张斌(2002)提出“类固定短语”概念,以上皆基于四字格与固定短语类似,但又具有不同组成模式、语义和功能的特点而命名。王力(1985)将原本性质相似的字,用对立的方式来排列的结构称为“骈语”。周荐(1991)将几个类型相同且彼此粘着的分句组合而成的结构命名为“对称结构”或“复句式结构”。张国宪(1993)将前后两部分字数相等或相近、结构上相同、语义上相近的格式称为“对举格式”,殷志平(1995)称其为“对举短语”,黄伟、旷书文(2006)称其为“对举结构”。周荐(2001)则将两字为固定成分,其余的两字或多字需要填补出来的结构称为“待嵌格式”。邵敬敏(2008)将现代汉语中前后两个不连贯的词语彼此相互照应、相互依存,在他们之间填上合适的词语后整体具有特殊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的结构称为“框架式结构”。沈家煊(2019)将此类四字格称为“对言格式”,并指出“结构”主要表示接续性的“组合关系”,而“格式”涵盖对言形式表示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其概念层次比“结构”更高。
第三章语义特点及表义机制
3.1常项“这”“那”的语义特点
3.1.1“这”“那”的虚化作为典型的指示代词,“这”和“那”单用时,可以表示实指,也可以表示虚指,但对举使用后,不论是表指示义还是称代义,其指示或称代的对象都不再具体。关于这一现象,许多学者进行了讨论。吕叔湘(1999)、姚殿芳(2001)、刘叔新(2002)、田宇贺(2013)等均指出“问这问那”“瞧瞧这看看那”这类格式中,“这”和“那”成对出现不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而具有概括众多事物的作用,是一种虚指。蒋华(2004)认为这种用法属于“有定中的无定”,即在某一确定范围之内,“这”“那”的指代对象是不确定的。刘君陶(2021)在分析“V这V那”格式时,指出“这”和“那”具有模糊、不定指的特点,需要具体的语境赋予它们含义。
分析“这A那B”格式,可以发现“这”“那”对举连用后所指示或称代的对象处在一定范围内。例如:
(1)满街的招牌,这公司那中心,花花绿绿像雨后的毒蘑菇。(毕淑敏《送你一条红地毯》)
(2)但是,这变那变,紧紧抓住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这个纲,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不能变。(《人民日报》1970年07月29日)
(3)老太太听说这戏这好那好,也摸着黑路去看了。(《人民日报》1952年02月24日)
第五章与“这A那B”相关的两个格式
5.1研究对象的选取
除“这”和“那”以外,与“这”“那”具有相同指称功能的指示代词“这个/那个”、“这些/那些”、“这里/那里”、“这样/那样”也能形成对举格式,根据“这A那B”格式的不同语义,常项“这”“那”可以与上述双音节指示代词进行替换而语义不发生改变。对此,我们在BCC语料库“文学”“报刊”“对话”三个子库中分别对“这个A那个B”“这些A那些B”“这里A那里B”“这样A那样B”进行检索,发现“这个A那个B”使用频率最高。除此以外,将上述双音节指示代词与“这”“那”相比较,发现“这个/那个”与“这/那”的意义、用法具有更多共性。因此本章首先选取“这个A那个B”作为研究对象。
其次,在考察“这A那B”格式语料用例的过程中,发现变项A、B为动词性成分时,常项与变项的位序可以发生改变,即“这VP那VP”可以变换为“VP这VP那”,此时两格式的语义十分接近,在语境中往往可以互相替换。因此我们将“A这B那”作为本章的第二个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内部构成以及语义上的特点。
5.2“这个A那个B”
5.2.1内部构成
5.2.1.1常项“这个”“那个”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99)中的解释,“这个/那个”可以用在名词前指示人或事物,也常作主语直接代替人或事物,两者对举使用表示众多事物。同时,在使用时,“这个/那个”中的量词“个”有时可以省略而用作“这/那”,可见其语义和用法与“这/那”十分接近。尽管如此,两组指示代词在语法功能以及具体用法上仍存在差异,方梅(2016)比较了两组指示词的语法功能,指出就充当论元成分而言,双音节形式指称个体性对象的能力远远胜过单音节形式,因此其构成限定性定语的能力也比单音节形式强。陆俭明(1999)则比较了“这是……”与“这个是……”两种结构,指出“这”是一个单独的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一切具体或抽象事物,而“这个”属于指量结构,所指范围比“这”要小,因此“这是……”的使用范围更宽。范伟(2001)就两格式差异作了认知解释:量词“个”的使用在语法形式上体现了事物的独立状态,凸显事物的个体性质,进入“这个”后使其后接名词实体化和个体化了。根据上述比较以及“这个”“那个”的语义,可以知道“这个”“那个”的使用范围较窄,其后接成分多为名词性成分,在指称事物和修饰名词的功能上更突出事物的实体性和个体性。
第六章结语
本文以对举格式“这A那B”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考察其与相近格式“这个A那个B”、“A这B那”的异同。
在句法层面,“这A那B”格式分为两种结构形式:词并列和短语并列。“这A”“那B”为词时,格式包括“这个那个”“这些那些”“这里那里”“这样那样”“这么那么”;“这A”“那B”为短语时,根据变项A、B不同的语法性质,格式分为“这NP那NP”“这VP那VP”“这AP那AP”三种类型。除此以外,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叠结式“这这那那”。在短语并列“这A那B”格式中,变项A、B以单音节词和自由语素为最多;对变项语法性质进行分类,包括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其中名词性成分形式最为丰富。由于受到“这”“那”的修饰,格式中的“这A”“那B”具有指称性。在句法功能上,“这A那B”格式大多在句中作主语、宾语,部分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少数在句中作状语。“这”和“那”的位序较为固定,“这”在“那”前表示横向空间的由近到远,与人们认知上观察事物的习惯相符,但也有少数“那”在“这”前的情况,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最后,格式具有较强的能产性,可以填入不同A、B以不断复制、使用。
在语义层面,“这A那B”格式中的常项“这”“那”对举后语义虚化,指代某一有定范围内的众多事物,具有虚指功能和虚代功能。变项A、B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等义关系、近义关系、类义关系和反义关系四种。格式整体表达遍指义,包括遍指事物和遍指处所两类。同时,根据数量象似原则,格式也表达多量义,包括名物量多、动作量多、性状量多三类。特殊的叠结式“这这那那”在语义上则具有较强的概括性,遍指前文语境中或认知中的所有事物。在众多类型的“这A那B”格式中,“这VP那VP”格式受到动词语义以及论元结构的影响,表现出非常丰富的语义,具有多种语义类型。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这A那B”格式各组成部分处于二维叠加状态,总括扫描机制使“这A”“那B”组成的一系列事件以叠加的方式呈现,格式表示众多事件的组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