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我们应加强对“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从而起到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向着良性的方向完善、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一章 “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性质及构件分析
第一节“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性质
关于格式类的学术研究在汉语学界中由来已久。构式语法源于认知语法和认知理论,与形式语法相对,在本质上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但是已经具有独立作为语言研究范式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构式已经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流派。语言学诞生以来,许多语言学家针对语言学中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比较权威的、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有 Saussure、Lakoff、Hockett 、Bloomfield、Goldberg 等。其中关于构式的定义及相关研究,首推 Goldberg。Bloomfield 在其著作《语言论》中较多提及“结构”(2002:177)一词,其概念是指抽象意义上的构造形式,他还使用了“语法构式”的概念。认知语法出现后,“结构”一词的含义也随之改变。20 世纪 80 年代末,Lakoff使用的“语法构式”已经是“构式语法”的概念。
美国语言学家 Goldberg(1995)对构式的定义为:C is a construction iff 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 <Fi, Si> such that some aspects of Fi or some aspects of Si is not strictly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s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 Si>,且形式 Fi 的某些方面,或意义 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 C 的构成成分或从其他已有的构式中得到严格意义上的预测,C 便是一个构式。)Goldberg(1995)提出,构式是语言单位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2006 年Goldberg 扩大了构式的概念与范围,例举了构式的九种类型,认为构式的概念涵盖了从语素到句型等几乎语言研究的所有层面。
第二章 基于三个平面理论的“能 VP
第一节“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句法分析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研究总结,我们发现在句法层面中,“能 VP1就不 VP2”格式可以充当句法成分、单独成句以及充当分句。本节将主要探讨“能 VP1就不 VP2”格式可以充当那些句法成分,并结合语料分析单独成句、充当分句时的具体情况。
一、充当句法成分
本节综合利用了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以及朱德熙、陆俭明等一些大家的观点和成果,对于句法成分的划分进行了总结。关于句法成分的定义我们主要采取现代汉语中一些较为通用的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句法成分大致可分为八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语、中心语;按照语法规则一般可分为五种句法关系:主谓、动宾、定中、状中、中补。“能 VP1就不 VP2”格式在充当句法成分方面,主要可以充当谓语、宾语、定语、补语,以下将逐一分析。
(一)充当主语
现代汉语认为主语是句子中执行行为或动作的主体,是句子的陈述对象,一般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也可以由某一结构充当。“能 VP1就不 VP2”格式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例如:
[45]“能改造就不搭建.......,能搞临时性建筑就不搞永久性建筑,尽可能节省投资”是.场馆建设的原则。 ——《人民日报海外版》
[46]“能吃药就不挂水.......”是为了节约医疗费用,能不吃药就不吃药则是为了减少身体损耗(因为毛病小,依靠自身免疫力即可,而且是药三分毒。) ——《微博》
[47]“能走路就不开车.......、菜品点够了就不要再点、电源水龙头要随手关好等行为”符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文明新风。 ——《人民日报》
第三章 “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教学分析
第一节“能 VP1就不 VP2”的教学现状和价值分析
在第二章中,我们已经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能 VP1就不 VP2”格式进行了集中论述,而且该格式口语使用频率十分高、表达的含义丰富有特色。值得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并加以口语运用,以丰富口语表达形式。因此,本节内容将结合第二章内容对“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教学现状和价值进行分析论述。
一、“能 VP1就不 VP2”的教学现状
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中格式类的教学研究现状,笔者翻阅了汉语 HSK 词汇教学大纲和诸多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能”和“就”教学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发现:“能”和“就”不仅作为必学词汇被收入汉语 HSK 词汇教学大纲中,而且众多的对外汉语教材也对二者进行了必要的讲解,例如:《博雅汉语》《汉语教程》《发展汉语》《成功之路》《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新概念汉语》《新目标汉语》《尔雅中文》《汉语口语速成系列》《汉语纵横会话课本系列》《汉语会话301 句》《想说就说》等。这表明“能”和“就”是汉语国际教育中必备且常用词汇,以此看来,在对“能”和“就”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对“能”和“就”相关的结构、格式的认知和学习是有必要的。然而,通过查阅各类对外汉语教材发现,虽然有一些构式类相关的格式类教学,例如“非 X 不可”,但并未发现有直接涉及“能 VP1就不 VP2”的格式类教学。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将汉语教学的目标及内容具体划分为五级。作为“能VP1就不 VP2”格式的定项“能”和“就”在大纲中也有涉及:其中附录五《常用汉语语法项目分级表》将“能”作为三级语法项目,其结构形式为“能+动词短语”;将“就”作为四级语法项目,其结构形式为“主语+(时间)+就+动词短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能+动词短语”和“就+动词短语”若同时出现,其表现形式可归纳为“能+动词短语+就+动词短语”,这一形式与本文所要研究的“能 VP1就不 VP2”格式极其相似。由此可见,加强“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研究符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要求和需要。
第二节“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教学建议
本节将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并结合第二章对“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阶段、教学课型四方面入手,对“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教学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希望对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能 VP1就不 VP2”教学内容的建议
关于“能 VP1就不 VP2”格式教学内容方面的建议,重点从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一)语法教学方面
“能 VP1就不 VP2”格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一定语法方面的价值,可以起到指导汉语教学实践的作用。在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详细论述了“能 VP1就不 VP2”格式句法功能,分析了该格式在语法上不仅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等多种成分,也可以单独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当“能 VP1就不 VP2”格式充当主语时多位于句首,通常是口号或者标语形式,例如[118];充当谓语时一般紧跟主语之后,例如[119];充当宾语时,一般紧跟判断动词“是”之后,例如[120];充当定语时,定语的标志“的”一般不能省略,定语中心语一般为“原则、口号、态度”等词语,例如[121];充当补语时以“了”或者“得”为标志且通常不能省略,一般谓语为单音节动词时用“得”,谓语为双音节动词时用“了”,例如[122]。
[118]“能改造就不搭建.......”是场馆建设的原则。 ——《微博》
[119]迫于生活的压力,即使剩菜剩饭,他们能吃就不浪费......。 ——《腾讯网》
[120]但他爱面子,怕万一写不好出丑,总是能推辞就不动笔.......。 ——《作文杂谈》
[121]家长秉着能吃药就不打针.......的原则,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宝宝也免受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微博》
[122]河北省儿童医院胡医生真正做到了能打针就不输液.......,.能吃药就不打针.......。 ——《微博》
结语
“能 VP1就不 VP2”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一种常见的格式,其使用频率较高,并具在语义、语用等诸多方面均具有相应的教学价值,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并加强对“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本文立足于大量语言事实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该格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除了对格式中的定项与变项等的研究外,还包括本体层面和汉语国际教育层面两大角度,并得出结论、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句法上,“能 VP1就不 VP2”格式充当主语时,一般用于句首,表示某一原则、信仰、建议、评价等;充当谓语时,“能 VP1就不 VP2”在句子中多用于充当分句;充当宾语时,具有较强的描述性,表达对人、事、物等的评价、陈述等,主观性较强;充当定语和补语时,该格式主要修饰并限定中心语,即句子的表述中心,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使句子所表达的信息更完整;单独成句时,多是连用现象,包括“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内部连用、“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外部连用、“能 VP1就不 VP2”的连用三种情况。
语义上,“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语义类型可分为表达必然事件、或然事件、已然事件、未然事件等,旨在表达一种逻辑关系。我们发现:该格式内部语义关系表达的典型语义关系主要是假设关系,其次还有条件关系、顺承关系等;外部语义关系则主要用来表示补充说明的关系、主观评价的关系、修饰的关系、总括的关系等。除此之外,该格式连用时一般可表达并列、递进、对举等语义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应加强对“能 VP1就不 VP2”格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从而起到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向着良性的方向完善、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