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哪里有?本研究仅限于大班幼儿,在后续的研究中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可以选取中班或者是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类似的行动研究,形成系统、成熟的经验,丰富和完善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新途径与新策略,吸引更多一线工作者与研究者的探索和研究,关注到科学教育启蒙阶段的重要性。
1 绪论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玩沙活动的研究
(1)幼儿玩沙价值研究
玩沙活动的价值受到大众广泛的认可,主要表现在幼儿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深度学习、学习品质等方面。
第一,玩沙活动提高幼儿认知。刘丹,王成刚(2005)认为在玩沙活动可以探索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词汇“潮湿、干燥、细、晒、过滤”有益于提高幼儿的词汇量,量表和容器的使用能促进幼儿数概念和科学概念发展[1]。王洁(2020)认为在玩沙游戏中可以感受干沙、湿沙的变化,初步感知物质守恒,多与少,大与小的概念,把握简单的排列规律[2]。
第二,玩沙活动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宋丽芳(2022)认为婴幼儿在玩沙过程中通过抓、握、挖等动作,既能促进手眼的协调能力,又有助于促进他们手部肌肉动作的发展[3]。刘丹,王成刚(2005)认为在玩沙活动中不仅可以通过一些拍、过滤、灌动作锻炼小肌肉,还可以发展手眼协调与大肌肉的发展。徐燕萍(1998)认为幼儿玩沙时,以掏、挖、堆等动作展开,这是一种协调的全身性运动,能全面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4]。
第三,玩沙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玩沙活动中幼儿频繁互动,必然出现协商、分工、分享、互助等行为的产生。张红霞(2018)在研究中提出创设具有良好社会性行为的情景,尽可能为每一位儿童提供具体的游戏活动任务,诱发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机会[5]。夏琴,吴琦琦,邵洁(2019)认为与传统玩沙相比,主题式沙构游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过程(讨论生成主题—收集材料—开展游戏—结束讨论),更能提升幼儿合作能力[6]。除了情境创设,玩沙活动的空间大小也会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张志宏(2012)发现幼儿游戏的空间环境保持在人均2.1㎡~2.5㎡左右、充分的游戏时间、投放角色游戏类和建构类游戏材料有利于增强幼儿合作游戏,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7]。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准备
3.1.1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现状
本研究将科学探究能力划分为好奇心与提出问题、材料的操作使用、探究的倾向性与深度、观察比较、猜想验证、表达交流等六个维度,每个维度有5个水平。研究者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园沙池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真实情况,研究者在实施方案之前对所在班级C1-C26名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进行实地观察并记录下来,与合作教师一起分析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好奇心与提出问题方面,处于水平2的有10人,水平三的有8人,水平4有5人,水平5仅有3人,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在玩沙区幼儿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材料的操作使用过程中,水平1、水平2的人数最多,水平3有5人,高水平较少,5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对使用工具感兴趣,乐于使用工具来进行科学研究,但是面对很多材料与工具,只有19%的幼儿能够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探究方式收集信息,而更多的幼儿在选择工具和材料的时候具有很强的试误性和盲目性,不知道怎么选择;在探究的倾向性与深度方面,有77%的幼儿处于水平2,没有平稳的探究进程,提出问题后就戛然而止了,缺乏持续深入地探究;在观察比较方面,66%幼儿观察比较能力较弱,处于较低水平,高水平的幼儿仅有1个;在猜想验证方面,部分幼儿能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猜想,并做出解释,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地进行验证;在表达交流方面,81%的幼儿能够在成人提示下描述自己的发现,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在操作中发现了什么,4%的幼儿能够自己的记录来说明结果,仅有个别小朋友能够将预想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新发现。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在6个月的行动研究中,研究者亲历了幼儿的发展与进步,通过质性观察与案例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5.1.1 投放玩沙探究工具是创设良好探究环境的重要方式沙池环境是幼儿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自我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科学而富有趣味的环境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自主实践热情。玩沙区的环境包括玩沙区墙面装饰、玩沙材料投放等,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创设就是投放玩沙工具。玩沙工具是幼儿操作材料感知世界的重要媒介,大部分时候玩沙工具更多发挥的是一种工具属性,强调是用来干什么的。《指南》指出“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指南》强调了玩沙工具本身的游戏属性,其实玩沙工具本身也是值得探究的。提高玩沙工具本身的趣味性与新颖性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关键。废旧材料是一种很好的玩沙材料,既是一种低结构材料,支持幼儿建构,这种多变的材料很容易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如矿泉水瓶、易拉罐、透明吸管、鸡蛋壳等。又可以组合成新颖的自制探究工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各种各样的自制玩沙科学探究工具,关注玩沙工具本身的游戏属性与趣味性,让玩沙工具也可以玩起来。如利用矿泉水瓶做水风车、喷泉、过滤器。这些好玩的探究工具,不仅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锻炼孩子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感知力、创造力等,在动手操作中引起幼儿科学研究欲望。
5.2 教育建议
本研究通过前期准备、研究方案设计、实施、反思、改进、总结等行动研究方法,探索了玩沙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可行性路径,总结提炼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及实施方案。总体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在玩沙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回顾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笔者就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5.2.1 环境支持,创设可探究的玩沙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氛围能够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升级玩沙区环境,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良好的沙池环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与基础。幼儿在与沙水、玩沙材料的互动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玩沙材料的投放、沙池周围的墙面创设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首先,在玩沙区投放什么材料?除了基础的玩沙工具(铲子、桶等),为幼儿选择一些操作性强、变化多样、功能丰富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如科学探究类材料,防水板、泡沫板、球类、刷子、平衡木等。还可以提供一些废弃材料和辅助材料,来丰富幼儿的探究活动,如易拉罐、雪碧瓶、矿泉水瓶、吸管、纸箱、小木块、小草等。幼儿大胆想象,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各种各样的自制科学探究工具,如用矿泉水瓶子制成的“过滤器”,用雪碧瓶、铁丝制作的“小风车”等,这些可以动可以玩的材料让幼儿的兴致更加高涨。另外玩沙区周边的布置也是需要关注的,教师可以根据园内沙水区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元化、开放性的探究游戏情境,从而激发幼儿更积极、有效地参与玩沙探究活动。如教师可以在玩沙区周围张贴各种玩沙工程图片,丰富幼儿探究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这样的情境引导可以帮助幼儿解决玩沙活动中遇到的难题,比如如何做喷泉、如何修建城堡等,为幼儿玩沙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行动研究需要经历多次的计划、行动、反思、再行动……,才能获得科学的结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发现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样本数量不足。本研究由于行动时间、场地、人数的限制,仅仅针对了一个班级的26个幼儿开展行动研究,并未排除相关变量,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和普适性有待验证。
第二,研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紧密联系,它的研究质量在于研究者的反思能力—是否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者在行动研究中尽量保持中立客观,在行动方案的设计上与班级教师不断反复研讨。但是,由于研究者个人的实践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初次使用行动研究等原因,仍然无法避免研究者在其中的主观认知。
第三,研究工具的反思。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在现实情况中表现多样,本研究对于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观察的方式获得,这建立在教师对于幼儿观察的基础之上,不同老师对孩子的解读不一样,仅仅依靠幼儿在玩沙活动中科学探究行为、指标进行分析,仍有一定的局限。另外行为的外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本研究在三轮行动后立即对幼儿进行观察,观察周期较短,因此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密切观察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的实际行动,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