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哪里有?本研究基于实证访谈和文献分析得到了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确立的三大因素: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性、园所的文化氛围和相关网络媒体的报道,但无意间忽视了宏观社会背景,诸如教师群体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薪资待遇等因素对专业形象确立的深层次、实质性影响,这些仍需后续的思考和探索。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自教育学科创立伊始,教师形象便备受关注。历史上对孔子的形象描述为“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①国内外学者将教师形象隐喻为“春蚕”“蜡烛”“春泥”“孺子牛”“工程师”“园丁”,②“帆船”“阳光”“桥梁”“大海”等内容。③本研究将从教师形象入手,对教师形象内涵、构成要素、塑造构建等多个方面展开梳理,以期为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研究提供参考。
(1)教师形象的内涵
形象是构成个人社会角色的基本要素,它是人们对于某种职业承担者全部行为表现的印象和评价,是职业承担者内在精神展示和外在物质表现的一系列客观状态的综合体现,更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形象由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构成,内在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工作者的职业信念、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职业认知、职业心理特征和职业技能等精神形象;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工作者在职业行为过程中的服饰装扮、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神情姿态、动作行为等物质形象。
教师形象的内涵主要探讨教师形象是什么,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诠释。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师是为儿童的共同教育选出一些有丰富知识和崇高道德的人,是导师、教师、教员或教授”;⑤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中侧重对教师育人性的描述,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⑥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中把日本教师形象划分为“公仆的教师”“劳动者的教师”“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⑦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提出“导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特质,能随时随地保持展现适当的举止及礼貌的一面”;①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还提出“教师应该懂得学生各方面发展与需求,不仅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技能,以便在教学中展现教师自身最优秀的一面。”
三、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结构和要素
(一)幼教理念
专业理念是指专业人员对自身专业性质、专业标准、专业价值的理解与期待,它影响着专业人员自身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举措。①叶澜在对教师专业结构设想中明确提出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②③因此,幼教理念是指幼儿教师在对学前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观念和理性认识。理念的专业性为教师行为的专业性提供理性支撑,使得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和其他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的编码结果,研究者发现幼儿教师专业形象中的“幼教理念”包含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其自由编码总数为 390(约占比 20.9%),在五个核心编码项目中位列第三。其中,幼儿教师儿童观的自由编码节点为:以儿童为中心,尊重理解儿童,注重建立情感联结,视儿童为主动的学习者;教育观的自由编码节点为: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以游戏为中心,一日生活皆课程,坚持保教结合。
儿童观,《教育大辞典》(1999)将其界定为“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综合,涉及儿童的特性、儿童的权力和地位、儿童期的价值意义及教育与儿童发展间的关系等问题。”换言之,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儿童期、教育与儿童发展关系的总和。①幼教理念中关于儿童观的认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表述所编码的自由点数从高到低依次是“以儿童为中心”(105)、“尊重理解儿童”(97)、“注重建立情感联结”(81)、“视儿童为主动的学习者”(38)。
以儿童为中心即坚持儿童中心论,主张从儿童的视角思考看待问题。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我们)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②把孩子看作孩子便确立了儿童中心的思想,这表明现代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儿童,一切妄图通过“填鸭式的教”和“死记硬背式的学”来改变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行为都是自欺欺人的。
五、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确立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是专业形象确立的根本所在
关于形象的形成过程,Reynolds(1965)指出形象形成模式为个体接受讯息后,经过主动筛选和判断,自动舍去一些讯息,最后仅有部分讯息被认知,并加以扩大形成形象(image)的过程(如下图 5-1 所示)。④根据该模式,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行为表现展示给社会大众的认知是最直观的,教师的谈吐举止、工作表现、教育成效等,都是大众可以接收到的讯息,从这样的线索中,大众对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认知就可能发生强化或改变。⑤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网络媒体对幼儿教师形象的“污名化”报道居多,正面专业特征性的描述不足,幼儿教师群体自身专业性不强便是症结所在。
(二)园所文化是专业形象确立的促成要素
幼儿园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环境,园所文化是指幼儿园在长期办园发展过程中由全园教职工共同创造并认可的教育实践方式及其所产生的一切成果的总和,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又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①不同的幼儿园有不同的文化,同一所幼儿园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文化。多项研究共同表明民主、宽松、自由、平等的园所文化氛围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助于教师专业形象的形成与确立。英国社会学家马凌诺夫斯基曾提到:“个人的动机乃是社区分子所自觉的直接而有意识的行为上的冲动,这种冲动总是为外力所模塑,它一面以本能的冲动为基础,一面又完整化而织成团体的调协行为。这种团体的调协行为或制度的作用,满足了文化的迫力。”①由此可知,良好的园所文化是幼儿教师专业形象塑造的外力牵引和促成要素。
1.园所规章制度和组织氛围:文化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园所规章制度是一所幼儿园得以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会有与教师形象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些制度和要求除了教师守则统一规定的相关内容外,还包括教师在衣着穿戴、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规范,如“教师不能浓妆艳抹”“不能体罚孩子”“要说标准的普通话”“要廉洁自律,不向家长收礼”等。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学前教育要比其他阶段对教师有着更多的形象要求,因此在“哪些因素影响您心目中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确立”问题上,不少受访者(尤其是幼儿教师和园长)都提到了园所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氛围。
结语:反思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国家层面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日益重视,教师专业形象逐渐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选取幼儿教师、园长和家长三类首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实证研究,力图明确幼儿教师专业形象内涵,分析不同利益群体对专业形象的认知情况,探讨专业形象确立的影响因素,帮助教师群体激发职业期待、促进自我觉醒、提升专业定位,最终推进教师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复杂、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研究者时刻保持学术敏感性,具备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本研究中关于专业形象结构要素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原始资料基础上,借助 Nvivo12 软件进行逐级编码分析获得的,并且经过了 Kappa 一致性检验,体现较高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后续完善改进:
首先,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和访谈对象主要涉及到幼儿教师、园长和家长三类群体,由于研究者个人能力和可获得的社会资料的限制,研究取样集中于 J 省 C 市这一特定区域,忽视了地区差异和文化差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影响了研究结论的解释力。
其次,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由于研究主题“幼儿教师专业形象”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能够获得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较少,所以主要借鉴非教师职业的专业形象研究,遵循自下而上的扎根理论进行探索。然而基于扎根理论建构生成新理论和新框架是极具风险的,这不仅考验着研究者的学术理论功底,还挑战着研究者的归纳概括能力。鄙人由于研究资历尚浅,对扎根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通过三级编码归纳概括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结构要素难免存在疏漏和偏颇,仍需不断完善。
再次,在理论分析的深度上,本研究选择了利益相关者为理论基础,当前利益相关者理论多应用于工商管理或高校的行政管理领域,鲜少涉及到学前教育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者本人亦是纯教育学背景,因此对利益相关者理论没有达到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三类群体的利益纠葛也没有做到深刻透彻的阐释,研究尚未实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水乳交融。
最后,在影响因素的探讨上,本研究基于实证访谈和文献分析得到了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确立的三大因素: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性、园所的文化氛围和相关网络媒体的报道,但无意间忽视了宏观社会背景,诸如教师群体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薪资待遇等因素对专业形象确立的深层次、实质性影响,这些仍需后续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