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2.3 国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是我国的一个特有现象,只是由于我国有着城乡二元制度的户籍限制,以及普遍存在的“三农”问题,加之中国幅员辽阔,这种问题就更加严重。由于当今世界已经实现全球化,资本与劳动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些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资本,但是缺乏大量的劳动力,一些欠发达国家的父母出国寻觅高收入的工作,这就导致父母与孩子长期两地分居。另外,在一些移民率或离婚率高的国家,也同样存在“留守儿童”的现象。中国儿童面临的只是城乡之间的距离,而国外的这些儿童面临的是跨国的距离,“留守儿童”现象更加严重,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有着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
截止 2012 年底,在保加利亚大约有 271782 名儿童留守在家,同样地,在罗马尼亚,大约有 35 万名儿童独自在家。[2]在孟加拉国 18%-40%的农村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迁移到外地工作,儿童教育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讨论了这些不利处境对儿童的教育、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2.3.1 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
国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比较快速,但是并不代表国外的留守儿童不会面临远离父母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教育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Benjamin R. Malczyk 、Hal A. Lawson 认为在教育方面,单亲留守儿童拥有的学习资源始终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而且单亲留守儿童的家长对于幼儿的监控与投入较低。[3]Oliver Klein 在其研究中表明,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移民的 4-5 岁儿童的语言技能水平低于生活在本国的孩子,这种最初的差异可能会在教育生涯中累积,使移民的孩子处于明显的劣势。[1]Sheila Barnhart 在对单亲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中指出,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孩子教育方式上更多地使用打、骂,而正常家庭则是沟通理解为多。[2]
农村幼儿教育论文
3 理论基础
3.1 教育公平理论
几千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西方柏拉图也倡导教育公平。美国公共教育之父霍瑞斯·曼首次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并提出普及公立学校。瑞典学者胡森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公平理论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重新定义了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教育公平包括了两层含义——是指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指每个公民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各种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必须向所有人敞开。[1]教育公平具有三个层次,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具体来说就是,确保人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学生在经历过相等水平的学习后所能达到一个最低的标准。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起点,在教育公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力资本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儿童早期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阶段,在儿童时期获得较大投资的儿童在未来拥有更优异的学业表现、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健康的生活状态。[2]邓小平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提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想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就必须从学前阶段开始,给予更大的投资。然而教育公平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都会存在差异。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上的不平衡,最显著的就是教育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尽管国家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比较低,而且很不规范,这就导致农村地区儿童的教育存在起点上的不公平。为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党和国家一直不懈奋斗,但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本投入,加大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倾斜力度,促进学前教育的普惠性。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5.1.1 留守儿童人数
图 5-1 Z 镇留守儿童人数分布图
年轻的父母外出务工,老年人在家里带孩子,已经成为了 Z 镇人的生活常态,也是祖辈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监护人在访谈中提到:“我们这些老年人什么也干不了,又不能给儿子挣钱,只能帮助他们看看孩子。孩子的爸爸也想过把孩子带到城里去,但是吧,太麻烦了,吃不好、住不好、上学也比较麻烦,还浪费钱。与其带着孩子东奔西跑,还不如留在村里,好歹能安稳一些。也不止是我们一家是这种情况,整个村子家里有孩子的都是这个情况。”
.............................
7 讨论与建议
7.1 以家庭为根本:提升家庭教育功能
7.1.1 家庭之间建立起帮扶关系
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在家庭方面,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回归家庭。让外出务工者放弃自己的工作,回到家乡陪伴儿童是不现实的,“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和谐,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却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各行政村为单位,建立起家庭帮扶关系,实现“一对一”帮扶,例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与父母皆外出的儿童建立起帮扶关系,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教育自家孩子的同时带动留守儿童的学习,强者帮助弱者,共同进步。而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可以将城市的优质资源带回家乡,与帮扶家庭共享。家庭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帮互育。不仅能够创建和谐的邻里关系,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留守儿童内心的缺憾,让留守儿童也能够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围,弥补亲情上的缺失。
7.1.2 父母要利用假期增加与儿童相处机会
父母的陪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任何的物质都比不上亲子之间的陪伴,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创造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机会,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父母可以协调外出务工的时间,延迟外出务工的时间,在儿童年龄较小时,暂时在家中工作,待到儿童心智成熟稳定时期,再选择外出务工。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儿童喜欢与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家长可以协调外出务工方式,父亲外出挣钱,母亲在家陪伴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留守儿童的伤害。家长要克服一切困难,抓住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机会,儿童的每年假期比较多,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儿童在寒暑假时没有去父母务工所在地。寒暑假、国庆等时间较长的假期对于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团聚的好时机,务工父母利用这些时间将儿童接到所在城市,既可以暂时解决两地分离的状况,也可以让儿童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
............................
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村地区人口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未来,社会建设速度加快将导致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会增加,这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情况,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期,需要家庭、幼儿园、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配合。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石,儿童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关乎着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少年强则国强。
本文以河南省光山县Z镇为例进行实地调查,了解Z镇留守儿童生活和教育的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了解其背后的原因,继而提出改善 Z 镇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的措施。从总体上看,Z 镇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发生集体性的对留守儿童的孤立、排挤、欺辱等事件,但是仔细观察、深入交谈之后就会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表现、行为上还是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Z 镇学前教育的发展相比于过去确实有进步之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必须时刻保持清醒,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多方联动,共同发力,仅仅依靠个体力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挥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为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