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理想角色研究——以 A 市大班幼儿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52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91522354220849
  • 日期:2020-09-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综上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理想角色”始于幼儿的基本需要、“理想角色”源于幼儿的生活世界,“理想角色”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理想角色”见于幼儿的个性差异以及“理想角色”成于幼儿的当前体验。我们主张:显现“爱”和“信任”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目的;“和善”而“坚定”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方式;“理解”与“对话”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原则;“拼”时间并“给”空间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策略;“内”“外”兼修立榜样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路径。所以,儿童视角理应成为了“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这个问题的切入口。进而言之,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父亲所想的一样?如果不一样,是不是意味着父亲在教养幼儿时需要更多地参考一下儿童的意见、儿童的想法、儿童的声音?

.......

 

第一章绪论

 

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特点和原因,有利于帮助父亲了解幼儿心中所想的“好爸爸”与自身所想的差异,尽量避免陷入“如我所愿”代替“如他所需”的困境,从而力促父亲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倾听幼儿的内心想法,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由上图可知,我国儿童视角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一直到2004年之前,研究数量都比较少。从2005年~2010年之间,每年论文保持在10~20篇。从2011年开始快速增长,一直到2015年,论文达到每年50篇的数量。2016年则有小幅度回落,然后又开始快速增长,2019年的论文数量达到历史巅峰,即80篇以上。从这个研究的趋势图来看,儿童视角的相关研究整体上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除了2016年小幅度回落之外,近十年来,相关研究的数量持续增长,近三年的研究数量可谓是“井喷式”上升。这表明表明“儿童视角”的相关研究是当下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又能反映此类研究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有关儿童视角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文艺和教育这两大领域。在文艺领域儿童视角的界定基本上都是遵循“服务于成人视角”的思路。只不过在具体的表述之上略有差异。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

 

第二章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调查

 

第一节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外在形象
根据以上的分类,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外在形象主要从“外表方面”“言语方面”以及“动作方面”展开,具体如下:在绘画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如果幼儿将自己和爸爸画在一起,则两者的形象差别会很大。画中爸爸的外在形象一般是要比自己高大的,甚至有的“爸爸”比一栋房子还要高,还有的“爸爸”整个体型占了大半部分的纸张。就此现象,研究者对部分画中“爸爸”外形比较高大强壮的幼儿进行了访谈:其一,言语表达夸张,并附有动作。这是“有趣”的首要特点。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言说的内容夸张,并且,言说的语调也很夸张,还附带着夸张的动作。例如,根据绘本中的不同动物使用不同的语调。小羊用可爱的语调与动作,大灰狼则用可怕的语调和动作。其二,言语漫无边际,有点“无厘头”。在讲故事过程中,重点不在故事的逻辑,而在故事的情结和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幼儿投入故事,还能设下悬念、埋下伏笔。例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用情景化的问题来询问幼儿,使幼儿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其三,言语有点幼稚。这里的幼稚也就是和儿童语言有点类似,用一个比较契合的词来说,就是“语言儿童化”。这样的言语不会与幼儿产生距离。总体来说,“爸爸说话很有趣”所传递的是幼儿希望爸爸很有童心和童趣。
幼儿教育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内在品质
根据以上的分类,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内在品质主要从“情感方面”“性格方面”以及“能力方面”展开,具体如下: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反映。[68]由此可见,幼儿的情感主要强调的是幼儿的主观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我们调查的幼儿心中“好爸爸”在情感上主要表现为“爸爸保护我”“爸爸相信我”以及“爸爸陪陪我”。由此可见,在幼儿的世界里,自己是弱者,而爸爸是成年男性,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不由自主地就会产生强者保护弱者的想法。在幼儿心中,希望“好爸爸”是最厉害的警察,这样能够保护自己。“爸爸会赚钱”基本上是所有幼儿都认同的,可以说,这是幼儿心中“好爸爸”的首要能力,并且在当下表现的极其强烈。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做特别的说明。(1)为什么“爸爸会赚钱”成为首要能力?(2)幼儿心中的“爸爸会赚钱”和成人心中的“爸爸会赚钱”是否一样?对于第一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质疑,孩童怎会沾染成人世界的世俗与功利?竟然把赚钱放在首位?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究其原因:

...

 

第三章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特点及原因...............39
第一节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特点..........................................39
第二节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原因..........................................47
第四章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启示...........................53
第一节父亲教养幼儿的目的:显现“爱”和“信任”..............................................53
第二节父亲教养幼儿的方式:“和善”而“坚定”..................................................56
第三节父亲教养幼儿的原则:“理解”与“对话”...........................................................61
第四节父亲教养幼儿的策略:“拼”时间并“给”空间..........................................65
第五节父亲教养幼儿的路径:“内”“外”兼修立榜样..........................................68
结语.....................................................................................................................72

....
 

第四章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启示

 

第一节父亲教养幼儿的目的:显现“爱”和“信任”
如前所述,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特点表现为:内蕴着幼儿所需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从心理学上讲,爱能够增强个体的归属感[86],信任则可以成就个体的价值感[87]。因此,这就需要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言行要充分传达“爱”和“信任”。进而言之,也惟有把“爱”和“信任”的显现当作教养幼儿的目的并一以贯之于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的本能需要,从而有效避免“爱”的工具化以及“信任”的缺席。“爸爸喜欢我”“爸爸疼我”“爸爸很爱我”这样的言语在访谈幼儿中屡屡出现,同时,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也会出现红色的“心形”,这表示幼儿对来自于父亲的爱的需求是高度一致的。众所周知,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显然,爱是作为幼儿的一种基本需求而存在,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父亲应该给幼儿无条件的爱。也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有基本的归属感。

 

第二节父亲教养幼儿的方式:“和善”而“坚定”
本研究始终围绕着“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这个问题展开,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的视角,缺少对儿童视角的应有关照。于是,“父亲的理想角色”便成为了父亲个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主导下的教养行为无疑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儿童视角理应成为了“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这个问题的切入口。进而言之,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父亲所想的一样?如果不一样,是不是意味着父亲在教养幼儿时需要更多地参考一下儿童的意见、儿童的想法、儿童的声音?尼尔森宣称正面管教不同于其他的管教方式,因为这是一种“既不严厉又不骄纵”的管教。尼尔森是反对用过度控制的方式管教孩童,所以,惩罚受到了她的严厉鞭笞。所以,尼尔森强调,不让孩子失望不是尊重孩子,因为它无形中剥夺了孩童习得抗挫折能力的机会。[90]而真正的关爱是“理解”。在尼尔森那里,所谓的“理解”更多的是共情,亦即是,表达对孩童当下内心感受的理解。譬如,我看得出来你现在心情很不好(如失望、沮丧、烦心)。可见,尼尔森的“和善”很好地诠释了爱与理解的关系。#p#分页标题#e#

.....

 

结语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开展实证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幼儿心中,他们希望父亲是:“爸爸高大强壮”“爸爸穿得很帅”“爸爸说话很有趣”“爸爸多夸夸我”“爸爸牵我小手”“爸爸抱抱我”以及“爸爸保护我”“爸爸相信我”“爸爸陪陪我”“爸爸爱笑”“爸爸很有耐心”“爸爸说话算数”“爸爸会赚钱”“爸爸会做家务”“爸爸会玩游戏”。在此调查结果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发现:幼儿有关“理想角色”的看法与父亲存在着诸多不同。他们希望“理想角色”内蕴着自身所需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希望“理想角色”倾向于“正面性”的家庭教养方式;希望“理想角色”注重“主体间性”在互动中的凸显;希望“理想角色”具有将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的意识;希望“理想角色”是“外在美”和“内在好”的统一。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