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题缘由
1.1 友谊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在生活中难以避免和各种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和那些或有共同爱好,或有共同经历,或十分欣赏的个体发展出比其他人更加亲密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便是友谊。[1]儿童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性规则,学会如何巧妙的解决冲突。友谊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令人满意的、具有支持性的情感联系。友谊可以让儿童获得帮助、支持和鼓励,可以让儿童增强信任感、接纳感和相互理解感,可以促进儿童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接纳的发展。[2]积极健康的友谊可以消除幼儿的孤独感,可以缓解幼儿在陌生场合的压力感,可以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社会技能的机会,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3]反之,缺乏朋友或没有积极健康的友谊则会对儿童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后果。英国心理学家谢弗(Schaffer,1997)认为没有朋友的儿童可能:有情感问题;采择观点能力滞后;较少利他性;在一些社会技能上有缺陷;较低的社会能力;学校适应性差;教育成就较低等。周宗奎也指出长期没有朋友的儿童会表现出一些适应不良的行为,他们在情感上是低控的,容易激动或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交上是抑制的,如胆怯、害羞。可见,友谊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3 文献综述 ........................... 51.1 友谊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在生活中难以避免和各种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和那些或有共同爱好,或有共同经历,或十分欣赏的个体发展出比其他人更加亲密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便是友谊。[1]儿童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性规则,学会如何巧妙的解决冲突。友谊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令人满意的、具有支持性的情感联系。友谊可以让儿童获得帮助、支持和鼓励,可以让儿童增强信任感、接纳感和相互理解感,可以促进儿童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接纳的发展。[2]积极健康的友谊可以消除幼儿的孤独感,可以缓解幼儿在陌生场合的压力感,可以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社会技能的机会,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3]反之,缺乏朋友或没有积极健康的友谊则会对儿童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后果。英国心理学家谢弗(Schaffer,1997)认为没有朋友的儿童可能:有情感问题;采择观点能力滞后;较少利他性;在一些社会技能上有缺陷;较低的社会能力;学校适应性差;教育成就较低等。周宗奎也指出长期没有朋友的儿童会表现出一些适应不良的行为,他们在情感上是低控的,容易激动或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交上是抑制的,如胆怯、害羞。可见,友谊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2 幼儿园友谊教育现状:忽视幼儿的主动性与教育的随机性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常见表现为“认识……”“懂得并遵守……”“使知道……”等等。可见,目前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多以灌输式的口吻提出。幼儿就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计划“参与”一番,“活动”一番。[4]这样的教育无疑把幼儿推到了被动的位置,忽视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性。而“友谊教育”作为社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友谊教育的目标不能单靠讲解说理来实现。教师们通常认为友谊教育是“分享、帮助”“是常规教育”“友谊属于常规教育,强调互助和分享”,然后带着学科课程的观念把自己认为“科学的”知识和内容“告诉”幼儿。[5]此外,教师们忽视友谊教育的随机性,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种是把友谊教育理解为一节节的集体教育活动,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进行教育。一种是教师把幼儿的友谊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进行,但教育过程和方式和集教活动类似,不分情景的按照流程进行:及时制止矛盾减少伤害;询问前因后果;告知道理和要求;互相道歉和拥抱以示和好。友谊教育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是发生在幼儿与幼儿交往的真实情境中的。幼儿园友谊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注重教育的随机性与渗透性。教育的过程应该重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应该让他们的真情实感得到充分表达,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实际的锻炼。
.......................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常见表现为“认识……”“懂得并遵守……”“使知道……”等等。可见,目前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多以灌输式的口吻提出。幼儿就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计划“参与”一番,“活动”一番。[4]这样的教育无疑把幼儿推到了被动的位置,忽视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性。而“友谊教育”作为社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友谊教育的目标不能单靠讲解说理来实现。教师们通常认为友谊教育是“分享、帮助”“是常规教育”“友谊属于常规教育,强调互助和分享”,然后带着学科课程的观念把自己认为“科学的”知识和内容“告诉”幼儿。[5]此外,教师们忽视友谊教育的随机性,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种是把友谊教育理解为一节节的集体教育活动,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进行教育。一种是教师把幼儿的友谊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进行,但教育过程和方式和集教活动类似,不分情景的按照流程进行:及时制止矛盾减少伤害;询问前因后果;告知道理和要求;互相道歉和拥抱以示和好。友谊教育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是发生在幼儿与幼儿交往的真实情境中的。幼儿园友谊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注重教育的随机性与渗透性。教育的过程应该重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应该让他们的真情实感得到充分表达,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实际的锻炼。
.......................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婴儿自出生起就能理解某些类信息的能力,但这些先天固有的知识需要真实的经验来建构对现实的认识,在理解世界怎样运作时,婴儿如同科学家一样,首先设想出一些以此有关的概念或“理论”,然后不断地验证和修改这些理论,直至形成的心理模式与客观现实相似为止,儿童的知识被组织为一种内聚的、具有解释机制的系统,这就是儿童的朴素理论。[1]学前儿童在人类重要的知识领域拥有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在受到正式教育前,就已经开始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丰富的认识。[2]之前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采用错误信念范式研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目前关于儿童对他人和自己的心理现象的朴素认识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友谊”这个概念,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儿童朴素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
2.2 实践意义
在对儿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所拥有的朴素理论会对随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否定、排除,甚至粗暴地“抛弃”。[2][3]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朴素理论,所实施的教育可能是低效、无效甚至反教育的。[4]所以,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儿童的理论。本研究选取“友谊”这一概念,探知幼儿对其的朴素认知,有利于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已有认知。再从发现与承认儿童的朴素理论的这一角度出发,探寻教育教学实践中相应的策略与行为,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改善幼儿园友谊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朴素理论, ( Naive theory )是与科学理论,成熟的理论、正规的理论相对而言的。“naive”来自法语,有天真的、质朴的、幼稚的、自然的、没有经验等意思。所以也有人将“na?vetheory”译作“天真理论”。与朴素理论相近的还有词语还有,似理论(theory——like theory)、直觉理论(intuitive theory) 、前理论(pretheory )等。[1]wellman 和 Gelman 认为,“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的日常的理解。比如一般的人关于天上的各种现象,对宇宙所持有的观念就是一种朴素理论(朴素宇宙学)”。Slaughter和Gopnik认为,“直觉(朴素)理论是指相互关联的慨念体系、且该体系能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产件预测和解释。”[1][2]Wellman 和 Gelman 提出的三个核心领域:朴素物理学、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生物学目前被认为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知识领域。[3][4]这些核心领域朴素“理论”不仅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载体。[5]现在很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这三个领域的理解是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并且成为儿童后来认知发展的基础。但是儿童对这些领域知识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各持己见,主要表现为三种观点:“理论”论(Theory- theory )、模块论(Modular Theory)和早期经验获得论。[5][6]White 认为从原则上讲,任何科学领域都可以作为因果理解的特殊领域,所以儿童可以有朴素医学、朴素经济学、朴素气象学、朴素地理学、朴素大文学、朴素生态学等等理论。
.......................
2.1 理论意义
婴儿自出生起就能理解某些类信息的能力,但这些先天固有的知识需要真实的经验来建构对现实的认识,在理解世界怎样运作时,婴儿如同科学家一样,首先设想出一些以此有关的概念或“理论”,然后不断地验证和修改这些理论,直至形成的心理模式与客观现实相似为止,儿童的知识被组织为一种内聚的、具有解释机制的系统,这就是儿童的朴素理论。[1]学前儿童在人类重要的知识领域拥有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在受到正式教育前,就已经开始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丰富的认识。[2]之前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采用错误信念范式研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目前关于儿童对他人和自己的心理现象的朴素认识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友谊”这个概念,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儿童朴素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
2.2 实践意义
在对儿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所拥有的朴素理论会对随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否定、排除,甚至粗暴地“抛弃”。[2][3]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朴素理论,所实施的教育可能是低效、无效甚至反教育的。[4]所以,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儿童的理论。本研究选取“友谊”这一概念,探知幼儿对其的朴素认知,有利于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已有认知。再从发现与承认儿童的朴素理论的这一角度出发,探寻教育教学实践中相应的策略与行为,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改善幼儿园友谊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朴素理论, ( Naive theory )是与科学理论,成熟的理论、正规的理论相对而言的。“naive”来自法语,有天真的、质朴的、幼稚的、自然的、没有经验等意思。所以也有人将“na?vetheory”译作“天真理论”。与朴素理论相近的还有词语还有,似理论(theory——like theory)、直觉理论(intuitive theory) 、前理论(pretheory )等。[1]wellman 和 Gelman 认为,“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的日常的理解。比如一般的人关于天上的各种现象,对宇宙所持有的观念就是一种朴素理论(朴素宇宙学)”。Slaughter和Gopnik认为,“直觉(朴素)理论是指相互关联的慨念体系、且该体系能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产件预测和解释。”[1][2]Wellman 和 Gelman 提出的三个核心领域:朴素物理学、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生物学目前被认为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知识领域。[3][4]这些核心领域朴素“理论”不仅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载体。[5]现在很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这三个领域的理解是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并且成为儿童后来认知发展的基础。但是儿童对这些领域知识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各持己见,主要表现为三种观点:“理论”论(Theory- theory )、模块论(Modular Theory)和早期经验获得论。[5][6]White 认为从原则上讲,任何科学领域都可以作为因果理解的特殊领域,所以儿童可以有朴素医学、朴素经济学、朴素气象学、朴素地理学、朴素大文学、朴素生态学等等理论。
.......................
3.1 朴素理论、心理理论以及儿童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 5
3.2 儿童对朋友、友谊认知的相关研究 ................................. 7
3.3 关于儿童视角的相关研究 ............................ 9
4 核心概念界定 ................................... 11
4.1 友谊的定义 ........................... 11
4.2 儿童视角 ................................ 12
5 研究设计 ................................... 14
5.1 研究假设 ........................... 14
5.2 研究目标 ................................. 14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幼儿对友谊双向性的认知结果与分析
6.1.1 幼儿对友谊双向性的认知结果
为了解幼儿眼中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谁可以做幼儿的朋友。研究者分为了三个部分的访谈。第一部分小组访谈的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第二部分是基于图片的访谈,第三部分是基于故事的访谈。因为第一部分访谈没有任何辅助工具,为了缓解幼儿的紧张、启发彼此的思维,研究者采取小组访谈的形式进行。同时,为避免性别差异对访谈结果带来的影响,研究者选择 2 男 2 女,共计 4 名幼儿为一组。对于“基于图片的访谈”和“基于故事的访谈”研究者则采用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进行。三部分的访谈都是由研究者将幼儿带到园内一间安静的空闲的办公室内进行。在接到幼儿带到访谈室的过程当中,研究者询问幼儿的名字与幼儿进行亲切的攀谈,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使幼儿不对研究者感到过于陌生而害怕。
(1)为了从整体与各维度上充分把握幼儿对“朋友”的理解与认知,在对幼儿进行各个维度的访谈以前,研究者首先问幼儿“朋友是什么?”此问题意在从整体上把握幼儿对朋友的定义。对幼儿的具体回答进行提取与概括后结果如下:
6.1.1 幼儿对友谊双向性的认知结果
为了解幼儿眼中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谁可以做幼儿的朋友。研究者分为了三个部分的访谈。第一部分小组访谈的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第二部分是基于图片的访谈,第三部分是基于故事的访谈。因为第一部分访谈没有任何辅助工具,为了缓解幼儿的紧张、启发彼此的思维,研究者采取小组访谈的形式进行。同时,为避免性别差异对访谈结果带来的影响,研究者选择 2 男 2 女,共计 4 名幼儿为一组。对于“基于图片的访谈”和“基于故事的访谈”研究者则采用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进行。三部分的访谈都是由研究者将幼儿带到园内一间安静的空闲的办公室内进行。在接到幼儿带到访谈室的过程当中,研究者询问幼儿的名字与幼儿进行亲切的攀谈,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使幼儿不对研究者感到过于陌生而害怕。
(1)为了从整体与各维度上充分把握幼儿对“朋友”的理解与认知,在对幼儿进行各个维度的访谈以前,研究者首先问幼儿“朋友是什么?”此问题意在从整体上把握幼儿对朋友的定义。对幼儿的具体回答进行提取与概括后结果如下:
.......................
7 研究结果的讨论
7.1 幼儿具有朴素友谊理论
Wellman 和 Gelman 指出要真正成为一个理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儿童应该能做出本体论意义的区分;第二,概念具有内聚性和连贯性;第三,有一套因果解释机制。
7.1.1 幼儿对单向喜欢与双向互动的区分
由研究结果来看,幼儿对友谊的理解为一起玩耍、两个个体、互相帮助和彼此分享。另外在“单向的喜欢是好朋友吗?”这一问题中,所有幼儿持否定回答。在众多的解释中,“相互喜欢”是幼儿判断是否建立友谊的重要依据。因此可以看出幼儿能明确的区分出单向喜欢与双向互动。幼儿认为友谊具有双向性。#p#分页标题#e#
7.1.2 幼儿对友谊稳定性、亲密性和支持性的解释与预测
幼儿在对友谊的稳定性关系进行解释和预测时,认为即使长大了,好朋友依然是朋友,因为“小时候就是朋友”“因为一直喜欢,长大了还是喜欢”等等。但幼儿却认为发生冲突和矛盾(比如打架)后就不能做朋友了,因为“打架就是不想做朋友”“因为不开心”。可见幼儿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内聚性。
当幼儿对友谊的亲密性进行解释和预测时,幼儿从身体亲近、情感亲近、特殊对待、亲密交往等方面对友谊关系的判断进行解释,随后也能根据友谊关系推断出赠送礼物等分享性行为。幼儿的解释和预测具有前后连贯的一致性。
当幼儿对友谊的支持性进行解释和预测时,所有幼儿都选择帮助自己的朋友,也预测自己的朋友会帮助自己。而且,幼儿的支持性行为多是源于亲密关系而非一般性互助行为。可见,幼儿的解释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论进行的判断。
当幼儿对友谊的亲密性进行解释和预测时,幼儿从身体亲近、情感亲近、特殊对待、亲密交往等方面对友谊关系的判断进行解释,随后也能根据友谊关系推断出赠送礼物等分享性行为。幼儿的解释和预测具有前后连贯的一致性。
当幼儿对友谊的支持性进行解释和预测时,所有幼儿都选择帮助自己的朋友,也预测自己的朋友会帮助自己。而且,幼儿的支持性行为多是源于亲密关系而非一般性互助行为。可见,幼儿的解释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论进行的判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