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在幼儿园里,幼儿助人行为虽然时常发生,但发生的场合、方式以及助人类型和策略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笔者在幼儿园见习和实习期间里,曾目睹了以下几种助人情况:
在娃娃家里,小小看到明明想给宝宝装奶粉喂奶,可是不知道是不是方法不对还是力气不够,就是拧不开奶瓶。小小主动过去帮明明拧开了奶瓶,明明见奶瓶打开了非常高兴,不仅和小小道了谢还邀请她一起给宝宝泡奶粉。
户外活动期间,张老师带着小朋友在操场上拍皮球,东东拍得特别棒,已经可以用单手拍球了,但是丁丁却拍得很吃力,即使是用双手拍球也拍不了几下,东东发现后,就跑过去要教丁丁拍球,但是丁丁却坚持要自己练,不让东东教,还让东东走开。东东生气地离开了,等到下一次拍球活动时,东东不再主动去教丁丁拍球了。
美工课上,李老师要教小朋友剪纸杯做菊花,便请离自己最近的妞妞为大家分发剪刀,并要求拿到剪刀的小朋友都要对对妞妞说谢谢,等到活动结束后,妞妞主动帮李老师收回了所有的剪刀。
美工课上,李老师要教小朋友剪纸杯做菊花,便请离自己最近的妞妞为大家分发剪刀,并要求拿到剪刀的小朋友都要对对妞妞说谢谢,等到活动结束后,妞妞主动帮李老师收回了所有的剪刀。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求助对象,幼儿有着不一样的助人方式,而在助人之后,幼儿所受到的不同情绪体验和反馈,似乎也同样影响着幼儿在面对相同或相似情况下,是否还会再次产生助人行为;而比起小班和中班幼儿,大班幼儿在助人行为的方式和影响因素上更是多种多样,因此笔者选取了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主题来展开研究。
............................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助人行为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内容。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对助人行为的概念定义,还是对幼儿助人行为的教育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当代背景下幼儿助人行为方面的相关研究。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丰富幼教工作者对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了解和认识,为其提供培养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二,在了解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幼教工作者在进行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时,便可以选择更为合适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从而促进大班幼儿的全面发展。
...............................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实地的自然观察后,自编科学有效的《大班幼儿助人行为观察记录表》以此来了解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特点;并通过与教师和幼儿进行结构性访谈来进一步深入揭示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对策。
1.编制科学有效的《大班幼儿助人行为观察记录表》。
2.探究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特点。
3.揭示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4.提出能够促进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培养策略。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大班幼儿助人行为。本研究通过随机取样,选取了鞍山市某 A幼儿园某一大班幼儿作为观察样本,被观察班级共有幼儿 36 名,其中包括 18 名女性幼儿和 18 名男性幼儿。同时,将该班发生助人行为的幼儿、主副班和生活老师作为访谈对象。
..........................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自然观察法和访谈法这三种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利用 EBSCO 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来搜索国内外与幼儿助人行为有关的各类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明确其研究现状,发现尚待挖掘的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主题和框架。
自然观察法:运用观察法编制科学有效的观察记录表,以此来探究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一般特点:发起助人事件的主体差异、助人对象的选择差异、助人类型的主被动差异和助人方式的使用差异。
访谈法:采用结构式访谈法来对幼儿助人行为产生动机方面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和对象提前确定好访谈提纲,当幼儿产生助人行为后适时与幼儿进行交流,了解其的产生动机以及产生后的情绪体验;事后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能力和性格特点以及选择幼儿提供帮助的频率和原因,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班幼儿助人行为产生的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
出于研究需要,笔者根据以往研究者对助人行为以及幼儿助人行为的研究和概述将幼儿助人行为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集体、自由和生活活动中,能够通过言语支持、肢体协助、体力帮助和物质给予等方法和途径,主动或被动地协助教师和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出困境的行为表现。同时,参考姚秀娟(2015)并结合笔者之前在幼儿园进行的预观察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观察记录维度:助人情境、性别、助人对象、助人类型、助人反馈。
................................
三、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特点 .......................................... 20............................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助人行为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内容。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对助人行为的概念定义,还是对幼儿助人行为的教育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当代背景下幼儿助人行为方面的相关研究。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丰富幼教工作者对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了解和认识,为其提供培养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二,在了解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幼教工作者在进行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时,便可以选择更为合适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从而促进大班幼儿的全面发展。
...............................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实地的自然观察后,自编科学有效的《大班幼儿助人行为观察记录表》以此来了解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特点;并通过与教师和幼儿进行结构性访谈来进一步深入揭示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对策。
1.编制科学有效的《大班幼儿助人行为观察记录表》。
2.探究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特点。
3.揭示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4.提出能够促进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培养策略。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大班幼儿助人行为。本研究通过随机取样,选取了鞍山市某 A幼儿园某一大班幼儿作为观察样本,被观察班级共有幼儿 36 名,其中包括 18 名女性幼儿和 18 名男性幼儿。同时,将该班发生助人行为的幼儿、主副班和生活老师作为访谈对象。
..........................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自然观察法和访谈法这三种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利用 EBSCO 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来搜索国内外与幼儿助人行为有关的各类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明确其研究现状,发现尚待挖掘的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主题和框架。
自然观察法:运用观察法编制科学有效的观察记录表,以此来探究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一般特点:发起助人事件的主体差异、助人对象的选择差异、助人类型的主被动差异和助人方式的使用差异。
访谈法:采用结构式访谈法来对幼儿助人行为产生动机方面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和对象提前确定好访谈提纲,当幼儿产生助人行为后适时与幼儿进行交流,了解其的产生动机以及产生后的情绪体验;事后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能力和性格特点以及选择幼儿提供帮助的频率和原因,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班幼儿助人行为产生的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
出于研究需要,笔者根据以往研究者对助人行为以及幼儿助人行为的研究和概述将幼儿助人行为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集体、自由和生活活动中,能够通过言语支持、肢体协助、体力帮助和物质给予等方法和途径,主动或被动地协助教师和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出困境的行为表现。同时,参考姚秀娟(2015)并结合笔者之前在幼儿园进行的预观察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观察记录维度:助人情境、性别、助人对象、助人类型、助人反馈。
................................
(一)大班幼儿助人主体男性多于女性 .............................. 20
(二)同伴团体为大班幼儿主要助人对象 ....................... 22
四、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 29
(一)个人因素 ................................. 29
1.个人能力对大班幼儿助人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 29
2.性格类型对大班幼儿助人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 31
五、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培养对策 .............................. 42
(一)帮助幼儿提高个人能力 ......................... 42
(二)帮助幼儿完善性格 .................................. 43
五、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培养对策
(一)帮助幼儿提高个人能力
研究显示幼儿个人能力将会影响幼儿助人行为的产生,个人能力突出的幼儿更容易去主动帮助他人,此外教师和其他幼儿在需要帮助时也往往更倾向于向能力突出的幼儿寻求帮助,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以及更快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由此可见,要想促使幼儿产生助人行为就必须着力于提高幼儿的个人能力。
教师要想提高幼儿个人能力首先必须对班上的每个幼儿的能力都要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并且能够对幼儿的各种行为进行留心记录,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借助一些观察和测量量表对幼儿进行专门和针对性的观察和测量,并能够对其个人能力的发展进行比较客观的记录,而当教师对幼儿的个人能力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培养了。比如说有的幼儿动手能力比较强,但其语言发展比较缓慢,这可能会使幼儿更愿意为其他幼儿提供手工方面的帮助,却不知道在其他幼儿伤心难过时怎么提供言语安慰。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着重加强其言语能力的发展,但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功近利,否则不但会打击到幼儿的自信心,教师自己也会感到挫败感,反而不利于其个人能力的提高。就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为例,教师首先可以在平时多和这些幼儿进行与他们自身生活经历相关的谈话活动,让他们尝试开口说话,初步树立自信心;然后在进行阅读活动时多多邀请他们进行故事演讲,故事不必是完整的可以只是一小段或者以他们自己的逻辑来进行叙述,必要时可借助一些工具如图片和无字绘本等;接下来,等他们熟悉了表达之后便可请他们进行完整的故事讲述和表演;最后,进一步加大难度,让他们就一话题进行自由的演讲。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