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哪里有?通过对黄安伦两首钢琴前奏曲的细致探究,笔者不仅对黄安伦本人及其作品有所了解,也对中国钢琴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期待这篇文章能够为听众和其他演奏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绪论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经知网、万方等学术平台检索,目前共有175篇关于黄安伦的研究文献,其中期刊91篇,硕博论文67篇,报纸5篇。这些文献主要涉及黄安伦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创作特征、作品评论等领域。
例如宋奕莹在《现代与传统的出色平衡——关于黄安伦钢琴音乐创作理念及技法的研究》—文中通过对黄安伦的作品进行全面分析①,观察到黄安伦在创作中融合了中西音乐元素,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音乐语言,也使得其作品在传统调式的基础上能够展现出多调性的横向发展,这种创新的手法使得黄安伦的音乐作品具有了更广阔的表现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吕倩在《琴键上的内心独白——论黄安伦的钢琴音乐创作》深入探究了黄安伦的钢琴音乐创作②,并总结出了其主要创作特征。
针对黄安伦两首前奏曲的研究,共有18篇,其中期刊6篇,硕士论文12篇。
期刊:李欣懿《黄安伦<C大调前奏曲>作品探析》③,韩宇《熔铸民族之韵——黄安伦<c小调前奏曲>的创作特色及演奏分析》④,万春、苏晓玉《黄安伦<C大调前奏曲>创作特点及艺术处理》①,刘阳、张锦程《浅析黄安伦钢琴作品<C大调前奏曲>与<c小调前奏曲>》②,王晓宏、朱华《黄安伦<C大调前奏曲>演奏技巧分析及难点解决》③,向敏敏《黄安伦<前奏曲二首>和声技法研究》④。
第三章 《C大调前奏曲》与《c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
第一节 十六分音符的跑动
《C大调前奏曲》和《c小调前奏曲》的再现部中,出现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作曲家使用这样的写作技法体现出音乐在高潮部分的流动性,也和呈示部做出区别。十六分音符演奏需要做到干净、清晰,颗粒性强,还需要注意音量在追求干净、清晰的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让其他声部盖过主旋律,影响主旋律的弹奏效果。同时,还需要体现出旋律和伴奏在音量上的层次感。应避免在演奏过程中过度突出伴奏部分,破坏音乐整体的和谐。为了提高演奏水平,笔者采取了一些特定的练习方法。
笔者通过分组练习来提升手指的协调性,这种方法将音符分成小组,例如四个或六个音符一组,并确保在练习时手指的提升高度保持一致,以维持力度的均匀性。此外,笔者还注重速度的逐渐增加,起始时可以将速度设定为每分钟20个四分音符,并根据个人的舒适度进行调整。在慢速练习时,笔者会加强力度,一旦熟练掌握慢速演奏,需逐步提高速度进行。在练习过程中,当发生无法控制速度、演奏不清晰或不均匀的情况时,笔者会退回到慢速练习,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
第四章 《C大调前奏曲》与《c小调前奏曲》演奏版本分析
第一节 崔世光、顾国权简介
一、崔世光
崔世光(1948-),钢琴界享有盛誉的中国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灵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家乡的地方特色文化。1962年,崔世光获得了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机会,随后在1978年成为了中央乐团的一名钢琴独奏演员。1984年,崔世光踏上了前往美国深造的旅程。在那里,他不仅获得了两个音乐硕士学位并且还担任了六年的教职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受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讲座,介绍中国现当代音乐教育,致力于推广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一名享有国际盛誉的演奏家,崔世光的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在纽约卡内基厅威尔独奏厅、莫斯科音乐学院大音乐厅和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等知名音乐场所的演出,留下了他音乐生涯的精彩篇章。他的音乐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音乐和西方作曲技法,他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多次在他的演出中得到展现①。
二、顾国权
顾国权,出生于中国上海,1968年加入浙江爱乐乐团担任钢琴独奏。1977年移居香港,在香港大会堂、电台和电视台担任独奏表演。1985年,顾国权获得了美国加州旧金山音乐学院的音乐硕士学位,并成为了龙吟合唱团的音乐总监兼指挥。
第二节 对比分析及演奏启示
一、速度
(一)《C大调前奏曲》
笔者通过Vmus.net平台将崔世光和顾国权两位钢琴家演奏《C大调前奏曲》的整体时长和乐段时长做如下分析,并通过表格进行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两位钢琴家的演奏总时长基本上一样。在呈示部崔世光要比顾国权慢20秒,展开部崔世光也比顾国权稍慢,在再现部和尾声崔世光比顾国权快21秒。崔世光的演奏听起来更加富有激情和张力,由于该作品本就是黄安伦写给自己的,他演奏起来更加的心有所感,得心应手;顾国权的演奏相对内敛,但是同样充满感染力。下面笔者将对两个演奏版本中的三个部分的速度分别进行分析。
结论
作曲家黄安伦以坚定不移的意志面对生活的挑战,坚持学习,不断进步,对音乐充满热爱。他成功地将中式审美情趣融入到了自己的音乐中,创造出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黄安伦的钢琴作品不仅是中国钢琴音乐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预示着未来中国钢琴音乐更加广阔的前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了解黄安伦的生平及两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对他的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经过对两首前奏曲音乐本体的分析,使得笔者对该作品的写作脉络更加清晰。在研究黄安伦的两首钢琴前奏曲的演奏版本时,笔者利用音乐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了两位钢琴家在速度和力度上的演奏差异,并将这些差异以数据、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分析数据及图表,可以明显观察到不同演奏家在演绎同一作品时,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各有侧重,赋予了每个版本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以上的分析结果带给笔者极多的、有益的演奏思考与启示,完善了笔者的舞台实践环节。
通过对黄安伦两首钢琴前奏曲的细致探究,笔者不仅对黄安伦本人及其作品有所了解,也对中国钢琴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期待这篇文章能够为听众和其他演奏者带来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