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哪里有?本文以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为理论依据,我国合唱教学模式为基本脉络,审美教育为目标,探讨两者之间的结合。
一、国内外合唱艺术发展及审美比较
(一)国内合唱艺术发展及审美情态演变
1.国内合唱艺术沿革发展概述
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沿袭发展的长河之中,合唱的发展也经历的跌宕起伏。最初的合唱形式是从少数民族传来的,进而出现了多声部的合唱民歌。在民歌的领域当中它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同时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这样使得合唱的发展也千姿百态。在我看来合唱的发展可以分为这样五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民歌合唱形式;其次是国内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作品热潮阶段;接下来是20世纪60年代合唱历经的大变动;下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不平衡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在新时期合唱作品的不断创新研究阶段。这么看来中国的合唱发展雏形实际上是从20世纪开始建立的,从国外的群众合唱引入之后我国的合唱艺术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的合唱最初是由新教圣咏所启发的,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随之也涌入了西方的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基督会的歌咏是他们涌入载体的其中之一,这一文化的吸纳不断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不得不提到的是来我国传授圣经的马礼逊,他是最早编译圣经的人于是有了后来的圣经集,后来逐渐有越来越多传教士来华。《普天颂赞》是当时对于中国最有影响的一部圣经集,他们的创作保持着自我信仰同时结合了西方集体歌咏的方式不断地扩散传播到我国各个地区,甚至是那些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因此在鸦片战争之后,教堂与教会在中国逐步建立。中西文明在此阶段发生了巨大的碰撞,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是意味着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对抗。这也成为了中国绝地反击的主要动力。西方列强当时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不断入侵使得中国急切地想要进行一次反击,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下因此成就了中国音乐教育的推进——“学堂乐歌”的诞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们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当中,爱国音乐人士发现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已经刻在骨子里了,这对于当时的政治局势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合唱教学中的应用
(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合唱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国内许多高等学府早已致力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应用合唱的教学之中,自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就已积极引进该教学法,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目前仍旧沿用该教学法进行系统教学。1999年中央音乐学院自音乐教育系建立之后不断引入国外教学体系在2006年加入达尔克罗兹体系,之后创建国家项目针对音乐教育专门培训专业教师,将先进的教学法普及全国中小学11。西安音乐学院在学校的展演中表演了中外著名合唱曲,其中加入体态律动的融合,对于这一新颖的表演方式,观众都赞不绝口。体态律动展示的不仅仅是欢快激昂的氛围,更是音乐律动的感染力。同时这也有助于童声合唱教学的训练,让小团员提高对于音乐的理解力与兴趣。综上所述,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有助于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克服教学中的困难之处,在动静结合的训练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只要系统训练和规范教学,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将普及到全国各个地区的合唱教学中,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五、对我国合唱教学的思考与未来展望
(一)深入合唱观念重视音乐发展
达尔克罗兹曾谈到学校的音乐教育是需要集身体、思想、大脑、和感觉于一体的,在训练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听觉、思维、身体协调等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内,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就面临各个阶段的升学压力,期末考试临近期间音乐课被主科教师占用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在音乐教育上更是薄弱,音乐课变成休息得不到重视。在合唱教学中更是忽略学生音乐感受力的训练,过分强调音乐的课本化知识,学生在学习之后只达到会唱并没有实际感受,种种现象都有背于国家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教师应针对各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展开细致性的教学方法分析。例如在小学阶段的合唱: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好玩的天性,那么教师可以针对达尔克罗兹的游戏性教学结合到合唱中,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其次各地区相关教育部门应贯彻落实国家号召,重视艺术门类的发展,对各个中小学定期或突击检查,如果有音乐课为主科课让步的情况要对其进行整顿。与此同时,学校应明确合唱的理念。它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提高学生音乐审美力;以创造力为导向,增加实践性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民族文化的认识。例如各地区每年可以组织合唱比赛以此推动合唱的发展,比赛可采取合唱主题原则,既锻炼学生的表演力又能弘扬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组织培训其他学校教师进行音乐讲授课,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因此只有不断地实践并总结经验,才能建立属于最适合我国的合唱教育体系20。
(二)规范教学环境与教材的使用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合唱课堂多是准备坐椅、钢琴的正常教室配置,而合唱的人数一般在70-100人之间。通常学校不配有合唱台阶,这就导致合唱声部之间混乱,排练效果欠佳,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空间不足等影响教学的问题。其次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模式需要足够的空间去训练动作,因此教育经费是教学能否持久发展的前提。我国的合唱教学想要结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并非单靠“一腔热血”,而是国家要对音乐教育大力支持。通过对地方财政的教育投入,调整地方财力与投入教育的比例;适时健全考核鼓励体系,充分带动各地方对教育的积极性。其实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运用达尔克罗兹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相对来说也是优于其他地区。综上,若要广泛应用此教学法应优先考虑国情,再依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调整对教育的投入。
教材方面,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与大学音乐学院教育阶段尚没有出版关于合唱教学结合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书籍,仅在文献中有部分教学实例21。教材的主体不是教师能改变的,因此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创新的视角进行备课,将教材中的内容与该教学法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现有的课例进行分析,提取适合学生的方式加以运用,例如前文所提及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针对合唱的作品感受力、情感表达、发声等训练方法。所以教师要做到深化教材内容,外延拓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以创新型教学方式为原则,构建学生主动学习合唱的桥梁。
结论
本文以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为理论依据,我国合唱教学模式为基本脉络,审美教育为目标,探讨两者之间的结合。文中阐述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基本概念,结合我国合唱教学基本现状分析其应用于合唱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根据实践教学总结出新的合唱训练方法。通过律动训练可以锻炼学生肢体协调力、情感表达力、记忆力和模仿力;通过加有律动的发声训练,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歌唱的重点;通过情感表达练习使学生有更好的音乐感知力,进而把握情绪完整表达。为了能得到充足的理论支撑笔者将此教学法应用于课堂之中,设计了具体教学课例,将以上所列举的训练方法在一首作品中应用,最终实现了教学预期效果。因此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加入是有助于我国合唱指挥教学的。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体态律动的加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感知音乐、提高审美力与歌曲表现力。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于课堂上,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例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主导者,学生只负责接受“指令”,但由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特殊性,学生也可以是主导者,因此让整个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教师与学生互相之间都得到了满足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