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哪里有?本研究基于吉尔伯特社会福利政策的理论框架对金砖国家学前教育福利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然各国具体的福利政策不尽相同,但都在学前教育福利观的调整下呈现出分配对象的广泛性、供给内容的基础性、输送主体的多元性、筹资方式的多样性。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关键概念界定
一、教育福利
本研究中的教育福利是指,国家政府为保障全体或部分社会公民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以服务、货币、实物、机会等形式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的社会福利事业。具体理解其内涵可从四方面着手:国家政府是提供教育福利的责任主体,为教育福利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有教育需求的社会公民都是教育福利的供给对象;促进并保障公民教育权利的公平,提供受教育所需的环境与条件是教育福利的目标;免收费/低收费的公共教育(服务)、教育资助/教育津贴(货币)、营养午餐(实物)、入学机会等构成了教育福利的不同形式。
二、学前教育福利
本研究中的学前教育福利是指,国家政府为保障包括弱势儿童群体在内的全体学前阶段(0-6岁)儿童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以免收费/低收费的方式提供教育资源、机会和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属于“普惠型”或制度型、发展型教育福利。学前教育福利可以分为0—3岁托育服务福利和3—6岁幼儿园教育福利,包括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切普惠性保育和教育服务,涵盖各种托育服务、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及相关教育资源。1具体理解其内涵可从四方面着手:国家政府是提供学前教育福利的责任主体,公共部门应承担起主要责任;0-6岁有托育和教育需求的所有儿童都是教育福利的供给对象,不利处境中的儿童应格外受到重视;促进并保障0-6岁儿童的受教育权,提供适宜其发展的环境与条件是学前教育福利的目标;免收费/低收费的公共教育服务、学前教育资助/津贴的货币支持是学前教育福利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金砖国家学前教育福利介绍与比较
第一节巴西学前教育福利
一、巴西学前教育福利发展的概况
巴西是世界上九个人口大国之一,同时也是拉美地区第一人口大国,其基本国情与我国有类似之处,在学前教育发展上同样也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的问题。近年来,巴西政府逐年增加了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在学前教育阶段,巴西政府日益凸显出了其政府职责,在促进入学机会平等、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进学前教育福利发展等方面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正朝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全民教育”目标不断迈进。
(一)19世纪——20世纪70年代,长期忽视学前教育福利
16世纪以来,巴西遭受了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直到1822年获得独立后,才在1824年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提出普通教育是公民的权利,所有的教育均免费。但由于当时巴西仍处于衰弱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免费的公共教育制度一直没能真正建立起来。直到二战后巴西民主政府逐渐恢复的情况下,才在1946年新修订的宪法中明确规定小学4年的教育为免费的义务教育。1961年巴西颁布了第一部教育法《国家教育方针和基础法》,对教育权、免费义务教育等方面做了更细致的规定。
第五章金砖国家学前教育福利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福利观的转变具有借鉴意义
从世界各国儿童福利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儿童福利制度的背后是其儿童观和福利观在起作用。1学前教育福利作为儿童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困境的出现究其根本也是受到了整个国家学前教育福利观的影响。儿童观与福利观双重交织下的学前教育福利观决定了学前教育福利制度的质量。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福利观的转变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观的转变:从“家庭中的儿童”转向“社会中的儿童”。二是福利观的转变:从“小福利”观转向“大福利”观。
首先,在儿童观的转变上。从金砖国家学前教育福利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以往儿童常被社会所忽略,他们大多作为家庭中父母的附属品和私有物而存在,儿童的权利和发展都难以保障。儿童主要在家庭的生活场域而存在,主要涉及的社会关系只是家庭中的亲缘关系。而金砖国家在现代儿童观的转变中,将儿童视为“社会中的儿童”,保护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责任主体从家庭扩展到了社会和国家,由原先简单的儿童和父母的关系转向了儿童和社会、儿童和国家的关系。因而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福利观必须要明确国家是福利建设的责任主体,其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法治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对中国学前教育福利政策的内容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一、扩大学前教育福利覆盖范围:适度普惠,逐级免费
(一)在兜底的基础上增加学前教育的普惠性
首先,学前教育福利“兜底”目标的实现需要扩大学前教育福利对象的覆盖范围。“柔性理论”认为儿童在生理、心理、所处环境中具有三重“柔性”特征,而弱势群体儿童则更为脆弱且难以公平地获得教育资源。受制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学前教育福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充分发挥补缺作用,并不断关注弱势群体儿童受教育状况。当前中国社会福利的对象主要是贫困人口,学前教育福利资助也往往侧重于关注显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而那些诸如进城务工家庭流动儿童所遇到的入学困难可能更具隐蔽性的,且难以得到同等重视。借鉴金砖国家识别学前教育福利对象的路径,一方面要直接瞄准弱势地区和弱势儿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建立地方的电子入学信息系统,综合多方面、多部门的数据信息,为普通儿童提供精细化的学前教育服务。电子入学信息系统关键功能的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电子入学信息系统为适龄儿童提供透明公正的入学机制。系统受理学前儿童的入园申请、登记和在园统计,实行动态追踪管理,让家长可以通过系统实时了解幼儿园学位分配情况。二是利用电子入学信息系统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系统对有入学需求的儿童数量和学前教育机构容纳量进行实时监控,并基于历年人口数据和实际入园需求优化当地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三是利用电子入学信息系统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儿童的入学需求,开通绿色入学通道和信息反馈平台,为他们提供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学前教育服务。
结语
金砖国家的学前教育福利虽起步较晚,但各国对其的重视程度却日益增加。起初,金砖国家的学前教育福利受制于战争或殖民统治的影响,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以中上层阶级家庭的子女为主要服务对象。而后金砖国家在国际教育重视儿童发展的浪潮中调整了原有的儿童观,政府的主体责任被凸显出来,各国的学前教育福利也体现出了从“小福利”向“大福利”转变的过程。学前教育福利的变革围绕着资金投入、普惠性发展、质量提升而展开,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兜底-普惠-优质”目标取向。总体上来看,金砖国家学前教育福利变革的背景和现实诉求各有不同,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但在相似的社会经济宏观基础和教育困境下,金砖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特点。
基于吉尔伯特社会福利政策的理论框架对金砖国家学前教育福利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然各国具体的福利政策不尽相同,但都在学前教育福利观的调整下呈现出分配对象的广泛性、供给内容的基础性、输送主体的多元性、筹资方式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各国的学前教育福利是社会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等多方面政策影响下的产物。各国不仅重视学前教育福利的“教育性”,以此来为个人的终身教育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石,更是重视学前教育福利的“福利性”,以此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金砖各国的学前教育福利都逐渐发展成了综合性的国家事业,学前教育不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责任,更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