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哪里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儿童会议、儿童投票的方式,让幼儿围绕议题开展讨论和进行投票表决,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权,给予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整,最终决定采用笑脸、平脸、哭脸让幼儿进行选择,这样的投票方式,较为直观,符合幼儿思维特点。
第一章 行动前的准备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通过对“沙池游戏”、“儿童视角”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梳理,有以下几点发现:
1. 沙池游戏环境研究以物质环境研究偏多,鲜有制度、心理环境的研究
沙池游戏设施是幼儿园办园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国内现有关于沙池游戏环境创设的政策文本和评价指标提出的规范与要求大都非常笼统。儿童喜欢什么样的沙池游戏环境也缺少实证研究的证据。对沙池游戏材料投放方面的研究更多是经验性的总结,未有较为共性的看法。沙池游戏环境创设方面的研究着重于探讨物质环境的创设,关于制度环境、心理环境创设的研究较少。现有的沙池游戏环境基本上都是出于成人视角的环境创设,儿童的声音被剥夺,基于儿童视角的沙池游戏环境创设研究很少。这些问题也是许多幼儿园的共性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2. 沙池游戏环境实证研究以经验性总结为主,缺乏系统性
尽管国内外关于儿童视角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研究都十分丰富,但关于沙池游戏环境方面的研究却十分匮乏。国内已有研究多是描述沙池游戏活动开展的客观现象,但对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缺少研究。对沙池游戏环境创设方面的实证研究多来自一线幼儿园老师的经验反思与总结,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关于沙池游戏环境创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3.儿童视角的内涵研究颇多,但落实于实践层面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国内外关于儿童视角内涵的研究已非常丰富,且关于“儿童视角”和“儿童的视角”的区分现已形成了一些共识:儿童视角是我们成人采用各种方式,尽可能倾听儿童而创造的“对儿童的认识”。在涵义厘清的过程中,现在的研究也慢慢的突破了以往“二元论”的视角,开始辩证地看待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认为儿童与成人既对立又统一1。
第三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制定行动研究计划
第二轮行动研究计划主要是确定第二轮行动研究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与实施步骤,具体如下:
(一)明晰问题 基于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与总结,同时结合G幼儿园的现实条件,行动研究小组成员通过教研活动的形式进行了深度讨论,如图3-1,共同商讨确定了本轮行动研究主要聚焦的问题:
1.如何基于儿童视角丰富沙池游戏材料?
2.如何协助幼儿形成自主分类整理的意识?
3.如何提升幼儿在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参与度?
对于第一轮行动研究后沙池存在的其他问题,因时间及其他因素影响,行动研究小组讨论商议后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解决:湿沙区积水问题,通过沙池底部和侧面增打排水孔的方式增加排水量;墙面空间利用率不高,暂且采取张贴儿童沙池游戏照片和范例的方式来丰富,后期邀请儿童来进行设计;防护装备不足的问题通过购买雨衣、雨靴的方式解决。在家长群了解部分家长不支持幼儿玩沙的原因并进行统计,主要是因为天气原因和身体原因。
第四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制定行动研究计划
(一)明晰问题
于对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与总结,同时结合现实条件,行动研究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同商讨确定了本轮行动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基于儿童视角继续丰富沙区材料?
2.如何协助幼儿形成分类整理的规则意识?
3.如何帮助幼儿学习跨区域自由取材的规则?
4.教师如何适时给予幼儿积极的心理支持?
对于第二轮行动研究后存在的其他问题,因时间及其他因素影响,行动研究小组讨论商议后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解决:墙面环境利用不足的问题,暂时采取张贴幼儿游戏活动照片、示范图片等方式来丰富墙面环境,后期考虑让幼儿参与墙面环境的创设。家长对幼儿在冬季玩沙的顾虑,我们采取在家长群宣传玩沙游戏的益处和孩子们的玩沙状态,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对其发展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获得家长对幼儿沙池游戏的支持。
二、基于儿童视角优化沙池游戏环境
(一)倾听幼儿
1.观沙池——在观察中,了解幼儿材料偏好及收纳情况
采用观察法,围绕第三轮行动研究的问题进行观察,一是继续观察幼儿在沙池游戏中使用材料的偏好,为材料调整提供参考。二是观察幼儿在沙池游戏活动结束后的收纳情况。三是观察幼儿跨区域取用材料的情况。四是观察师幼互动情况,为心理环境的调整提供参考。围绕观察目的,制订观察记录表(附录9)对中班幼儿玩沙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过程中适时使用手机进行拍照和录像,有如下几点发现:
(1)偏爱基本工具,增投材料渐被使用,部分材料利用率不高
在材料使用方面,第二轮行动研究后干沙区增投的盘子、管道、石头、小象、树枝、轮胎等玩沙材料。在玩沙过程中,除了摆放在沙池旁的轮胎使用较少,其他新投放的材料均使用率比较高。小象作为象征性材料的投放,深受幼儿喜欢,围绕小象生发出了较多的角色游戏,如图4-1所示,幼儿用小象和怪兽玩战争游戏。盘子、碗等材料的投放,极大的激发了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兴趣,幼儿喜欢用它们玩过家家游戏,做蛋糕、牛排、披萨等,如图4-2所示,幼儿用盘子装各种口味的披萨,请老师品尝。管道作为低结构材料,在干沙区和湿沙区使用率均较高,幼儿用管道拼接后玩各种游戏,如图4-3、4-4所示。但同时经观察,我们投放的管道是装修后的废旧材料,因衔接不是很好,所以常会出现衔接的管道断开的情况,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需反复拼接,总是不成功的时候,容易放弃了游戏,如图4-4,幼儿LYL反复拼接管道没有成功,最后放弃了游戏。树枝作为一种自然材料,其投放也吸引了幼儿开展了各种种植游戏,如图4-5所示,幼儿用树枝模拟种树、浇水。石头的投放,满足了幼儿玩挖宝藏游戏需求,如图4-6所示,幼儿欣喜地向老师展示挖到的“宝藏”。
第五章 结论及反思
二、研究反思
(一)视域融合的儿童研究亟需更多的实证研究支持
目前“儿童视角”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已是研究热点,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才会更好地去理解与尊重儿童,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儿童视角”的研究已经突破了以往研究的“二元论”,辩证地看待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认为儿童与成人既对立又统一2。我们在实施马赛克方法的过程中,也不断权衡与反思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关系,尝试将两种视角进行融合,时刻警惕成人视角的越位及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对立。基于视域融合的研究是共生立场的研究,成人与儿童在研究中作为研究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成人与儿童是不可割裂的同一连续体、二者互为存在基础。3但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因为多重角色的存在,会存在着视域融合时成人意愿与儿童意愿矛盾的情况。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儿童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客观事实。这也意味着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也不能完全取代基于成人视角的研究,成人的看法对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在采用马赛克方法倾听儿童时,教师也在不断反思,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悬置成人的想法,倾听到儿童最真实的声音,这在实践操作中可能还需要反复的甄别与研讨。这些境况也引发了我们的讨论与审思,在理论层面,我们已逐渐厘清儿童研究存在着三种研究取向,即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基于成人视域和儿童视域融合的研究。尽管基于视域融合的研究立足于成人视域与儿童视域的视域融合,但它却不等同于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和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的简单叠加。1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视角的研究理论支持已然清晰,但在方法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如何真正实现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视域融合,还存在着许多现实困境,亟需更多的实证研究支撑,总结出易于操作且信效度较高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