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学前教育论文,研究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观察量表对幼儿的音乐表现进行了观察记录,行动研究后的幼儿对于节奏感知的表现优于行动研究之前,例如《五只鸭子》中大班幼儿在表现十六分音符时,使用的是铃鼓,设计的动作是从肩膀到头摇晃快速摇晃四下,这一动作表现是幼儿和教师一起在活动中探讨出来的,而在之前相关的活动环中,幼儿还不能很好地用乐器表现这种类型的节奏。在本研究三轮奥尔夫节奏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大班幼儿能够认识各种乐曲中常见的基础节奏型并设计了各种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出这些音乐中的要素。在节奏游戏环节中,幼儿也表现出比之前更为准确的对音符时值的把握,他们能够在拍子延续时做出延续动作,在拍子停顿时做出停止的动作,或者用嘴发出“嘘”的声音,不管是从动作的表现还是语言的表现上,幼儿的节奏感表现都更加明显了。在奥尔夫节奏感培养行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出不同节拍节奏中出现的强弱以及不同的速度。从幼儿完成的节奏续编的内容来看,幼儿还不能较好地使用他们已经认识的节奏型,虽然已经对八分、十六分音符有了把握,但熟练运用还是较为有难度。因此对于节奏的创编,教师不能够强求幼儿进行八分音符和附点十六分音符的精准表达,而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来表现这些速度较快的节奏。
.....
第一章绪论
在查阅了幼儿节奏教育的有关文献后,笔者发现,在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节奏感培养的期刊文献较多,而对具体有效地实施节奏教育的实践研究不多。本研究从行动研究入手,运用奥尔夫的节奏教学理念设计了相关节奏感培养的活动方案,有助于丰富幼儿节奏教育的相关理论,为进一步拓展幼儿园活动中实施节奏教学的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旨在利用行动研究落实奥尔夫节奏教学理念于大班幼儿音乐活动中。试图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究该节奏教学理念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运用的可行性,给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价值和意义,促进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在幼儿园的进一步开展和推广。因此,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奥尔夫节奏教学理论为依托,关注5-6岁幼儿的节奏感培养,利用语言节奏、动作声势和节奏型乐器这三种奥尔夫节奏教学的方式更加全方位地感知音乐中最核心的要素—节奏,探究奥尔夫节奏教学理念运用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时对大班幼儿节奏感产生的影响。到了大班阶段,音乐活动可以结合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学体系,通过游戏感知和探索节奏,增强幼儿内心的节奏感。另外,还有许多与幼儿节奏感培养相关的现有教材,例如缪天瑞、缪裴言的《儿童节奏乐队》等。
奥尔夫教学法课程内容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奥尔夫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从以往应用研究中可以看出,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各年龄阶段的音乐学习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其中包括语言节奏教学、声势教学和节奏型乐器教学,从语言节奏过渡到动作节奏再过渡到乐器节奏,从简单的口头感知到动作感知再到运用节奏型乐器进行节奏的表达。许多研究者将其用于实践课堂中的节奏教学之中,涵盖各个年龄阶段,其中以小学年龄阶段居多,幼儿年龄段的实践研究较少,且对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关注度还不够深入。因此,笔者希望能够结合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节奏教学的理念设计大班幼儿的节奏感培养活动,观察并记录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对大班幼儿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在第一次活动中,研究者观察到幼儿会因为环节问题而缺乏情绪体验,因此研究者和教师决定在此次活动中的引入环节增加谈话交流,结束环节增加角色表演。幼儿在戴上了小动物的头饰之后情绪高涨,能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奏的创编当中来,而创编出的动作也非常适合乐曲的主题。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许卓娅1在其著作中认为教师可以对音乐的素材先进行一定的选择,然后采取的改编和设计的方法,改编幼儿所熟悉的音乐材料进行节奏感的培养。陈燕2强调节奏感的获得不能只是靠对视觉符号的学习,而是必须通过身体动作上的肌肉反应,协调的动作切身地感觉到音乐节奏。
学前教育论文格式
第二节幼儿节奏感的相关研究
笔者以“音乐”和“节奏感”“方法”作为关键词来进行搜索,在经过检索与筛选之后,对研究内容进行了以下的梳理与分析:早期的音乐教育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关于儿童的节奏教学、节奏感培养课题还是相对较少。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的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节奏教育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也开始体现对节奏感培养、节奏教育的重视;另外,随着国外一些先进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引进并与我国实际国情的融合,国内音乐教育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付虹靓3的研究设计了整合两个领域的音乐教学对节奏感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整合了语言语音的音乐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节奏感的发展。李亚培4也探究了提高幼儿节奏感的方式方法,他设计了将语言、打击乐器、游戏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陈美含5的研究是从视唱练耳的角度对幼儿年龄阶段的节奏练习展开了讨论。另外,一线幼儿教师所发表的的期刊文献中也提供了许多幼儿节奏感培养的实践经验,杨涛6将现实中的物体与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相结合,让幼儿对节奏的强弱建立了具体的形象概念;陈晓灵7认为对儿童的节奏练习应该以四方面展开:一是激发儿童对活动的兴趣;二是进行语言上的节奏练习;三是身体动作的练习;四是进行多层次的节奏朗诵。张曙8在研究中强调了不同年龄阶段音乐节奏感知的不同特点,小班时要对音乐节奏感有初步的感知,节奏朗读可以感知出同一首歌的词有着不同的节奏感觉;中班阶段的幼儿开始有了创造性思维,这一阶段能够进行简单的创造活动,结合声势教学以及体态律动进行初步的节奏创编
第三章研究设计.......................................................................................................13
第一节研究目的...................................................................................................13
第一节研究目的...................................................................................................13
第二节研究对象...................................................................................................13
第三节行动研究法...............................................................................................13
第四章大班幼儿节奏感培养活动的实施与反思...................................................18
第一节行动的第一轮实施.......................................................................................18
第二节行动的第二轮实施...................................................................................29
第一节行动的第一轮实施.......................................................................................18
第二节行动的第二轮实施...................................................................................29
第五章结论与反思...................................................................................................46
第一节研究结论...................................................................................................46
第一节研究结论...................................................................................................46
第二节教育建议与实施策略...............................................................................48
......
第四章大班幼儿音乐节奏感培养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第一节行动的第一轮实施
第一阶段的节奏感培养活动的内容设计上较为简单,本次活动的主要出发点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建立节奏活动的参与信心;活动方式上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语言声势、动作声势教学,将两块重要的奥尔夫节奏活动内容加入活动设计之中。本着以上两点设计出发点,经过一定的讨论,研究者和教师决定四分和八分音符节奏入手,这是最接近幼儿语言节奏的。选取上海市二期课改后八大主题之一《春夏和秋冬》主题下的子主题《会变的天气》中的2/4拍歌曲《下雨了》。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幼儿能够切身感受什么是从语言的节奏过渡到音乐节奏,因此活动设计和实施时也应该注重幼儿在过渡中的适应程度、情绪体验。活动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语言的念诵先让幼儿感受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所带有的节奏,在熟悉了这一步骤之后运用默诵的环节从幼儿念诵的节奏中提取出单纯的节奏,最后加入音乐旋律。让幼儿体会到什么是从语言中提取出节奏,并把节奏运用至音乐中这一完整过程。然后回归到音乐本身,进行简单的动作声势。因为是初次奥尔夫节奏法的体验,同时也要让幼儿对这种方式有所适应,因此本阶段运用的节奏型是较为简单,设计的节奏游戏活动重点也是让幼儿在之前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性的简单念诵,用游戏化的形式复习活动内容,保证幼儿参与激情,让幼儿能够对该类活动有非常大的兴趣,为接下来更复杂的节奏教学活动内容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行动的第二轮实施
幼儿通过前一阶段的初步节奏感培养之后对二拍子乐曲中的八分音符节奏和四分音符节奏以及强弱规律有了大致的感知。因此,在第二轮活动的设计中,研究者在节奏内容上加入了更加复杂的节奏型,另外也加入了节奏型乐器教学。主题选自《5-6岁学习活动》八大主题中的《有趣的水》这一主题,《有趣的水》主题下的子主题之一——在海上在水边,注重引导幼儿一起观察大自然中出现的水,探究和发现自然中不同的水的来源及其特性。研究者挑选了其中的一首歌词内容形象生动的《小海螺》作为节奏感培养的改编歌曲。在经过了前两次的二拍子乐曲的节奏、强弱练习后,二拍子对幼儿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活动开始的环节就直接请幼儿进行音乐的节拍强弱示范,幼儿总体能够跟上。拍手的节奏发生了变化,幼儿跟随教师变化的节奏示范进行念诵,虽然出现了新的附点节奏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但大多数幼儿能够跟得上教师的念诵。但是,接下来的每小节内音的个数增加,因此节奏速度和声势动作的速度也增加,给幼儿增加了不少压力。在这样有着许多新的节奏内容的活动中,教师应首先放慢动作速度,确保幼儿能够消化节奏知识,在进行有趣的练习之后,再加快速度。此次活动将音乐节奏进行了运用,幼儿运用节奏来亲自创编,因为是第一次进行节奏内容的创编,所以续编的内容和节奏型还是基于原先的音乐节奏的基础上的。
......
第五章结论与反思
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从语言声势、动作声势、乐器伴奏三方面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本着以较为整体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的。在本行动研究的三次循环中,Z幼儿园大二班幼儿在教师的奥尔夫方式的引导下通过感知不同节拍、节拍中的强弱、节拍中不同音符的时值、节奏的速度这些要素,具体地感受到了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节奏,同时也有了对音乐中其他要素有了较为整体和感性的认知,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表现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研究者运用观察量表在幼儿的整个节奏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了三次记录并进行了一定的质性分析。对音乐中节奏的感知主要体现在对节拍的感知、节拍中强弱的感知、节奏速度的感知等方面,这些差异与特性正是通过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的语言声势、动作声势、节奏型乐器来感受音乐节奏,从而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发展。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也在这块内容的实施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在活动后对乐曲强弱的表现明显优于活动之前的强弱表现。例如《小海螺》中需要幼儿在出现强拍的时候做拍手的动作,出现弱拍的时候捻指的动作,对于刚接触强弱的幼儿来说他们不能很好地做出这样的区分动作,但是活动后期幼儿已经能够自觉使用相关的动作来表现乐曲中的强弱。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