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5-6岁留守儿童气质对社会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53
  • 论文字数:64134
  • 论文编号:el2021051619122822161
  • 日期:2021-05-1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学前教育论文,1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溺爱性、专制性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性在遵守社会规则、认知、内外向性、生活习惯、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无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共情和助人在留守类型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儿童的社会性、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具体到各个维度,儿童气质的专注性、反应性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正相关;民主性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发展正相关,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与社会性发展呈负相关。4.家庭教养方式在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5.性别在气质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社会性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男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会性。有利于幼儿园、家庭、政府部门以及关注留守儿童的相关人士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认识,发挥幼儿园教育的补偿作用,促使幼儿教师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提高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的认识,以便于采取科学的教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为推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注入力量。

......

 

1.绪论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气质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但是针对农村学前儿童的气质能否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其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5-6岁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在气质与社会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充实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领域,初步形成气质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解释框架,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性别作为调节变量对气质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的影响,丰富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提出相关的建议对策,从而为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并且,也有些祖父母为了弥补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缺失,放任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无原则的满足儿童的要求,表现出溺爱放任的教养方式。虽然,祖父母毫无保留地把爱给予留守儿童,但是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很低,③健康状况不佳,思想观念陈旧,④对儿童发展的的保护意识淡薄,易用命令式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带有一定的专制性。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

 

2.国内外相关研究

 

2.1概念界定
社会性是指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进行人际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并遵守社会规则,最终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不同的学者针对社会性的定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张文新认为社会性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并且这些方面的发展会伴随儿童年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⑥郑杭生认为社会性是指个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日益形成独一无二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实现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逐步认识并内化自身的角色,最终能够完全融入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延续并继承了社会文化,维持并发展社会结构,修正并完善人的个性。①杨丽珠把社会性看作是儿童的一种心理特征,是幼儿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步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②③本研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陈会昌教授对社会性的定义,即个体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依据自身与生俱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快速融入社会,能够从容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与个体产生交互作用,既可以在他人的影响下完善自己,也可以为周围环境的良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④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15个方面,分别是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生活习惯、内外向性、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共情和助人、好胜心、自尊心。

 

2.2理论基础
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遭到冲击,使得留守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难以满足;祖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使得留守儿童尊重的需要难以满足;祖父母文化知识水平低,对留守儿童教养能力有限,使得留守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满足。鉴于这种情况,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满足留守儿童低层次的需要,从而为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创造条件。大部分人认为留守儿童教养者的学历不高,监护人对早教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从而使留守儿童出现大量的心理问题,①,比如,马媛(2014)认为农村老人更注重儿童的生理发展,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好,忽视了对学前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品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并且过度溺爱,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缺乏正向的引导,使孩子出现更多的性格和问题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上,学前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也十分窘迫,很多偏僻落后的村子无法独立设置幼儿园,而去镇上的中心幼儿园往往花费更大,并且由于年龄较小出于安全考虑需要专门的人去照看,因此许多农村留守儿童难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②即使有些村落开设了幼儿园,它们的教育现状也并不乐观,主要是由于师资条件较差,没有足够的玩教具,教学资源贫乏,教育理念落后,缺乏科学的指导,过早接触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小学化倾向严重,难以实现由幼儿园到小学的成功跨越。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3.研究设计................................................................................................28
3.1研究目的.............................................................................................29
3.2研究假设.............................................................................................29
3.3研究对象.............................................................................................29
3.4研究工具.............................................................................................30
4.研究结果................................................................................................32
4.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32
4.2留守儿童气质发展的总体状况.........................................................32
4.2.1留守儿童气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2
5.讨论.........................................................................................................49
5.1留守儿童的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的性别差异................49
5.2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发展的差异................52
5.3留守儿童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54
5.4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气质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55
5.5性别对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关系的调节作用............................57

.....

 

5.讨论

 

5.1留守儿童的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的性别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男刚女柔,男强女弱”的性别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认为男孩就应该具有阳刚之气,保持精神头,而女孩被要求温柔、文静。当男孩蹦蹦跳跳,跑的满身汗的时候,通常被评价为孩子很活泼,运动天赋很高;同样的情况下,女孩则往往被评价为“像男孩子一样,太闹腾、不淑女”,正是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使得父母在教育男孩和女孩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而对他们的气质发展产生影响。使得与男孩相比,女孩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表现出恐惧、害羞及退缩行为(Bornstein,2015),而男孩则更多地表现出对高强度愉悦的寻求(Marcetal.,2015)。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发现,女孩在家庭教养方式的专制性上得分显著低于男孩,这与刘国艳、陈欣等人的观点相似,父母对男孩采取控制、惩罚的教养方式多于女孩。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②本文研究发现男孩气质的活动性要高于女孩,在日常生活中,男孩比女孩更加活泼好动,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因此父母对男孩的管教和惩罚行为多于女孩。并且父母的教育期望也会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男孩的平均教育期望要高于女孩。③在部分父母看来,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男性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要显著的高于女性。④因此父母会对男孩有更高的期望,在对男孩的家庭教养方式上也会更严格。

 

5.2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发展的差异
本文研究发现不同的留守类型对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分析可以归纳为,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看孩子是最好的留守类型,而母亲外出,父亲在家次之,父母均外出是最糟糕的留守类型,这与孙晓军(20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本文研究发现,祖父母监护比父亲或母亲一方监护表现出更多的溺爱性,并且父亲监护或者祖父母监护的专制性要比母亲监护强。这与已有的研究基本一致,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祖辈对孩子的溺爱加上自身的监管能力有限,极有可能形成专制性和溺爱性的教养方式。②⑤使得留守儿童难以从祖父母那里获取尊重的需要。而父亲的教养方式会比母亲更专制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压力以及对自身窘境的不满。受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思想的影响,本该母亲在家照看孩子,父亲承担起养家的责任,现实却恰恰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父亲的自尊心,进而将内心的不满转嫁到留守儿童身上,对于留守儿童的要求多采用拒绝的形式进行回应,即使留守儿童出现了行为问题也难以进行耐心指导,多通过批评、责骂的方式解决,因此在教养过程体现出明显的专制性,从而使留守儿童尊重的需要和归属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
 

6.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学前时期是儿童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学前留守儿童而言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才能实现社会性的良好发展。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并结合以往的研究,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微观系统(家庭,儿童)、中间系统(家园关系)、外层系统(大众媒体)、宏观系统(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几个层面提出教育建议,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满足。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发现,父母双方均外出是最糟糕的留守模式,而父亲一方外出是最好的留守模式,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家庭对儿童发展的主体责任,强化父母至少一方特别是母亲一方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意识,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满足留守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这可能是由于对于祖辈来讲,年轻时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没有办法精心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到了老年就不免将对孩子的爱,转移到下一代身上,从而出现了所谓的“隔代亲”、“隔代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父亲或母亲及时地进行调节就很容易形成溺爱性的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