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学前教育论文,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溺爱性、专制性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性在遵守社会规则、认知、内外向性、生活习惯、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无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共情和助人在留守类型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儿童的社会性、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具体到各个维度,儿童气质的专注性、反应性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正相关;民主性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发展正相关,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与社会性发展呈负相关。4.家庭教养方式在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5.性别在气质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社会性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男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会性。了解5-6岁学农村留守儿童气质、家庭教育方式与社会性发展的现状,并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提出相关的建议对策,从而为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
.......
1.绪论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气质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但是针对农村学前儿童的气质能否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其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5-6岁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在气质与社会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充实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领域,初步形成气质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解释框架,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性别作为调节变量对气质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的影响,丰富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的理论。有利于幼儿园、家庭、政府部门以及关注留守儿童的相关人士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认识,发挥幼儿园教育的补偿作用,促使幼儿教师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提高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的认识,以便于采取科学的教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为推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注入力量。
.....
2.国内外相关研究
2.1概念界定
本研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陈会昌教授对社会性的定义,即个体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依据自身与生俱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快速融入社会,能够从容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与个体产生交互作用,既可以在他人的影响下完善自己,也可以为周围环境的良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④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15个方面,分别是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生活习惯、内外向性、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共情和助人、好胜心、自尊心。本研究中家庭教养方式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和隔代教养方式,即父母或祖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观念,包括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五个方面。本文研究发现,祖父母监护比父亲或母亲一方监护表现出更多的溺爱性,且父亲监护或者祖父母监护的专制性要比母亲监护强。这与已有的研究基本一致,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祖辈对孩子的溺爱加上自身的监管能力有限,极有可能形成专制性和溺爱性的教养方式。
2.2理论基础
在1970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5个层次发展到7个层次。在获得自尊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的需要与懂得欣赏的需要。认知的需要指人有获取知识、资讯,学习与变得更加有智慧的需要;懂得欣赏的需要指人有发现美、审美、享受美的需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食物种类单一,水质量难以保证,使得留守儿童生理的需要难以满足;经济条件贫乏、营养不均衡、留守儿童被抢,被性侵等案件频发使留守儿童安全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遭到冲击,使得留守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难以满足;祖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使得留守儿童尊重的需要难以满足;祖父母文化知识水平低,对留守儿童教养能力有限,使得留守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满足。鉴于这种情况,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满足留守儿童低层次的需要,从而为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创造条件。并且与女孩相比,男孩往往不善于言谈,并且要比女孩强壮,因此他们倾向于通过武力速战速决,而女孩大多是言语上的侵犯,很少产生肢体冲突。在共情和助人方面,陈杰,周萍(2018)的研究与本文一致,即女孩的共情的得分高于男孩。
3.研究设计................................................................................................28
3.1研究目的.............................................................................................29
3.2研究假设.............................................................................................29
3.3研究对象.............................................................................................29
3.4研究工具.............................................................................................30
4.研究结果................................................................................................32
4.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32
4.2留守儿童气质发展的总体状况.........................................................32
4.2.1留守儿童气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2
5.讨论.........................................................................................................49
3.1研究目的.............................................................................................29
3.2研究假设.............................................................................................29
3.3研究对象.............................................................................................29
3.4研究工具.............................................................................................30
4.研究结果................................................................................................32
4.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32
4.2留守儿童气质发展的总体状况.........................................................32
4.2.1留守儿童气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2
5.讨论.........................................................................................................49
5.1留守儿童的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的性别差异................49
5.2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发展的差异................
.3留守儿童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54
5.4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气质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55
5.5性别对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关系的调节作用............................57
......
5.讨论
5.1留守儿童的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的性别差异
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发现,女孩在家庭教养方式的专制性上得分显著低于男孩,这与刘国艳、陈欣等人的观点相似,父母对男孩采取控制、惩罚的教养方式多于女孩。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②本文研究发现男孩气质的活动性要高于女孩,在日常生活中,男孩比女孩更加活泼好动,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因此父母对男孩的管教和惩罚行为多于女孩。并且父母的教育期望也会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男孩的平均教育期望要高于女孩。③在部分父母看来,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男性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要显著的高于女性。④因此父母会对男孩有更高的期望,在对男孩的家庭教养方式上也会更严格。究其原因可能是男孩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低于女孩,额叶对控制儿童的行为使其服从于自己的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男孩的额叶发育比女孩晚,因此学前时期的男孩在遇到事情更容易冲动,通过武力解决。女孩通常比男孩心思细腻,更具有同理心,当别人遇到困难,尤其是与自己有相同处境的人,更愿意提供帮助。③但是杨子珺,张婷婷等人(2019)的研究结果与本文不同,他们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共情和助人不存在性别差异,①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而导致的研究结果差异。
5.2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发展的差异
本文研究发现不同的留守类型对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分析可以归纳为,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看孩子是最好的留守类型,而母亲外出,父亲在家次之,父母均外出是最糟糕的留守类型,这与孙晓军(20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②这可能是由于对于祖辈来讲,年轻时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没有办法精心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到了老年就不免将对孩子的爱,转移到下一代身上,从而出现了所谓的“隔代亲”、“隔代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父亲或母亲及时地进行调节就很容易形成溺爱性的教养方式。并且,也有些祖父母为了弥补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缺失,放任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无原则的满足儿童的要求,表现出溺爱放任的教养方式。虽然,祖父母毫无保留地把爱给予留守儿童,但是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很低,③健康状况不佳,思想观念陈旧,④对儿童发展的的保护意识淡薄,易用命令式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带有一定的专制性。
.....
6.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儿童是发展的主体,而儿童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帮助,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监护人恰当的指导能够提高儿童自身的心理韧性,已有的成功体验也能增加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提升留守儿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那么将有利于儿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使留守儿童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的挫折,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李霓等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所谓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体在危险情境中适应良好的动态过程,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关系以及自身个性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心理韧性高的儿童,能够更好的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本研究而言,父母均外出的双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无法共同生活,孩子缺乏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和鼓励;他们在遇到挫折时,难以及时地得到解决,对外界事物适应能力也比较弱,自我效能感水平普遍偏低。而这种局面就似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也可以成为激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潜能的重要契机,使之可以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