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人民网建国70周年阅兵新闻报道框架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28599
  • 论文编号:el2022011721561428376
  • 日期:2022-01-1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新闻媒体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在带有政治化议题的新闻事件中,新闻媒体往往不是单纯的报道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而是把新闻事件当做一个宣扬主流价值观的工具。在阅兵新闻报道中,人民网旨在加深群众对自我、军队、国家的认知,提升民族凝聚力,最大程度引起受众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共鸣,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这才是其报道的最终目的。


绪论


0.2 研究现状

0.2.1 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框架”一词最出现在人类学家贝特森(G.Bateson)于 1955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一个关于游玩与梦幻的理论》,他认为在传播活动中有三个必不可少的信息组合:(1)感官刺激的符号;(2)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3)受传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互动行为的规则。①换一种说法,框架是传者给受折建立的一个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框架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研究。首先在社会学方面,戈夫曼将这个概念运用到社会学中,并在《框架分析》中给出了它的定义,他认为框架是一种存在于大脑中的认识结构,能够帮助人们结构和阐释生活经验,能够启发人民对现实的客观生活定位、感知、理解和归纳出许多有用的信息,他的目的在于说明社会中的人如何用一套规则来管理自己的生活经验。①但是这种框架的形成依赖个人的思想文化、生活环境和政治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因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都会存在差异,并且,框架不是静止的,它是绝对运动着,处于变动中的。

凯尼曼(D.Kahneman)和特威尔斯基(A.Tversky)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得出“框架构建”的概念。人们之所以对同一件事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是因为叙事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件事进行叙述,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②后来吉特林(T.Gitlin)将框架理论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他指出,框架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排除和强调,有助于新闻工作者高效迅速地处理海量信息,进而对这些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和包装再呈现给受众。③正如汤姆森(Tompson)提出,“新闻框架就是就是一个资讯转换的过程”。换句话说,记者和编辑把框架运用到新闻生产中,通过筛选、加工和重组,把客观事实转化成一则新闻传递给受众。恩特曼(R.M.Entman)对框架的定义更为广泛,他认为框架具有选择和突显两个重要作用,一方面,框架一件事就是这件事可认知的部分筛选出来,另一方面,在文本中对这件事进行处理,可对其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对事件产生的归因进行推论、对其反映出的道德伦理进行评估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第 3 章 人民网建国 70 周年阅兵新闻报道的话语分析


3.1 基于消息来源的话语立场分析

新闻立场是指新闻组织或记者的报道原则,具体体现在在新闻报道当中。所以人民网在阅兵新闻报道中是否持有某种立场呢?对新闻报道倾向性进行判断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消息来源和各类引语的使用。“消息来源,即话语发出者,它指的是新闻媒体引用他人观点或评论时,被转述话语的来源。”②在报道某一个新闻事件时,由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和每个个体的自我认知存在差异,新闻工作者有时不能在报道中直接对事物进行评价,所以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利益、目的和立场来处理转述言语中的消息来源,他们选择哪个采访对象作为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能反映出新闻工作者的观点。消息来源能够揭示媒体报道中隐蔽的话语立场和倾向。

通过对人民网阅兵新闻的解读,现将人民网的消息来源划分为以下类别:国内外的政府官员、国内外的媒体、国内外的专家或研究者、国内外民众、国内外公司与机构、军队官兵、国际组织和模糊消息源。笔者对人民网对每篇报道中的消息源进行统计,同一消息来源在一篇报道中出现一次或一次以上只计为一次,不做重复统计。最后得出不同种类消息来源在报道上出现的次数及比例。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第 4 章 人民网建国 70 周年阅兵新闻报道框架的成因及评价


4.1 人民网建国 70 周年阅兵新闻报道框架的成因

学者肖伟认为,“由于新闻框架是一个整体,传播组织系统内外的各种观念不是以分立的方式形成框架,而是经由一定的途径相互作用、融汇成总体状态的框架”。②新闻报道框架的形成过程与新闻生产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闻框架能够揭露新闻制作背后的东西,包括新闻工作者如何对事件信息进行筛选、怎样对新闻材料进行重组来建构社会真实等,因而新闻框架更加深刻。

4.1.1 政治体制影响媒介体制

新闻框架反映出特定时期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社会语境是其成长的土壤,新闻框架的建构与社会语境息息相关。所以在新闻报道的生产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往往会收到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个国家的媒介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政治社会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新闻传播要遵循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特殊规律。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信仰体系的扩大,我国新闻事业不断壮大,为适应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革的需要,我国媒体必须要以中国特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为理论指导思想,才能立足于新闻传播实践中。新闻框架也随之发生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新闻的生产和社会真实的建构。人民网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因而,在阅兵新闻报道中,无论是直接描述还是侧面烘托的报道手法,人民网对政府决策民主、国家制度自信、人民幸福等话题都有所偏重。


4.2 人民网建国 70 周年阅兵新闻报道框架的评价

通过前三章抽取文本数据的剖析与归纳,从理性和感性层面分析上都能对人民网建国 70 周年阅兵新闻报道框架有了宏观把握,了解到人民网作为党媒,是如何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影响受众了解事件的角度和习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它的报道方式和表达的思想、立场左右着受众的判断力。本研究中,前文已研究出人民网建国 70 周年阅兵报道的媒介框选效果。那么抽茧剥丝后,到底该如何评析人民网对建国 70 周年阅兵仪式的报道呢?

4.2.1 专题报道展现专业精神

专题报道是新闻传播学理论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成功应用,换句话说,媒介不能决定受众对某一事件或议题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选择信息和设置相关议题来影响受众的观点和意见。专题报道对新闻媒体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因为专题报道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媒体整合外部资源及发扬内部团结精神,才能形成传播优势。人民网在对阅兵期间,对阅兵仪式进行实时报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新闻报道方式,从不同叙事角度进行报道,力求全方位、多元化的精准报道模式,主要呈现在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必读性到位。媒体选择新闻题材时要注重新颖性和社会性,往往影响范围广、重要程度大的选题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阅兵仪式本身就自带关注度,也是媒体必定会大势报道和宣传的媒介事件。人民网在阅兵前,连续发布有关前 15 次阅兵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宣传,以期与本次阅兵产生强烈的对比,显示出本次阅兵的亮点和意义。如《一图了解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等新闻报道。这些报道与阅兵仪式关联性强,依靠阅兵仪式的热度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且这些报道采用了生动又炫目的超清大图作为吸睛亮点,比起枯燥单调的文字报道要有趣得多,并且显示了人民网新闻资源的含金量及图片制作的专业性,以满足受众所需要的信息量。


结语

在分析人民网建国 70 周年阅兵仪式的新闻报道中,笔者发现,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阅兵新闻的报道载体越来越多样化,报道手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每一年的阅兵报道都携带着时代的印记。从纸媒、电视、网站、手机客户端、两微一抖等媒体的发展过程来看,人民网的网站虽不是最受欢迎的媒体,但它依然是最具权威和话语权的媒体之一。因而在报道阅兵仪式这样政治化活动时,它仍然能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所以笔者选择了人民网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结合臧国仁的框架理论和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理论对人民网阅兵报道进行研究。一方面笔者试图研究人民网呈现出什么样的阅兵镜像,且存在哪些报道框架,另一方面,笔者试图探讨导致这种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这些问题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并已得到了初步的答案。

首先,在主题框架的研究中,笔者总结出人民网建国 70 周年阅兵新闻报道呈现的三个主题框架:“迅速崛起”的大国形象框架、多维立体的军人形象框架、家国一体的情感框架。在新闻图式结构方面,人民网阅兵新闻在选择新闻图式结构上较为全面,但也有侧重点,比如重视对阅兵仪式的现场情况及对其的评价,而缺乏对其历史资料的梳理。另外,因为新闻报道内容的差异化,各种新闻图式也并不是全部包含在每一篇报道文本之中,新闻工作者会根据报道内容的不同、根据自身媒体的立场及传递的观点来对新闻图式进行勾选和建构。在话语分析上,笔者注重分解语言和费语言符号来考察人民网阅兵新闻报道所体现的话语立场和创新话语表达的方式。从人民网消息来源的分析,得出其话语多元化的特点以及其显示出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从风格修辞上看,人民网善用数字来描述新闻事件的状态及发展过程,展示了人民网阅兵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度。从视觉符号上看,图片和视频符号的选择提高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使新闻叙事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但是在视频符号的运用上还有不足之处,即原创视频过少,转载的新闻联播偏多。在最后一章,笔者通过前文对人民网阅兵新闻报道框架有了大致的分析之后,思考其框架形成的原因。新闻报道框架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且影响框架的因素众多,由于文献资料不够充足、自身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无法对这些影响因素逐一分析。笔者选择从宏观角度,结合人民网样本报道分别从社会制度、媒介属性、社会文化、新闻常规四个要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社会制度预先设定新闻框架的可能性、媒体性质决定了媒介立场、社会文化影响新闻工作者个体认知、新闻常规影响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价值判断,在这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了新闻工作者建构新闻报道框架的依据。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