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论文哪里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评论样本,探求评论文章外围的话语环境、语言风格和内部的议题、报道向度、受众互动状况,意在探析新闻评论抗击公共危机事件的话语策略。
第 1 章 绪论
1.2.2 危机管理理论研究
”危机“(Crisis)最初是希腊的医学术语(Krinein),用于描述人类个体濒危的状态。赫尔曼(1972)、罗森塔尔(1989)、罗伯茨(1991)等学者均对危机进行了涵义上的扩充。Herman(1972)在《国际危机:行为研究的视角》中明确指出:”危机是一种情境状态,决策者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决策者做出决策的时间非常有限。“罗森塔尔(1989)解释了”危机“一词,即对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框架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必须在高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下作出关键决策。①学者对危机的定义与事件的突发性、紧迫性和破坏性密不可分。
在西方的研究中,”公共“最早源于古希腊。现代时期尤尔根.哈贝马斯(1999)中的公共领域指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公共“一词意指某一时期统治的国家、政府等管理机构。《现代汉语词典》将”公共“描述为公有的、公用的、归属于社会的资源。公共危机相较于危机而言,则置于一个更加宏观复杂的环境中。诺曼.R.奥古斯丁(Norman R.Augustine)认为每一次危机都具有双重属性,同时包含了失败根源和潜在的成功因子,危机管理的核心所在就是获得隐藏在危机背后的机遇。②总结来说公共危机管理就是,组织对危机事件的成因分析、发生机制,来进行监测、合理解决、预测的系统过程。
我国学者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涵盖定义、治理主体等方面。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来看,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连续、动态、系统的过程。④张成福(2003)指出,政府对潜在或当前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政府参与公共危机的主要目的是有效预防、应对和消除危机。⑤刘园园、柳文静、王旭(2020)指出,在信息时代,深入理解公共危机的要求是提升我国政府应对、处理、驾驭危机的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对突发事件的有序管控。杜宝贵(2002)提出人们对于公共的突发性事件的管理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第一种,公共危机管理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组织与配合,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危机一旦发生,社会中的各个系统与部门都不能置身事外。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
.............................
第 3 章 《人民日报》评论抗击疫情的话语分析
3.1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是针对文本进行的语言分析,停留在对文本的描述上。本章借助技术软件,从高频词汇、标题制作表征、符号运用三个方面,提炼出疫情下《人民日报》评论在文本方面的生产过程与表现特征。
3.1.1 高频词勾勒抗疫图景
根据词频统计分析,”人民“出现的次数为 729 次、”生命“为 658 次、”疫情“为 624 次,排在前三位。不同的评论员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上述三个词汇,反映了抗击疫情时期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从刚出生的婴孩到百余岁的老人,再到在华国外留学生、来华的工作人员,每一个生命在我国都能被悉心呵护,这也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印证。
”民生“出现的次数为 485 次、”党中央“为 467 次、”医护“为 459 次、”科学“为 317 次、”公共卫生“为 294 次、”制度“为 253 次、”就业“为 138次。同时,围绕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复工复产情况、后疫情时代国家对群众的关怀政策延伸出来的词汇,如”温暖“”力量“”信心“”顽强“”胜利“等,给予人们生活的希望。经过这次疫情大考,我国加紧完善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升,补齐了公共卫生方面的短板;我国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于时代的引领作用,坚持各个领域科技创新共同发力才能提升抵御风险的综合能力;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与就业情况等民生问题关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我国有序引导复工复产工作、实行多渠道就业。
.............................
第 5 章 党报新闻评论抗击疫情的话语建构策略
5.1 话语策略
5.1.1 个体叙事开辟与读者共情圣地
传统的危机表述系统仅仅是由官方组织、媒体的危机叙事构成,却忽略了与危机相关的利益群体也需要途径自主发声这一基本事实。①因此,个体危机叙事弥补了以往危机传播只关注组织或者媒体讲述危机这一缺憾。②也就是说,个体叙事者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叙事方式可能会更加贴近危机本身。
以《人民日报》评论为例,从统计出的 34 篇个体叙事样本来看,个体叙事的主体是经历过疫情的当事人,如医护人员、新冠病毒治愈患者、社区工作人员、武汉市居民、亲临一线的记者、因父母驰援一线而留守在家的孩子们等。主要包含的情感要素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正面的情感有逆行、大爱、互助、友善、同情、悲悯等,负面的情感有恐惧、放弃、孤独、抑郁、死亡。当情感、状态、事件交织一起,个体叙事者的经历转换为评论语言时,使得受众与叙述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心灵冲击。
图 11 2020 年 2 月 20 日《深夜的公交车上,我们唱起〈歌唱祖国〉》评论节选
图 11 中,作者传达了内心真实感受,她是一位医生同时是一个妻子、一位母亲。抗疫工作艰难困苦,身边亲人的鼓舞让她的精神更加强大起来。再有,2020年 2 月 26 日《防控疫情,要避免出现”关爱孤岛“》中的评论由头是社区排查发现湖北十堰有一名五六岁的留守儿童,他在爷爷去世之后,因为疫情一直不敢出门,社区民警问他原因时他回答:”爷爷说外面有病毒,不能出去。“小男孩稚嫩的话语背后是失去所有至亲的切肤之痛,这也是社会中存在的”关爱孤岛“现象。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帮扶、全民万众一心抗疫、医护人员无私奉献是抗击疫情时期的宏大主题,个体的经历与感受成为帮衬,弥补评论宏大主题叙事比重过高的问题,让抗击疫情时期的话语体系更加完整。
.................................
5.2 内容策略
5.2.1 适度增加短视频元素应用
2020 年 12 月 5 日《新京报》一则题为《福奇愿出任拜登首席医疗顾问,美国抗疫将回归科学理性》的评论中有三条 1 分钟左右的视频,2020 年 12 月 18 日的另一则国际政治类评论《行程爆满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确诊新冠阳性前去了哪》附有两条短视频。视频的内容与文章内容紧密贴合,其中,视频均来自报内的”我们视频“。短视频的作用不能小觑,传统的评论依靠文字或者图片来输出内容,受众很容易感到审美疲劳,将短视频制作优势充分运用在评论中无疑是《新京报》评论的一个创新点。短视频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不是个例,在《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自媒体评论平台”胡锡进观察“里面,国际政治事件评论多配有事件主人公活动的短视频。
图 12 左图为《人民日报》评论推文原创视频截图,中间和右图分别为《新京报》评论和”胡锡进观察“疫情防控期间的视频截图
.............................
结语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舆论场强度达到自中国步入互联网时代的峰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传播主要依托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形式多元化,信息推广实时化。受众对涉疫信息颇为关注,而网络舆论场以燃点低、爆点多、传播快的特点著称,成为谣言信息乱象的集散地。准确、权威、及时的新闻报道,能够增进公众对政府处理危机的相信与理解,进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标。新闻报道存在诸多体裁,而评论则尤为特殊。看似篇幅短小,实则充满能量,往往在群众面对突发事件莫衷一是的情况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受众指明方向。
疫情防控期间,《人民日报》评论对于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具有自身的态度、立场,会将”怎么看“”怎么办“及时反馈给受众,由此一来必然会带来综合的社会效应。本研究通过话语分析法总结得出疫情防控期间《人民日报》评论的文本特征、语境以及实现的社会功能。通过内容分析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话语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人民日报》评论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话语传播的成功经验与部分问题,以管窥党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话语传播提升策略。
囿于本人的学识,以及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本文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研究至今仍然是个新课题,本文对其未作出精准定义。第二,本文为保证样本的封闭性,研究时长与样本数量有限。研究时间为 2019 年 12月 1 日—2020 年 12 月 1 日。采用效标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平台的 347 篇评论文章作为样本,从样本量来看还是偏少的。第三,没有展开深刻的比较研究。文中虽提及党报评论《新京报》以及自媒体评论平台,对比却仅仅局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
基于本文的研究不足,今后的党报评论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话语建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量,提升结论的精确性。同时可以选取另一个党报评论或者自媒体评论展开对比研究,总结出两者话语构建方式的异同之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