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侗族大歌的仪式传播分析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2
  • 论文字数:48861
  • 论文编号:el2021081406274622691
  • 日期:2021-08-1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使学者对中华文化内部中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研究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为研究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等交叉学科提供相关论证的第一手资料。由我国多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中华文化,是我国一直以来得以延续的重要精神支柱,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实际是也是在保护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侗族地区,侗族大歌以音乐形式来传播本民族文化,对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具有极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通过多年对侗族大歌的认知以及在蒲洞侗寨进行参与式田野调查,深度剖析其文化内涵,并分析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搜集大量的文献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让人们了解侗族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内涵及精神信仰。对侗族大歌仪式传播的研究,从文化认同等层面探讨,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做深度访谈及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侗族社区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逐渐减少,使用者高龄化趋势逐渐增多,这就意味着年轻一代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渐渐减少,使用侗语的频率与会说侗话的关系是呈正相关比,对侗语的使用频率越高,会说的侗话也就越多,反之,则会被慢慢遗忘,从而甚至逐渐失去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机会。
........

 

第1章绪论

 

侗族大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仪式在国内外各民族间传播,在跨文化的环境中,从仪式传播层面分析侗族大歌如何进行更好更有效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少误解及偏见,使其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其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从而达到社会整合效果及,即为本研究主要目的。本课题借鉴传播学中的仪式传播及文化认同等理论,结合民族志的调研方法,论述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背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对侗族文化宏观的比较研究。同时也为侗学研究层面作出更深一步的挖掘,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议题。黎平县作为我国侗族聚集地,本身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资源,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同时也是众多研究学者对我国少数民族族际间的理想之地。在媒介技术上,由于现在技术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黑科技逐渐吸引广大受众眼球。由此可多采用多媒体中的黑科技,如像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向数字图书馆技术等,也可以通过网红直播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其次,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强强联手,目前以新鲜奇特为传播手段的新媒体,加上注重内容传播的传统,结合二者优势,依据受众群体特质以及偏好划分,制定针对不同受众运用不同传播方式去传播内容。

.......
 

第2章侗族大歌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概述

 

2.1理论基础
仪式传播侧重对信息和价值观的共享,对社会的维系,仪式传播的功能之一就是确认与延续某一文化。而群体认同是对群体中个体统一性、同一性或身份的考察。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往往非先天赋予,而是通过社会的系统化、组织化运行,而催生出的个体职业选择,以及对这种职业选择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构建。社会身份理论同样强调,要想全面的理解一个个体的社会行为,需要探究人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和他人的身份的。①也就是说,个体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群体进行分类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而不断进行建构和确认,也即是通过这样的社会分类来构建自身和他人身份的。随着网络的兴起以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部分仪式或内涵会被消解或遗忘,更有甚者,部分侗族地区外出务工现状较多,侗寨仅留下孤寡老人和小孩,故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重拾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文化深度剖析和解读,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在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得到保证情况下,为适应社会潮流同时也为自身发展的需要,该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提出见解。从根本上说,侗族大歌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层面上钻研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也就是依托现在网络技术及平台。运用不同的传播渠道,有针对性的传播给特定受众,加上媒体联动,不断扩大侗族大歌的传播覆盖面。
新闻媒体论文范文
蒲洞侗歌歌队

 

2.2侗族大歌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概述
同样的,侗族大歌的分布区域与侗族社区分布区域密切相关,在侗族文化研究学者普虹的著作中《大歌——民族的瑰宝》提到,侗族大歌的分布区域依据本民族生活场域分布,也就是除了北侗地区大部分不会侗话之外,在南侗的大部分地区都以侗话为主,进而有学侗族大歌的语言环境,与之相对应就是侗歌与南部侗族大歌分布区域是一样的。“从河流水系的位置看,都柳江由西北向东南穿过从江进入广西三江,在大歌流行的这一河段,东北岸是大歌流行的中心地区,西南岸则是大歌流行的边缘地区。”①这是在普虹的研究里出现的论证,从他的研究就中可以看出,善良勇敢的侗族人民通过歌颂大自然展现出兑生活的热爱,从从中体现到在这一个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环节。虽然侗族大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侗区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民族感情。但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渗透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侗族大歌的民族性地位渐渐被消解,而侗族地区大量青年男子的出口务工,又使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审慎思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展演环境,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聚合了地理因素、社会结构、文化成因和实体空间,从而形成了对侗族大歌音乐的功能规制.四大环境所建构的生态环境,在传统中是一个超稳定的内循环系统。

 

第3章侗族大歌仪式传播主体及形式特征............................................................15
3.1侗族大歌仪式传播参与主体..........................................................................15
3.2侗族大歌仪式传播形式特征..........................................................................17
第4章侗族大歌仪式传播象征意义建构..............................................................26
4.1侗族大歌的仪式符号呈现..............................................................................26
4.2侗族大歌仪式意义表达..................................................................................28
第5章侗族大歌仪式传播社会功能......................................................................31
5.1国家认同层面..................................................................................................31
5.2社会整合层面..................................................................................................32
5.3个人精神层面..................................................................................................33

.......

 

第6章侗族大歌仪式传播思考及传承路径

 

6.1侗族大歌仪式传播过程的思考
大城市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繁荣景象,城市人纸醉金迷的奢侈繁华的生活环境,深深吸引了许多当地年轻人,他们迫切希望深入了解外面的世界是否如大众媒介呈现的那么精彩。于是他们背井离乡,去务工去求学等。侗族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唯有等到家乡在春节举办的大型活动过程中,通过侗族大歌的展演等系列本民族活动,才会想起原来这就是曾经就是在这种环境成长,但随着年轻人常年在外,对本民族文化逐渐感到陌生而疏离,加之其本身已经沉浸在大众媒介文化,只靠在春节短时期重新拾取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只能说天方夜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慢慢寻找转型契机的城市,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而侗族大歌仪式在此背景下也逐渐发生改变换句话说,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与侗族大歌发挥的社会功能呈负相关,城市化进程越快,侗族大歌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也就越弱,最后将与日常一项娱乐活动的展演无异。除了职业化的侗歌歌者没有要求是否能熟练掌握侗语的使用,一般情况下,学唱侗歌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会侗语。在调查问卷题25.“您认为当前有哪些原因不利于侗族大歌传承和发展?(多选)”有63%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缺乏学习环境,以及年轻人外出务工,传承面临老龄化,有57%的调查对象表示由于侗族文化在教育层面的缺席从而导致人们不了解侗族文化,听不懂随即就不想学了。还有29%的调查对象表示,即使学了也没啥好处。从根源上说,受众由于缺乏学习的动力,才导致失去学习侗族文化的兴趣。
新闻媒体论文格式
蒲洞戏台

 

6.2侗族大歌仪式传播传承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当今以快餐文化为潮流的时期,是学者关于研究文化保护领域不可或缺的议题。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文化在网络平台中的地球村传播,它们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而我国的文化也避免不了卷入其中,如何将我国的文化作为软实力对外传播,扩大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是多个文化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特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本研究结合现实状况对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首先,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将在传媒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进行整合,合力打造一个具有传播侗族特色文化的媒体矩阵平台,紧跟时下热点话题宣传造势,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及形式,结合当前文化潮流及发展趋势,借助媒体矩阵打入多元次文化领域进行有效传播。与以往传统媒体只靠硬性宣传意味不同,运用故事细节打动受众,使硬文化变软,受众才会更加印象深刻从而也渐渐将其和转化为路人粉,就像李子柒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诠释模式一样,通过小人物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采取接近人们生活的具有烟火气息的拍摄模式和展演内容,使其增强侗族大歌对得传播感染力和张力,则更能打动人心。切记如硬广般强行洗脑般宣传,这样只会起反作用。
............

 

结论

 

因为侗族大歌包含了侗族祖先代代相传的做人道理、规劝训诫、善良勇敢等优秀品质。它就是侗族社会的活化石,以及是侗族文化和历史发展进程的载体。通过仪式传播,激发出本民族情感的共鸣、价值观的共享,从而进一步建构想象的共同体,深化族群个体对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以此维持侗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在侗族大歌历史发展中,随着城市化和互联网进程的加快,面临着逐渐被消解及后继无人的窘境。针对此现象,适时的更改传播策略,制定与之相关的保护措施,以及在保证侗族文化本质不变情况下,适当的结合当代流行元素,以谋求获取更多关注,才不至于被遗忘。紧跟时下流行的传播渠道,借鉴优秀的传播策略,注重传播反馈及效果,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的仪式传播,既是其自身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其中一员的需要。做好侗族大歌的仪式传播,不断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即为一个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过程之一。因此维持住侗族大歌的基本样态,即使发生局部变化,这个系统亦能很快作出反应,并形成某种文化调适。故而传承机制亦保持了某种“生态平衡”。因为在侗族大歌的传统生态圈层中,文化生态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共转与整生的。传统社会的侗族大歌的有序性正是这种“生态平衡”的表现。而在当下,侗族南部方言社区山口洞开之后,旧有文化生态系统受到了巨大冲击,原有的以某种程序保持文化自我调适的功能受到了挑战。作为一种前现代文化,侗族大歌与现代生活无法对应与匹配的尴尬局面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