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对外传播短视频节目的框架研究一一以《中国三分钟》(2015-2020)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3
  • 论文字数:62781
  • 论文编号:el2021061911342122286
  • 日期:2021-06-1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呈现了中国在国际重要事物和重大课题上发挥的关键作用,也回应了国际上针对中国的主要争议,塑造出了一个底蕴深厚、活力繁荣、发展壮大、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并形成了“拼叠模式的结构框架、“自我表达”的主题框架、均衡中性的报道框架、温和精准的表达框架四个新闻框架特点。通过以上对《中国三分钟》整体框架和高、中、低三个层次框架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三分钟》结构框架独特,报道框架均衡、表达框架精准,是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中属于开创性的成功尝试,但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日益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中国三分钟》也存在着报道主题过于集中、节目模式仍然传统等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升节目的生命力,并为其它媒体进行对外传播短视频节目提供参考和启发,特提出相应优化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贴合时代所需,为我国对外传播找到准确的方向目标,认清主要任务提供了最根本的遵循。中国媒体需要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引导下,不断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总的来说,《中国三分钟》的这6个主题框架就是节目使用的6块“马赛克”,通过对这6个新闻主题的系列报道,节目逐渐拼出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这其中,无论是从节目总数来看还是从年度占比来看,节目都重点关注了“中国建设”这一主题,通过对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展现国家的综合实力。

.......

 

第一章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针对对外传播的研究逐年增多,从发展历史到基本理论,从个案分析到传播对比,研究成果众多。从知网上搜索“对外传播”“国际传播”等关键词,近十年来的有关论文便有1万多篇,其中对个案进行分析的也有3000余篇。但是,这些个案研究普遍选取的是平面媒体,案例选择也大都针对某一具体事件,针对新媒体的研究不多,研究短视频节目的则少之又少。而且,为数不多的几篇关于短视频对外传播的研究也都是针对传播策略,关于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短视频节目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在这一空白领域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此外,本文利用框架理论对较为新颖的短视频节目进行研究,也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框架理论的应用范畴。《中国三分钟》是我国冃前最为成熟的对外传播短视频节冃之一,其推出不到一年,在国外(主要是美国)社交媒体上的贴文数字量就达到了1亿,视频播放量已超过千万,评论互动量达数十万次,该节目不仅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社交媒体用户的关注,而且成为众多国际主流媒体引用的重要来源。研究该节目的框架及特点,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对外传播短视频节目的现状,另一方面为中国利用视听手段,特別是网络视听手段从事对外传播的工作者提供现实参照,为我国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完善对外传播策略献言建策。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关于对外传播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更多将对外传播称之为“国际传播”或“全球传播”。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国外对于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起源于美国,认为国际传播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美国政府、基金会、社会科学学者共同促进兴起。与国内的对外传播研究方向略有不同,国外学者对于国际传播的研究更偏向于国际传播发展史和国际传播理论。比如美国学者福特纳不仅对国际传播的历程进行了发展阶段划分,也全面介绍了国际传播在当时的现状,分析了国际传播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关系,认为国际传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被强国所控,尤其是被美国控制。而英国学者达雅图苏则对国际传播的历史沿革和理论架构进行了介绍,阐释了传播和媒介产业的全球化过程和趋势,以及这种过程和趋势对世界各国文化以及未来传播时代中新技术运用的影响。进入到201年以后,随着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逐渐发展、壮大,国外对于国际传播的研究则大多聚焦在更为具体的视角上,比如戴比尔就针对全球新闻工作者、传媒机构、受众等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哈姆林克对国际传播受国家主权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更多相关著作和文章则通过案例进行横向国别对比和纵向历史研究,其中对传统媒体报道内容、传播效果,记者和编辑工作方式的研究占比最大。
新闻媒体论文范文
《中国三分钟》年度报道量

 

2.2关于对外传播节目的研究
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最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针对影视剧出海的研究。赵玉宏简单总结了影视剧出海情况,并专门讨论了一带一路战略下影视剧对外传播的责任以及走出去的战略。李春光提出影视文化是构建国家形象最必要也最有利的手段,同时也指出目前影视节目出海存在文化与理论的表达困境,也从政治目的与经济目的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杨昱、杜超凡则通过研究大热网络剧《甄嬛传》和《陈情令》在海外传播中的不同境遇探索了中国古装剧对外传播的经验。国外对于国际传播节目的研究相对较少,绝大部分是基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案例来研究报道方法与工作方式,这些研究的切入点都相对比较专业、比较聚焦,而且所研究的报道案例均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文化、经济或政治现象。如艾兰研究了汤森路透、美联社和法新社三大国际通讯社在以色列制作新闻照片的全球制作机制。艾瑞克则通过对四份英国全国性报纸对349名肯尼亚政客的报道分析提出了议员报道的决定性因素。库珀调查了英国报纸和热门新闻网站对寻求庇护者的报道,研究了报纸和网站对同一议题报道的区别
新闻媒体论文格式
《中国三分钟》历史选题占比

 

第三章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21
3.1框架理论.................21
3.2研究设计.............24
第四章《帽三分钟》的框架分析.............25
4.1总体框架建构.............25
4.2内在框架建构.............35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69
5.1《中国三分钟》的新闻框架.............69
5.2《中国三分钟》的报道优化路径.............77

.......

 

第四章《中国三分钟》的框架分析

 

4.1总体框架建构
具体的报道频次体现在图表四-2中,可以看到节目基本保持每月4-5期的报道频次,即每周1期。每逢当月有重要国事访问、重大国际热点或重要国际性会议时,节目会加更2期。比如2016年有3个月份都推出了7期节目,分别对应了当月的重要事件: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6月中菲两国就南海事宜发生争端、8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从图表四-5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国三分钟》在上线之初,还是以5-8分钟时长的内容为主,而且仅有的3期8分钟以上节目也都是在2015年推出。2016年以后,虽然偶尔会有零星点状的5分钟以上节目出现,但大部分节目时长己经控制在5分钟以下,这可以看出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发展,节目也在不断试水过程中调整着自己的节目时长。尽管目前业内对于短视频的时长并没有固定规定,但行业基本默认为短视频应是5分钟以下的视频。因此,从节目时长上来看,《中国三分钟》在经过短暂的调整期后,迅速找到规律,基本保证了“短”的特征,符合信息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受众习惯,名副其实的呼应了节目名称。每天的更新时间见图表四-8,节目上线时间的上下午占比相差无几。具体观察其上线时间分布能够明显看到其主要发布时间分布于三个时间段,即:上午9-11点、中午11-12点以及下午12-15点期间,早晚时间段几乎不发布节目。其中上线时间段最为集中的是12-15点期间。

 

4.2内在框架建构
其中,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中国建设”框架所受的关注逐渐增加,从2017年开始有一个激增,此后比例就相对稳定,这与2017年上半年两会、下半年十九大的召开有较大关系,中国建设仍是当前中国国家战略的最大主题;“中国文化”框架在经历了2016年的突然增长后逐渐趋于平稳,2016年的增长主要是与当年发生了诸如人机围棋大战、LV文房四宝推出、美国版花木兰上线、24节气入选非遗等众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国际性事件有关;“国际交流”框架内容在2015-2018年间都比较受关注,这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年,涉及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访较多。此夕卜,节目对国际争议的关注在逐年降低,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在逐渐提升。其次,节目还较为重视解读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中国建设和中国文化这两类主题在整体主题中占据一半比例,说明这两类主题是节目最为关注的主题内容。国际合作这一主题的占比仅次于中国文化,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国际合作的重要会议和举措的报道,这与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事物中逐渐发挥引领和决定性作用有关。而涉及国际争议和国际交流的选题相对较少。国际争议选题较少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全球趋势总体向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常态,产生争议的焦点基本属于遗留问题。而从国际交流的选题看,《中国三分钟》主要关注了中国领导人与“一带一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互访,对其它地区国家的国际访问关注不多。

.....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中国三分钟》的话语体系强调精准、温和和情感的融汇贯通。美国传播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中国文化语意含蓄而婉转,属于高语境文化,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语意直接而强烈,更偏向低语境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鲜活有趣的事例将中国故事讲得让国际社会能够更好的理解、更好的弄懂。因此,《中国三分钟》节目在策划之初便希望能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基本国情、价值理念通过西方能够接受的方式精准的呈现出来,节目也在此立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创新话语体系,即在温和的语言表达过程中输出坚定、精准的中国态度。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大众肩负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创造者的双重身份。从低层次框架分析来看,除了在国际争议框架下使用了个别贬义转述动词外,节目引语所使用的转述动词有95.5%以上是中性词,仅有的三个贬义转述动词也仅仅是类似“声称”“扬言”这类较为温和的词语。可见,节目在具体文本的使用上并未选择具有强烈情绪性的词语,在各个主题框架下所使用的本文均以表达客观事实和说明态度为主,并未有强烈的抨击和斥责性语言。由于节目多以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因此节目在具体镜头的运用时也都以较为温和的近景或中景为主,尤其是在表达与中国领导人相关的内容时,节目更多使用近景甚至特写镜头,着力营造出领导人较为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与节目中的领导人较为舒适、甚至是非常亲密的关系。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