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研究过程中完成了符合逻辑规范的对新闻各主体概念的区别与界定,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主体”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媒体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论断的基础上,得出新闻主体活动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对中西方新闻事业与新闻企业进行本质区分与辨别。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哲学视阈下,人的自我实现是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人民”从始至终都是新闻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最终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主体分析框架,不仅仅将人民作为单纯的新闻接受主体,更要看作是可以与新闻传播主体、与控制主体平等对话的受传主体。这是回应社会主义新闻实践面临的挑战,保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身处新闻活动中的每一主体的主体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主体理论的有效路径。
......
绪论
在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核心主题的今天,中国的新闻活动已经无法逃离全球化的轨迹,全封闭式的宣传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复杂且密切的国际形式需求,但完全接受西方国家新闻思想与纲领,无疑是自杀式的传媒行为。上世纪末苏联媒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盛行,在西方思潮恶意入侵下,苏共逐渐丧失了对于媒体的控制能力,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新闻自由被传媒滥用,各种反动报刊纷纷出现,诋毁污蔑苏联历史;另一方面,媒体传播秩序发生混乱,媒介管理权被不断分割、转移,最终散布在不同政党手中,成为党争的工具。②因而居安思危,建立属于中国自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是新闻活动冲出西方重重藩篱的正确道路。这是彻底区别于西方社会主导的世界体系格局外的中国新闻事业的全新探索。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回溯到马克思主义新闻哲学层面上探讨新闻主体与主体间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意义。
......
第一章新闻主体与主体间性的理论演变与特征
第一节主体的界定与新闻主体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新闻控制主体是控制新闻实践活动的主体,通常是由政府或者政党担任的“元治理”角色,对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过程、传播内容等方面进行把控与监督。控制主体也可能是法律认定的媒体管理结构,或者不具备法律效力但也可对媒体产生影响的主体,例如:大型军事势力、经济势力、有影响力的人或社团等等。如上种种可对新闻实践活动进行干预,并对新闻活动产生切实影响的主体,从广义范围均可归入新闻控制主体范畴当中。控制主体并非与传播主体是绝对意义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关系,有时传播主体也能够对新闻控制主体进行反向干涉。新闻接受主体是新闻活动的最终接收者,是新闻实践活动的终端用户,也是一切新闻活动的目的。根据使用媒介形式不同,新闻接受主体也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读者(纸质媒体受众)、听众(广播音频受众)、观众(音视频受众)等。③无论采用什么称谓,本质上都是新闻活动的接收者。新闻接受主体并不是新闻活动的终点,该主体同样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如编辑来信等方式)与新闻传播主体、控制主体进行对话。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新闻接受主体的反向传播功效不同,强度有异。
第二节主体间性及新闻主体间性
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中,人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仍存在团体利益差异,这时候就需要把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合理地结合起来,明确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处理好不同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促进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在马克思主义新闻主体理论中同样如此。新闻体制是现代国家上层建筑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体系中,四大新闻主体以不同形式显示出了不同的新闻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新闻体制所确立的新闻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公开透明的和真实平等的交互主体间性关系;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新闻主体之间的关系则是隐晦对立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关注的重点不是理想化、普适化的新闻实践活动的新闻主体之间的一般规律,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内的,阐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
第三章革命时期新闻主体学说探索——“党报理论”.........27
第一节革命时期的二维办报宗旨:为了革命和为了人民..............27
第二节革命时期新闻主体性体现:“全党办报、群众办报”..........31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新闻主体间性原则....................32
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闻主体性与主体间性...............35
第一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维服务总原则..........35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主体性与控制主体引领把关的重要性............37
第三节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主体间性..........................39
结语....................................................42
......
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闻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第一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维服务总原则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无产阶级在对当时革命形式和阶级关系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人民”应该包含一切的抗日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按照毛泽东的表述,“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③而后,随着抗日战争结束,革命对象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又重新根据革命现实将“人民”定义为反对“三座大山”压迫的集团。④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领导革命转化为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在和平建设的时代主题下,“人民”的范围又转化为了赞成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事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构建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爱国统一战线下,“人民”的外延再次得到重构:所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统一的广大爱国者都是统一战线下的“人民”。在新时代下,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党的领导人又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也纳入到了“人民”的范畴。总的来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实践之中,人民的定义也在不断辩证发展着。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主体性与控制主体引领把关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闻主体活动必须保障新闻控制主体的有效领导,这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和极强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新闻活动中,新闻控制主体是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引领者”和“把关者”,是新闻事业的主导力量。作为新闻控制主体的无产阶级政党履行价值引领和内容把关的“元治理”角色。一方面,作为党的喉舌的党办媒体通过直接发声引领社会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通过议程设置的功能促进有序合理的社会讨论。另一方面,党的宣传部等部门又要承担“把关者”的角色,过滤非理性、低质量、“三观不正”的新闻内容,对社会新闻媒体的责任机制形成长期有效的补充。新闻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工作才能不偏不倚不歪。邓小平指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对于新闻工作来说既是重要保障,也其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主体地位,讲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坚持党领导一切,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
结语
这也有助于在全球化与本土化良性互动中对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进行扬弃,更加明晰地辨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的现实主体关系,建立出属于中国新闻实践的独特模式。本文的研究对象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下的新闻主体概念,但主要是横向上比较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两种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新闻主体与主体间性,纵向上从经典文献、领导人论述中管窥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新闻主体理论发展脉络与演化进程。而限于篇幅对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新闻主性与主体间性未纳入考量,同时对于非经典文献和其他学术研究与论述(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显得挖掘不够。二是本文虽然没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撑,但文章采用的规范研究、学理性探讨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未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主体理论的研究可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主体间关系类型和互动特征,探索新闻主体在社会主义新闻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后续马克思主义新闻哲学研究还将饱含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中的党性研究、新闻舆论研究、新闻规律研究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方面与新闻主体论的良好有效沟通将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哲学大体系。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