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造就“新农民”: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农民》报对农民形象的建构(1925—1932)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代写essay essay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81721324820674
  • 日期:2020-08-1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在乡村建设运动背景下,中华平民教育总会所创办的《农民》报凭借一批“下乡博士”所组成的编辑团队,掌握了实验区农民的生存现状,也摸索出了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可能空间。该报在“化农民”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农民化”的风格,采取实验式的策略和谦谨的态度,并以“新媒体”的形式介入传统乡村社会的改造,致力于培育其读者——农民——成为新的社会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报为了引起农民同胞对于生存困境的自省、对于社会改良的自觉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呈现了愚昧、穷困、病弱、自私的“旧农民”形象,同时也从反向价值建构出发塑造了想象中具备“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农民”,并依据平教会乡建工作对农民从“文艺、生计、卫生、公民”等方面进行教化。《农民》报所做的努力与引导契合了编辑团队为读者设定的目标:农民在脱盲后能够看见自己有四大病根,继而在觉悟后能够向聪明、富有、强健、团结这四条大路上前进。

......

 

第一章绪论

 

笔者仅检索到两篇,如吴小敏的《延安<解放日报>农民形象建构研究》深入分析农民报道所建构的农民形象,进行相关话语分析并探讨该报在农民动员中采取的话语机制;乔珍的《延安时期农民形象建构研究--以<解放日报>为例》探讨了知识分子和农民在延安政治和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双向启蒙关系,从典型报道、对比报道和专题报道等方面分析该报中农民形象的建构途径[1]。综上所述,有关农民形象的研究样本多为当代主流媒体,主题则集中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背景下思考如何借助媒介解决三农问题,同时探讨媒介建构的农民形象与社会真实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改善建议。这也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在家国纷乱、社会动荡、思想交织的民国时期,处于新旧更迭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中国农村问题.他们对于底层农民同胞有着怎样的想象,这其中的碰撞互动对于当今我国的乡村建设进程仍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笔者在梳理众多文献资料后,选取《农民》报这一颇具创新性的农民报刊作为研究样本,以分析该报建构的农民形象为切入点,探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互动关联,试图探寻我国漫长乡村建设进程中的一抹光亮。本文将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下,探讨《农民》报作为中国第一份面向农民的报刊,如何配合平教会同人来呈现“旧农民”形象、塑造“新农民”形象,并为此做出何种引导与努力,其中又体现出何种互动关系与时代脉络。

......

 

第二章下乡博士的文化躬耕:《农民》报创刊与发展

 

第一节办报缘起:“救国”与“救民”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因初始动机和对中国问题的不同认识,其间发展出多种乡村建设派别(模式),涌现出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并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乡建实践经验。主要有:米迪刚的“中华报派”、王鸿一的“村治派”、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派”、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派”、陶行知的“教育改进派”、梁漱溟的“乡建派”、黄展云的“三民”派、卢作孚的“经济建设派”、以及阎锡山的“村本政治派”等等。而从具体内容来看,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涉及农村教育、农业技术、卫生保健、经济合作组织和民俗习惯等,各派从自身核心理论出发,抓取以上诸多内容中的一点或几点为建设初始依据,进而发展至全面、多层次的乡村建设实践。目前学界对乡村建设运动派别的划分大多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三大乡建模式,即“定县模式”“邹平模式”和“北碚模式”。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办报宗旨与目标:从“乡村教育者”到“农民机关报”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即农民真正的参与报刊活动。首先,因《平校同学会周刊》采取奖惩制度对各村投稿进行督促,使各村平校毕业生逐渐明了为农民报刊撰稿的的意义,如此一来,第八卷《农民》中农民踊跃参与投稿,很有同学会周刊时期的余绪。其次,旧《农民》和《平校同学会周刊》对于农民投稿中的别字,都会代为修正,而新《农民》取消了这个制度,极度放宽了面向农民的取稿标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新《农民》的编辑们认识到,自己虽然处在乡村社会,但确不是以农为业,无法真正从行为思想的了解影响及于行文撰稿。所以,新《农民》报社正式聘用一位 22 岁青年农民参与编辑发行等工作,具体包括:帮助选择社外农民投稿、为社中同人撰稿斟酌字句、下乡催促各村同学会稿件、下乡接洽推行《农民》报的事务、自己撰稿发表,即他是身份是“农民兼记者,记者兼农民[1]”。可以说,从第 8 卷起,《农民》报才是真正“抓住了自己的使命”,开始努力成为“农民自己的报纸”、“农民的机关报”。
新闻媒体论文范文

..

 

第三章“苦”与“耻”:自省下的“旧农民”.................................................................29
第一节四苦俱罹,谓之“旧农民”..............................................................................30
第二节 《农民》报中的“耻化”叙述策略..................................................................36
第二节本章小结..................................41
第四章 “力”与“立”:想象中的“新农民”.................................................................43
第一节 四力兼备,谓之“新农民”..............................................................................44
第二节 《农民》报中的“立典型”宣传方法..............................................................52
本章小结............................................................................................................................59
第五章 “化农民”与“农民化”:造就“新农民”.........................................................61
第一节 作育“新农民”的四个方面..............................................................................61
第二 “农民化”的表达方式......................................................................................81
本章小结...............................87
结语...........................................................................................................................................89

.....

 

第五章“化农民”与“农民化”:造就“新农民”

 

第一节作育“新农民”的四个方面
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作为乡建试验区后,除了推行平民教育之外,又本着教养兼施的主义,同时研究该县农业问题,并由总会组织之普及农业科学研究院负责,在该县设立农事试验示范场和农业传习所来教导一般青年农民[1]。总会干事晏阳初指出,如果想为中国挨饿的人在生计教育领域里做点事,就必须发展经济,必须为填饱农民的肚子而工作,而充分考虑到 85%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就必须引入现代农业方法[2]。平民生计部主任冯锐认为,改进农业的方法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研究的工作,所秉承的原则是“研究所得的结果,农夫必能采用,研究的进步,必得要同农民实际生活一齐走”;第二步是推广,而推广到全体农民的方法则是设立农事表演场(包括总表演场和农夫表演场)[3]。总体来看,平教会改良农民生计主要有两方面工作:一是改良农业,以增加生产;二是促进合作事业,以改良分配。为培养农民的“生产力”以更新生,《农民》报十分注重配合平教会展开相关生计教育工作,着重编排改良农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如设立“农艺”栏目、刊出“植树节”专号、介绍倡导各类农村合作社等。

 

第二节“农民化”的表达方式
当时的一般文人经常借撰写文艺作品来互相标榜,专供少数人欣赏,而对知识落后的农民则无作文意向。晏阳初延请在北大教课的孙伏园参与平教会工作并主持平民文学部,就是希望他能够到乡村去学习和创作,去为老百姓写文章,让老百姓作读者[3]”。由此段陈述不难想见,孙伏园主编的《农民》报的读者定位十分鲜明,且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其“农民化”的表达方式,其办报特点诸如“报纸的课本化、材料分配的考虑、文字技术的讲求等”[4]皆服务于此。笔者将从乡村社会调查这一前提要诀、课本化形式和日常化内容等方面来分析该报是如何在“化农民”的过程中落实“农民化”的办报理念,并探讨其中体现的“下乡博士”在作育农民时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

.....

 

结语
与此同时,《农民》报完成了由“乡村教育者”向“农民机关报”的转变,从简单的平民学生读物变为农民自办报刊。这种发展既是为了迎合报刊融入乡间社会的需求,亦是报社同人不断试错的经验所得,更体现了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宗旨,即通过知识分子的入乡教化来发扬农民的自治力,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该报的不断发展成熟,使其最终成为民国乡建运动中“下乡博士”与底层农村社会的一份互动性成果。我们清楚地看到,因《农民》报为我国第一份农民报刊,报社同人办报遇到种种困难时并无前师可鉴。故而,为了达成乡建理想,为了给好不容易脱盲的农民拓展文字媒介空间,他们即使笨拙,即使错误,也不惜去尝试,使得《农民》报逐渐由摸索实验、主动使用到自主编辑发行。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