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批判性话语于新闻语篇研究中应用——以《纽约时报》涉台报道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6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80710164420621
  • 日期:2020-08-0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首先回顾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发展源流,归纳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路径,并评述了其各自在新闻语篇研究上的优劣得失,其次在诺曼·费尔克拉夫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三向度框架上,结合梵·迪克的社会认知路径,尝试归纳和改良既有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框架,将文本分析的类目以潜势和间性归类,并列出了适用于新闻语篇研究的研究方法,最后又以《纽约时报》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刊登的涉台报道为案例,展现批判性话语分析在新闻语篇的具体应用。文本分析表明,大体而言,《纽约时报》的涉台报道秉承和坚持了新闻专业主义,但也暴露了亲台远中、亲民远国的态度、倾向和立场。话语分析表明,新闻生产过程中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使得《纽约时报》涉台报道在态度、倾向和立场上整体上保持了高度一致。

......

 

绪论

 

具体而言,尽管研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多数新闻语篇研究在语篇特征和研究视域上呈现出一致性:第一,偏好强冲突性新闻语篇,尤以地区争端、国际冲突乃至战争等新闻事件最受研究者青睐。例如梵·迪克在《新闻分析》一书中聚焦于新闻报纸对政治领导人暗杀、种族歧视和城市无业游民等三个议题的报道,辛斌在《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一书中聚焦于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和英国《独立报》对以色列犹太移民持枪闯入清真寺射杀巴勒斯坦穆斯林的新闻报道。这类强冲突性的新闻语篇之所以备受研究者青睐,是因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意旨正在于揭示语篇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借由话语分析来展露为话语所遮蔽的非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而强冲突性的新闻语篇往往较多涉及不同社群、种族、民族、阶级、国家之间的权力结构,因此恰恰与之契合。其次,偏好对不同新闻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作共时对比分析。例如辛斌曾对《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动词作共时对比分析,他认为在转述动词的见次率和平均见次率以及动词引导字数上,两家报纸的新闻报道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在新闻议题不同,尤其是当报道内容所涉及的利益集团与报纸本身的意识形态具有较为显著的利益关联时,其新闻报道的态度、倾向和立场才会凸显。

......

 

第一章新闻语篇批判性话语研究框架

 

第一节文本分析框架
在研究路径上,费尔克拉夫和梵·迪克的分析路径各有优劣得失。费尔克拉夫开创性地提出了三向度框架,尽管上是由微观而宏观。但尽管其宏观上对互文性的强调着眼于打通社会实践与文本的脉络,但在微观上的文本分析上却相对粗糙,尤其是研究类目上缺乏结构化、体系化的梳理,并且缺乏对新闻语篇的针对性。而梵·迪克的研究路径尽管相较于费尔克拉夫而言研究类目相对结构化,易于分析单个文本的主题和结构,但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导致了对意义维度的研究相对欠缺,对互文性的关注也相对不足。而鲁斯·沃达克的研究路径由于没有统一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因此对于新闻语篇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并不能提供有力的研究工具。因此本研究试图结合费尔克拉夫三向度框架和梵·迪克社会认知模式,在研究路径上大体遵循费尔克拉夫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三向度路径,同时在文本分析上融合费尔克拉夫对“意义”的强调和梵·迪克对“结构”的看重,将过往的话语策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为“潜势”和“间性”两个维度,试图为今后的新闻研究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话语实践分析框架
信源社会身份描述的明确程度和表达形式和组织化程度是信源分析关注的焦点。大体而言,暧昧模糊的信源相较于精确信源更欠缺可靠性,组织化的信源又要比个体化信源更欠缺说服力,间接引语比直接引语更欠缺说服力。有鉴于此,新闻机构追求尽可能明确地描述信源,但是新闻报道中模糊不清的信源仍不鲜见。模糊不清的信源一方面可能由于其不明确的身份导致信源可靠性的降低,因此当记者出于引语的平衡性的考量,想要淡化某个无法删略的信源时,采用模糊的身份描述相较于具体精确的指代更容易招致读者对此类引语可靠性的质疑。另一方面,记者也可能通过模糊不清的信源身份来虚张声势,以误导受众持此观点者为数不少。因此在分析信源时,对作者意图的阐释必须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并非明确具体的信源就比模糊不清的信源更反映作者的态度、立场和倾向。

.....

 

第二章新闻语篇批判性话语研究框架....................16
第一节文本分析框架...........................................................................................................18
一、潜势分析.....................................................................................................................18
二、间性分析.....................................................................................................................23
第二节话语实践分析框架...................................................................................................24
第三节社会实践分析框架...................................................................................................25
二、第三章案例研究:《纽约时报》涉台报道分析............26
第一节语料搜集...................................................................................................................26
第二节文本分析...................................................................................................................29
第三节话语实践分析...........................................................................................................38
第四节社会语境分析...........................................................................................................41
结语.................................................47

....

 

第三章案例研究:《纽约时报》涉台报道分析

 

第一节语料搜集
由上可知,除了第一段的导语属于新闻报道的概述,其他正文部分按照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主题,其中第一个是核心主题,其余属于非核心主题。核心主题是郭台铭宣布参选台湾总统,称获妈祖托梦。报道从第2段到第4段分别评论了事件影响、交代了人物背景、补充了事件细节,在未谈及其他两个主题前就基本完成了对核心主题的报道(除最后两段进一步补充了细节),着重表现了郭的财富之多和讨好选民。第5段到第15段是对第1个次要主题的报道,主要变现了郭的财力和人脉优势。第16段到第18段是对第2个次要主题的报道,主要表现了郭竞选面临的挑战。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和议题不一而足,其中“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也事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台湾问题既是中美关系好坏的晴雨表,同时也是中美利益冲突的角斗场。尽管自中美建交以后,美国停止了对台湾直接的军事干涉,甚至在陈水扁执政期间与中国开展了有限度的合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减少或停止干涉台湾问题,更不意味着放弃在台湾地区的利益——而这必然威胁和损害我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统一等核心利益——这也同时意味着台湾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中美关系中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和重要环节。
新闻媒体论文提纲

 

第二节文本分析
统计显示,本报道引用信源话语19此。其中,直接引语8次,间接引语11次;具体信源16个,模糊信源3个;支持立场6次,中间或未知立场1次,反对立场12次。在直接引语中,支持立场5次,中立或未知立场0次,反对立场3次;在间接引语中,支持立场1次,中立或未知立场1次,反对立场9次。从引语数量和类型来看,记者显然引用持反对立场者观点,且在引用支持立场者观点时,更倾向于用直接引语与正文区隔开来,提醒读者并非作者或报方观点;在引用反对立场者观点时,更倾向于用间接引语与正文混而为一,将界限模糊化,虽未直接评议,却是代作者立言。作者在描述支持立场信源身份时,要么是候选人本人,要么则以模糊的(狂热)支持者或者退休人员概而论之,暗指受访者的非理性;尤其是在引用反对派教授韩国瑜支持者多为利益相关的退休人员的观点后,特地指出支持者桑德·雷的身份为退休人员,暗示其观点与立场纯粹关乎个人利益,从而使其对韩国瑜“正派、负责、可靠”的评语构成反讽和解构的意味。而作者在描述反对立场信源身份时,则更为具体,不厌其烦地用助理教授、议员、批评人士、营销顾问和本地人等标识受访者,强化其精英或本土色彩,从而使身份或阶层相似的目标受众产生共情。
新闻媒体论文范文

......

 

结语
社会文化分析表明,《纽约时报》的股权结构、利益粘连和其所代表与服务的社会阶层是《纽约时报》态度、倾向和立场的根源,而文化冲突的分析则揭露了《纽约时报》报道中表现出的对中国和台湾亲中派的偏见根本上是源于美国对中国探索非欧美型现代化路径可能性的断然否定和拒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1长久以来台湾都影响着中美关系的亲疏远近。美国媒体对台湾地区的舆论建构和新闻叙事同样也关乎我国的舆论安全。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便应当了解其话语策略和形成机制。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新闻语篇的有力工具。本研究所试图改良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框架,希望能够帮助研究者更为深刻地理解话语背后的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帮助大众更为深入和理性地看待和使用媒体。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