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介、新技术层出不穷,正在不断刷新着用户的视听体验。H5 作为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在诞生之后一直在被新闻媒体探索着如何实现更好地运用,如何在充分发挥技术特性的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在众多报道实践中,人民日报出品的 H5 新闻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两会”报道方面尤是如此。因此,本文选择了 H5 技术支持下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内容、呈现、传播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内容方面,本文通过对 114 篇人民日报“两会”H5 新闻从报道主题、报道风格、不同阶段的报道三方面进行的内容分析,总结出其报道实践的定位愈加清晰、水平愈加成熟、范围愈加集中的趋势;在呈现方面,本文通过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人民日报的“两会”H5 报道运用丰富元素进行“多重编码”,致力于沉浸式场景的打造,并采用了交互式视觉叙述,从三个层面共同发力来提升视觉呈现效果;在传播方面,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的结合,分析出人民日报在旗下新媒体平台进行遍及与强调性的传播,通过与其它平台的合作实现了注意力的引流与合流,并从适应与引导两方面促成了用户的自发性传播。
............
引言
理论意义:每年的“两会”是我国人民群众政治议题中特别重要的一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新闻媒体对“两会”所进行的报道是传播两会声音极为重要的形式。因此,对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做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研究的内容虽已较为丰富,但多集中于传统的“两会”报道,是以报纸《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的。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会议新闻的报道融入了包括 H5 在内的多种新技术,产生了新的特征,但目前学界对于这类创新报道的研究成果较少,且有待进一步细化。本文对 H5 技术支持下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进行研究可以拓展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研究范围,充实研究成果。实践意义:H5 是一种新技术,其与新闻的结合俨然形成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从 2014 年至今,H5 新闻已经逐渐成为新闻媒体创新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目前 H5 新闻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结合具体案例所进行的分析亦不够深入,而人民日报是国内融媒体报道的先驱,在过去几年中,其运用 H5 技术所进行的“两会”报道质量上乘,传播效果良好,获得业界和广大受众的高度认可。对 H5 技术支持下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进行研究,可以加深业界对 H5 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并为其它媒体的 H5 新闻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一、H5新闻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概述
(一)H5新闻概述
一方面,H5 的技术特性有时会反作用于新闻内容的生产,使新闻生产者将目光转向一些之前不会被当做新闻来进行报道的素材,从而扩充报道范畴。如在 2017 年建军节期间,人民日报推出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是一篇通过让用户上传个人照片,再结合人脸识别技术生成独一无二的、专属于用户的不同年代的军装照片的作品。单是这些不同年代的军装样式、特点等资料素材或许不会被选作建军节期间的新闻选题,至少不会作为较大的议题进行报道,但通过 H5 技术的融入,这些素材具有了成为出色选题的可能性。作品上线两天,浏览量就突破了两亿,传播效果十分喜人。另一方面,H5 技术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不仅可以对新闻专题或报道内容进行整合,其它技术也可以被“收纳”到 H5 中进行呈现。如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促成了数据新闻的产生,而 H5 同样可以作为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手段,2015 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出品的 H5 新闻作品《微解两会之八:李克强作报告时 次掌声响在哪里?》就将依托大数据而生产的新闻内容——李克强作报告时听众的 52 次鼓掌之处放入 H5 作品中进行了呈现。
(二)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概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在 2015 年两会期间第一次正式启动使用,通过先进的技术支撑、全新的团队运营管理以及“采编发”一体化的新闻生产模式,大大提升了“两会”报道的能力与水平,推出 VR 新闻、动画视频新闻、图解新闻、H5新闻等,使得“两会”报道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严肃、冰冷的形象;同时运用人民日报的传播矩阵,无缝对接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使用户以最便捷的方式接收到两会讯息。几年来,H5 技术开发日深,H5 新闻作品也日趋成熟。作为融媒报道的产物之一,由于 H5 技术强大的兼容性,H5 闻相较于其它融媒体产品在移动端的阅读和体验上更具优势,既不像动画视频报道那样依赖移动网络,不用像 VR 新闻那样依赖设备,又比 GIF 动图更加完整、清晰,比图文报道更加生动立体,是当下移动阅读场景中的新贵。
........
三、H5 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视觉呈现....................... 30
四、(一)符号:丰富元素“多重编码”... 30
(二)界面:沉浸式场景的打造........... 33
(三)叙事:交互式视觉叙述............... 38
四、 H5 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传播渠道..................... 42
(一)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平台的矩阵传播...............................42
(二)合作媒体平台的辅助性传播....... 44
五、从人民日报“两会”H5 报道引发的审视与思考........................... 49
(一)对当前“两会”H5 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审视...............................49
(二)对 H5 技术支持下“两会”报道未来发展的思考.............52
.......
五、从人民日报“两会”H5报道引发的审视与思考
(一)对当前“两会”H5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审视
即使在 2017 年以后技术发展得愈加成熟,但仍会看到部分 H5 新闻作品存在对移动手机浏览器的兼容性不足,H5 页面在跳转不稳定等问题,影响着使用体验。[18]此外,对于一家体量一般的媒体来说,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生产 H5 新闻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毕竟一篇精良的 H5新闻作品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甚至方团队的协力合作才能完成,当前 H5 技术人才与新闻传播人才相对分离,当技术人员在编辑 H5 作品界面之际,需要询问闻专业人员具体编辑思路,在不断协商中实现 H5 技术与新闻报道结合的最优化。这样一来,或许作品真正制作所需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前期两方人员的协调与磨合却是不可避免的,各方对作品预期存在的差异亦可能会对作品的呈现形态有异议,进而多次修改,延长作品制作时间的同时,限制了作品创作的灵活性。
(二)对H5技术支持下“两会”报道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内容方面,需兼顾“温度”与“深度”,动之以情,之以理。一方面,H5 作品的创作应该尽量“接地气”,毕竟在移动互联网的话语空间中,更具亲和力的民间话语体系才更易与受众进行亲密的接触。在此基础上,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尽量与受众在内心上达成“共情”,则能使作品显得有“温度”。2019年人民日报客户端出品的“两会”H5 作品《盘他!看看一根线能盘出啥》的主题是“2019 全国两会,你的声音都能被‘看’见”,作品的进入界面是一条直线,用户在向右滑动后,这条线会依次被盘成声波、地铁、人群等等一笔画成的画面,伴随而出的是一名上班族的声音,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他的讲述完毕后,这条线又依次从声波开始,盘出其它场景,分别讲述职场新人、儿童、医生等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故事。
......
结语
在内容方面,本文通过对 114 篇人民日报“两会”H5 新闻从报道主题、报道风格、不同阶段的报道三方面进行的内容分析,总结出其报道实践的定位愈加清晰、水平愈加成熟、范围愈加集中的趋势;在呈现方面,本文通过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人民日报的“两会”H5 报道运用丰富元素进行“多重编码”,致力于沉浸式场景的打造,并采用了交互式视觉叙述,从三个层面共同发力来提升视觉呈现效果;在传播方面,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的结合,分析出人民日报在旗下新媒体平台进行遍及与强调性的传播,通过与其它平台的合作实现了注意力的引流与合流,并从适应与引导两方面促成了用户的自发性传播。此外,本文通过对当前媒体运用 H5 技术进行的“两会”报道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审视,认为未来的相关 H5 新闻实践会在更加关注新闻本质的基础上平衡呈现与表达,进一步加强媒体间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并在融合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笔者囿于知识储备、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致本论文尚不完善,部分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第二章的内容分析不够深入,只对 100 余个案例进行了较为浅显的分析,研究的深度有待提升;二是提出的审视与思考不够全面,有待后续研究者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