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育儿焦虑”已经成为社会显征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中国在几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活也大步迈向了新阶段。然而,伴随着经济、科技发展,社会价值观的迭代交替,“不确定感”和“意义丧失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蔓延。现代化生活的背后隐藏着人们无法忽视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弥漫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精神信仰,可以说,集体的焦虑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种的一种显性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中提到“如果我们能穿透政治、经济、商业、专业或家庭危机的表层,深入地挖掘他们的心理原因,或者试图去了解当代艺术、诗歌、哲学与宗教的话,我们在每个角落几乎都会碰到焦虑的问题。”
毫无疑问,现代社会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体现在物质创造、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其中科学技术为我们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尤为瞩目。自动化的生产把人从沉重单调的手工劳动中解救出来;通讯技术更是令世界真正变成了地球村,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虽然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但是现代化过程中滋生的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倾向消解了传统的道德和人生的终极关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焦虑这个问题是各种问题最重要的核心。”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职业竞争越演愈烈,人际关系趋于冷漠。因此,对竞争的恐惧和焦虑也正逐渐变成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现代文化、经济上建立在个人竞争的原则上。孤立的个人不得不与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个人竞争,不断的超过别人或者被别人超过。一个人的利益往往就是另一个人的损失,这一情形的心理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潜在的敌意增强。
焦虑症是我们现代文化的副产物,这种焦虑的状态从自身逐渐蔓延至家庭乃至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焦虑的现代人逐渐走入家庭,生儿育女。虽然新生命的到来为家庭带来生机和希望,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的瓦解,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支出,为当代的年轻父母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评价说的:“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父母都更爱思考‘如何做好父母’这件事”。
..........................
1.2 研究意义
1.2.1 育儿焦虑是社会焦虑的缩影
育儿焦虑的内容展现了社会焦虑的特征。诸如“竞争焦虑”、“安全焦虑”、“健康焦虑”不仅是家长育儿过程所要面对的情绪,它还映射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生存状态。如上所述,“焦虑”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性预期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抑郁、不安全感和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的集合,它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会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宣释出来。①虽然,适当的焦虑可以增加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然而,长时间持续的群体焦虑乃至社会焦虑对民众的生活将会产生深刻的负作用。
首先,群体焦虑使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造成紧张的社会氛围。其次,群体焦虑严重影响了社会凝聚力,焦虑产生的敌意与猜疑无疑会削弱社会阶层之间的信任感。最后,焦虑情绪在阶层乃至社会中广泛的扩散将会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降低社会合作的效率。效能感的降低令人们在生活与生产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的逃避、消极的情绪。因此,减少焦虑情绪的蔓延和扩散对社会团结以及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2.2 “育儿焦虑”研究需要新的理论视角
将育儿焦虑这一现象放入媒介环境、媒介文化的语境下进行考察,其本质与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生存焦虑有着明显的关联。“新浪教育”发布的《2017 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指出,学龄前父母教育资讯获得渠道主要为网络,67.60%的家长从线上渠道获取教育相关资讯,其中,24.6%的家长通过微信或 QQ 群获取教育讯息。同时,知名育儿类APP“崔玉涛育学园”发布的《2017 年育儿行为白皮书》中指出,育儿类手机 APP 已经成为现阶段年轻父母获取育儿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其次是微信公众订阅号的文章。书籍作为传统的媒体形式仍然以其专业权威的定位占据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新的媒体形式(如育儿视频、音频类节目)也逐渐展现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整体数据上已经超越了母婴期刊杂志。由此可见,媒介环境的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父母的育儿行为。
...........................
第二章 育儿焦虑和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2.1 焦虑的概念与内涵
2.1.1 焦虑的生理基础与表现
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从认知角度来看,当主体感觉到有危险或威胁时,就会产生出焦虑的情感。焦虑是环境对人之作用的产物,它是人们面对威胁情况(感觉到危险的临近)时产生的一种害怕的认知反应。焦虑产生时,各种生理系统开始活跃,焦虑主体会产生心悸、呼吸局促、痛苦等生理反应。当人类面对外部的各种刺激时,适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对刺激做出及时的反馈,从而对即将面临的威胁有着缓冲和准备的作用。真实的焦虑或恐怖对于我们似乎是一种最自然合理的事,我们可称之为对外界意料中伤害的知觉的反映。它和逃避反射相结合,可视为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表现。
由于“焦虑”与“恐惧”两种心理状态都与外界的威胁有关,并且经常作为同义词来使用,因此,讨论焦虑的内涵,我们不得不将其与“恐惧”分别开来。显而易见的,焦虑与恐惧皆是人们对于危险和伤害所产生的认知反映。同样作为抵触情绪,恐惧的对象相较于焦虑则更为具体,例如当人得了重病即将面临一场成功率不高的手术时,切实的生存危机令人心生恐惧,这种情感是具体的且有据可循的。而如果此人只是患有其他并不会对健康产生较大威胁的疾病时,却产生出强烈的不安与存在危机感则就属于焦虑的范畴了。由此可以看出,上述情境下产生的焦虑情感并不是对应疾病本身,而是源自其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存在的失控感。弗洛伊德、戈尔德·施泰因、霍尔奈等心理学家为都认为,焦虑是一种处于扩散状态的不安。恐惧与焦虑的最大不同在于,恐惧是针对特定危险的反应,而焦虑则是非特定的“模糊的”和“无对象的”。焦虑的特征是面对危险时的“不确定感与无助感”。这样的例子仍有很多,甚至覆盖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竞争产生的恐惧和敌意,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居住环境、阶层晋升的瓶颈都在无时无刻的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焦虑情绪在不断的刺激下得到强化,使焦虑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敏锐的发觉这种潜在的危险并做出过于强烈反应,比如过当的保护行为或逃避行为。
...........................
第三章 育儿类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36...........................
2.2 育儿焦虑的内涵及产生背景
目前对于“育儿焦虑”的学术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学术成果较少,因此“育儿焦虑”的概念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纵观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研究直接引用了桑标在 1998 年提出的关于育儿焦虑的描述,即“在育儿问题上,我们所指的焦虑主要包括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行为举止、外貌衣着、性格脾气、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一系列的紧张不安与过分敏感。”虽然这个定义概括了育儿焦虑的部分特点,却并不能作为“育儿焦虑”的全貌呈现“育儿焦虑”的本质内涵。想要讨论“育儿焦虑”的概念则应先理解“概念”的内涵。首先,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①因此,想要厘清育儿焦虑的内涵与特点则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即育儿焦虑的主体、育儿焦虑的表征以及育儿焦虑产生的背景。
目前对于“育儿焦虑”的学术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学术成果较少,因此“育儿焦虑”的概念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纵观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研究直接引用了桑标在 1998 年提出的关于育儿焦虑的描述,即“在育儿问题上,我们所指的焦虑主要包括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行为举止、外貌衣着、性格脾气、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一系列的紧张不安与过分敏感。”虽然这个定义概括了育儿焦虑的部分特点,却并不能作为“育儿焦虑”的全貌呈现“育儿焦虑”的本质内涵。想要讨论“育儿焦虑”的概念则应先理解“概念”的内涵。首先,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①因此,想要厘清育儿焦虑的内涵与特点则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即育儿焦虑的主体、育儿焦虑的表征以及育儿焦虑产生的背景。
2.2.1 育儿焦虑的概念
从字面来看,“育儿”有生育、教育、抚养幼儿的意义。这当中包括了生理、物质层面的“养”和社会、文化层面的“育”。而育儿的主体一般来说是儿童的父母,育儿焦虑的主体则可以理解为抚养、教育儿童过程中的成人。育儿的客体则是指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由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跨度较大,因此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女处于儿童时期的家庭,也就是医学所规定的 0-12 岁未成年人家庭中的育儿焦虑问题。#p#分页标题#e#
从字面来看,“育儿”有生育、教育、抚养幼儿的意义。这当中包括了生理、物质层面的“养”和社会、文化层面的“育”。而育儿的主体一般来说是儿童的父母,育儿焦虑的主体则可以理解为抚养、教育儿童过程中的成人。育儿的客体则是指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由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跨度较大,因此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女处于儿童时期的家庭,也就是医学所规定的 0-12 岁未成年人家庭中的育儿焦虑问题。#p#分页标题#e#
以目前的国情来看,家庭一直是育儿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且最关键的场所。虽然当代的幼儿教育机构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不断地改善,但家庭抚育以及家庭教育依然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基础的一环。首先,家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养育后代并使其社会化,
这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幼儿在进入幼教机构之前,由于各方面能力的限制基本是无法离开家庭庇护的。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功能远早于其它社会机构,是儿童抚育和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其次,家庭具有教育功能,其中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占据首要地位。最后,由于人口政策的后置效应,传统的家庭模式和亲属体系逐渐被核心家庭的形式所取代。育儿的责任越来越多的承担到以婚姻关系为主的两代人规模的小家庭中。因此,作为幼儿直接的负责人,无论从客观现实还是情感角度来说,父母都是最容易因为育儿问题而产生焦虑情绪的主体。
..............................
..............................
3.1 育儿类门户网站的发展现状................................ 36
3.1.1 垂直型育儿门户网站.................................. 37
3.1.2 综合类门户网站的育儿频道............................ 40
第四章新媒体中的“育儿焦虑”呈现.........................59
4.1 呈现类型与样本选择................................... 59
4.1.1 育儿焦虑的呈现类型.................................. 59
4.1.2 媒体选择与数据选择.................................... 60
第五章 “儿童侵权”类新闻报道对育儿焦虑的影响............................. 75
5.1 新媒体议程与儿童议题................................. 75
5.1.1 新媒体议程对公众议题的建构.............................. 75
5.1.2 新媒体议程对儿童议题的建构模式......................... 78
第七章 当代家庭育儿困境与育儿焦虑消解策略
7.1 新媒体传播与家庭育儿困境
育儿观念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结果的评价体系。伴随着人们不断加剧的媒介化生存现状,媒体的“涵化作用”对人们的价值观、态度以及认知的影响日益凸显。新媒体以庞大的信息储备与检索功能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手段。对于父母群体来说,新媒体既是信息获取的“工具”,同时也是意义符码的传播渠道。一方面,新媒体的实效性为不断更新的家庭教育理论提供了知识传播路径,使不断更新的育儿理论可以尽快的指导育儿实践。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社交化特点增强了育儿观点的传播效果,育儿观点在信息的交流互动中不断优化,规范着父母群体的育儿行为。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新媒体对父母育儿观念的影响,笔者以“问卷星”为问卷工具载体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的范围主要包括北京某“金宝贝”早教中心、保定“金宝贝”早教中心以及两个育儿交流 QQ 群。共发放问卷 2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32 份。样本均为家中育有年龄在 0 岁到 12 岁的儿童父母。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了解家长群体的新媒体使用情况。
第二、描述家长群体的育儿压力来源
第三、新媒体传播的育儿信息对父母群体的养育行为是否有影响。
第三、新媒体对父母的育儿心理是否有影响。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