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笔者选取了江苏中部地区的 4 个村落作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实地访谈法,深入农村考察,从手机社交 APP 接触情况、内容取向及群体偏好等方面调查农村居民对社交类 APP 的接触程度,并运用 SPSS 软件分析已获得的调查数据,研究手机社交类 APP 对农村居民传播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来源
对于拥有农民数量全球第一的中国来说,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不断多样化、普及化,我们已经步入信息高速运转的时代。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数据调查报告,至 2016 年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成年人)达到了 5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 2014年 12 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 1.78 亿,年增长率为 1%,而在 2015 年的统计报告中,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增至 1.95 亿,年增长率为 9.5%,可以看出农村网民数量增幅加快。另外,至 2015 年农村居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 1.70 亿,比前一年增加了 2391 万,上升 16.3 个百分点。这几项数据从不同侧面表明,近年来我国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农村都有了稳步提升。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农村的发展也势必受到一定的冲击。
手机最初只是一种单纯的通讯工具,主要功能也只是打电话、发短信等等,属于人际传播范围内比较私人化的工具。此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机的各种功能逐渐被开发出来,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手机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它从人际传播工具转变成为一种全新的大众媒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农村传播与社会交往带来了新的可能。
而近年来,手机社交类 App 的发展势头迅猛,截至 2014 年 6 月。最初较多的是满足日常通讯需求的,如 QQ、微信。后来则出现了短视频分享类的社交App,如美拍、秒拍、快手等等。2018 年抖音一跃成为苹果 App 商城中国地区下载量最高的软件,充分说明了社交软件逐渐渗透大众日常生活的趋势。另外从2016 年起,直播类 App 也相继出现,日活量也十分惊人。
那么这些用户量大、日活量高的社交软件在农村的接触使用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它是否能改变农村传播的固有模式,带来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呢?它对农村传统媒体的变革与发展带来怎样的冲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或许可以给农村传播与发展带来新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在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中,关于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是一个热门领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极大的比例,因此对农村社会的研究是一个重要命题。新农村发展的传播模式与乡村居民社会交往方式,也一直是传播学理论中探讨的热点。
那么以手机为依托的社交媒体对苏中农村传播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对农村居民社会交往观念与方式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对农村传统媒体会产生何种冲击?这是本文试图观察、分析和探讨的几个问题。
二、 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访谈法。主要包括:
(1)选取苏中地区的四个村落为实地调查对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深入考察;
(2)以四个村落的居民为问卷调查填写人群,从手机媒体接触情况、农村居民社交习惯、农村文化的发展需求等思路展开调查;
(3)将获得的调查数据使用 Epidata 软件进行录入,并利用 SPSS 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数据建模,多维度、多层次地解构数据;
(4)选取调查数据中使用程度较高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交 App 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传播机制、内容偏向以及其在推进农村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5)设计访谈,与当地村民进行深面对面交流并深度追踪记录,了解到手机媒体、社交 App 给他们带来的最真实的感受,最后整理访谈资料。
.........................
第二章 手机社交 App 对苏中地区农村影响调查概述
第一节 调查背景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试图通过对苏中地区四个不同村落的实地考察,了解该地区居民近年来的媒介使用状况、对社交 App 的态度和接触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苏中农村社会观念与文化的变化、发展。
二、研究假设根据对农村传播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苏中农村大环境的了解,笔者提出了以下三点假设:
假设一:苏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苏中农村居民对社交媒体的接触程度、使用态度等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假设二:手机社交类 App 在苏中农村居民的社交观念、传播渠道以及婚恋交友模式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假设三:手机社交类 App 对苏中地区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原有的苏中农村传播网络受到挑战。
三、样本发放原则及数据处理
(一)总体发放原则及比例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南部,设有 13 个地级市。根据地理位置的分布与约定俗成的习惯,加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本文将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定义为“苏中地区”,苏、锡、常、镇等作为苏南地区,其余视为苏北地区。本篇论文的研究地域是苏中农村地区,因此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在泰州、扬州、南通三地分别选取其辖内的乡村地区进行问卷发放。总计发放问卷 450 份问卷,回收率为 93.3%。
笔者在正式调查之前首先进行了预调查,随机抽取了两个村落各发放了 50份问卷,对地区基本状况进行了大致了解,也为之后的正式调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现状分析提供了更为充实的数据支撑。
........................
第二节 苏中农村地区概况与调查数据分析
一、苏中农村概况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一直以来均位列全国前列。2016 年,江苏省就以 77388.28(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二位。但一方面,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经济、文化实力存在一定差距,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与认知差距长期存在,农村收入水平、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
从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域角度出发,我们将位于江苏省中部的扬州、泰州与南通三市划分为苏中地区。苏中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低于苏南而高于苏北。
如表 1 所示,到 2014 年苏南农村地区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 20954元,苏中以 15476 元略高于苏北。且与上一年相比,苏南与苏中、苏北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在扩大。
除了省内地区发展不均衡之外,市与市、村与村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笔者将对选取的四个样本村落的发展状况作出逐一概括与介绍。
...........................
第三章 社交类 App 对苏中农村受众日常生活与行为模式的影响...............36
第一节 苏中农村人际交往模式的转变.........................36
一、 人际交往观念的变迁.....................36
二、 传播行为的群体性转变.........................36
第四章 社交类 App 影响下的苏中农村媒介传播的转变..............45
第一节 苏中农村社交媒介的发展与创新.....................45
一、社交类 App 的发展.....................45
二、 社交类 App 的多样化........................46
第四章 社交类 App 影响下的苏中农村媒介传播的转变
第一节 苏中农村社交媒介的发展与创新
一、社交类 App 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信息传播的发展逐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移动社交类应用正成为新兴崛起的大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进着信息化的总体进程。
本文将社交类 App 定义为——以社会交往为目的、以移动客户端为依托的媒体化的生活工具。它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了人们即时通讯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模式。既满足了人们对新鲜事物渴求的欲望,又提供了可容纳数以亿万计人的分享交流体验感的公共场所。据统计,2014 年我国手机网民手机应用下载量中,社交类 App 达到了总量的 48.2%,占据了近一半的比例。
.......................
结语
本文以江苏中部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抽取了扬州市龙腾村、泰州市葛庄村与杨岗村、南通市西禅寺村四个村落为调查样本,来研究社交类 App 对苏中农村传播的影响。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结合问卷法与访谈法,从社交媒介接触情况、受众使用偏好,以及新老媒体发展状况的对比等方面,调查苏中农村居民的媒介使用现状,研究社交类 App 对农村传播网络带来的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p#分页标题#e#
首先,随着社交类 App 在苏中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农村居民对社交媒体的接触程度大大提高,受众对社交类 APP 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在此过程中,由于信息需求的差异导致媒介接触程度存在群体性差异。信息接收与传播的需求高涨的青年人是农村社交类 App 用户的主力军,社交应用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表达自我的平台,在虚拟世界的互动中获取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中年群体则由于社交应用的功能性、工具性,由最初的偏见逐渐转向认可,家庭信息的及时通晓和工作业务信息的便捷来往是促使他们持续使用社交软件的最大动因。而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受限以及学习能力的不足,对社交类 App 的接触度非常低。
第二,社交类 App 改变了苏中农村居民的社交观念,带来了新的人际传播方式,在婚恋交友与择偶方式上影响尤甚。社交类 App 缩短了时间与空间限制,它依托于网络,为农村传播提供了一条“通道”,不断向农村传输新鲜的观点和信息,刺激了他们打破沟通屏障、扩大交往范围、丰富交往内容的需求,因此过往传统保守的观念逐渐被淡化,村民对于社会交往的认识也渐趋现代化。社交类App 让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有了认识、交往更多人的机会,婚恋择偶不再仅限于熟人介绍的方式,“网恋”打开农村青年婚恋交往新模式。
第三,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使传统媒体失去市场,报纸与广播的媒介持有量急剧收缩,其内容与日渐增长的农村居民精神需求、娱乐需求、信息需求等不适应,因此逐步走向衰落。电视的拥有率依旧维持最高,但在新技术巨大的挑战与冲击面前,昔日的绝对优势已经逐渐被削弱,而互动性不强、观看设备的限制因素等短板开始显露出来。而面对这一局面,传统媒体也正在走向转型与融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