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移动视频直播这个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为切入点,总结剖析《新京报》在新闻生产方式上做出的改变。重点探索《新京报》的移动视频直播实践创新出了什么样的产品,对新闻生产流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使组织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技术平台呈现什么样的关系,令传统采编人员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以小范围、单个报社的变化来反映移动视频直播给更大范围内报社的新闻生产带来的变革启示。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54 年前,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任何当时当地看起来很重要的讯息,如果被放到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当中,都是渺小而转瞬即逝的。相比于传播内容,各时代不断发展的传播工具改变着人们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法和密度,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宏观角度看,也由此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传播工具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代表着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15 世纪中叶,约翰内斯·古登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发明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它的发明在欧洲受到非常快的普及,这一巨大的媒介变革加速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了欧洲政治、科学、商业、教育等众多领域的变革。古登堡已逝,但是其创新精神永生。互联网凭借其更加自由、开放、便捷、低价等特性,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场数字革命①。此外,据《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继续扩大,攀升至 7.53 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 97.5%,较 2016年提升 2.4 个百分点,手机成为网民上网的首选手段②。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快速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为新闻传播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单一、线性的传播形态被打破,流动性、网状结构的传播形态被逐渐建立,生产链条智能化、分发渠道多样化、新闻产品多元化等趋势倒逼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手持移动终端和可穿戴设备的流行证明了人们对于信息传播工具伴随性、即时性和便利性等因素的需求,这就给传统媒体,尤其是在时效性上完全不占优势的纸媒提出了更为严峻的难题。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新闻生产是一种社会化建构的过程,具有组织计划性,是信源、媒介组织、新闻从业者等新闻生产主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加工和发布的过程。新闻生产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核心灵魂和绝对动能,也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第一战场,对移动视频直播影响下的报社新闻生产方式变革的解读是取其心脏进行研究的方法。
本文基本上是以微观考察分析为主,兼顾中观和宏观的相关问题,以《新京报》开展移动视频直播的具体实践为例,微观描述和分析在此背景下,《新京报》在新闻生产上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同时关照报网互动、媒介融合等中观和宏观问题。基于此,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与报社传统的新闻生产相比,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热点挖掘、选题确定、任务分发、现场采集、产品制作、后期产品推送、反馈收集等新闻生产的各环节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
(2)探讨移动视频直播给传统新闻编辑部和传统采编人员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
第 2 章 全媒体时代报社移动视频直播业务的兴起
2.1 移动视频直播的基本内涵及发展脉络
事实上,视频直播并非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或传播方式,当这种形态与移动智能终端和逐渐提升的互联网带宽相结合的时候,从质上拉近了受众与新闻现场,受众和传播者,受众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创造出新的传媒热点。
2.1.1 移动视频直播的基本内涵
移动视频直播兴起于 2016 年,学界对这一新鲜事物并未有权威性的定义。事实上,对于伴随着电视和广播而出生、成长的一代人来说直播模式并不陌生,许多大型事件和活动的采访报道都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直播反映了一家新闻机构的新闻制作水准,也是对新闻直播人员专业素质的锻炼与考验。
广播电视词典对直播下的定义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这种方式中节目的后期合成过程就是节目的播出过程,它不经过事先录音或录像,而是同一时间内在现场或播音室、演播室完成节目的制作和播出”②。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目前对于直播的定义还处在直播的 1.0 阶段。首先,其对直播的制作主体限定在广播电视媒体,显然这已经与当今社会“人人可以当主播”的情况不相适应,直播的制作主体应该是所有直播应用的用户,这里的用户既可以是使用专业直播设备的传统媒体、自媒体,也可以是使用大众化、易操作的直播软件的个人。其次,传统对于直播内容的定义为新闻事件,而在当下互联网社交的背景下,一滴水、一粒沙、吃饭、睡觉都可以作为直播的内容,对于直播内容重要性的定义,从新闻机构普世价值的高度,下降到了具有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的普通大众维度。再次,从直播的受众群体来看,传统意义上的直播面向的是个性特点较为模糊的本新闻机构的受众,而现在的直播却建立在鲜明的用户性格和用户需求之上。最后,传统直播承载的是信息实时发布属性,而现在的直播兼具了信息发布和社交互动的双重属性。当然,无论是早期的直播 1.0阶段还是被资本和技术双轮驱动下的直播 2.0 阶段,不变的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时效性。
........................
2.2 国内外报社移动视频直播业务开展情况
2016 年上半年开始,移动视频直播开始攻占媒体市场,视频直播改变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形态、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开辟了全媒体转型新渠道,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制造了新的机会。
2.2.1 国外多家知名报社开展移动视频直播业务
目前,国外的移动视频直播活动大多脱胎于各大社交媒体网站,就直播服务运营商的规模而言,Facebook Live 和 Periscope(2015 年被 Twitter 收购)独占鳌头。为了提升生产内容的专业程度,提高产品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达成更为长远的组织目标,社交媒体自开通这项业务以来就对专业媒体机构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Facebook 最初只是向专业人士开放视频直播这一功能,并且,新闻媒体的主页是最先拥有 Facebook Live 这一功能的群体之一。而从另一个方面看,社交媒体平台的移动视频直播服务也为新闻媒体丰富产品形态,提高自身知名度提供了机会。《纽约时报》自 2016 年 4 月起与 Facebook Live 合作,成立全新视频直播团队,专门负责在 Facebook Live 上制作并发布视频直播,尝试过摄像机直播、无人机直播、现场采访直播、音乐表演直播等多种形式。此外,《华盛顿邮报》等知名报社也纷纷先后在移动视频直播方面试水。
从国家级报社来讲,《人民日报》放下“身段”,积极布局直播领域。2017年 2 月 19 日,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由《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一直播(一下科技旗下娱乐直播互动 APP)联合推出,旨在净化直播环境,引导直播发展。该平台一经推出就成功吸引百余家成员入驻,既包括媒体机构、知名自媒体,也包括政府机构、文体名人等。成员们共享优质直播原创内容,并享受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免费云存储和带宽支持等平台福利。这既体现出国家媒体想在直播这一全新的商业领域分得一杯羹的决心,也表明了其想在中国媒体产业条块分割管理的框架下,依据自身的行政地位优势在资金、人员、技术、平台等方面整合、引领媒体直播业务的野心。
..........................
第 3 章 《新京报》移动视频直播的新闻生产模式探索 ........... 16
3.1 《新京报》移动视频直播实践的内外动因 ............... 16
3.1.1 内生动因.................... 16
3.1.2 外在环境...................... 18
第 4 章 报社移动视频直播发展之道:新闻的守与破 ................. 32
4.1 反观与总结:《新京报》移动视频直播的基本经验 ................. 32
4.1.1 《新京报》移动视频直播表现出的特点............ 32
4.1.2 《新京报》移动视频直播呈现出的问题................ 33
第 3 章 《新京报》移动视频直播的新闻生产模式探索
3.1 《新京报》移动视频直播实践的内外动因
传统媒体在媒介转型中往往表现出被动和滞后的特征,全媒体业务中的“非传统”部分往往都是新媒体的“舶来品”,《新京报》移动视频直播业务的兴起同样也是商业直播倒逼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外在环境的压力又有内部动因的发酵,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作用,共同推动《新京报》移动视频直播业务的兴起布局。#p#分页标题#e#
3.1.1 内生动因
(1)加强时效性、扩展媒体负荷空间的需要
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是互联网的重要优势。为解决版面空间有限、负荷空间有限的问题,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早期的做法是进行多平台分发,多开辟产品销售的窗口,针对不同平台类型和用户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新闻生产和产品供给。为解决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的问题,随着媒介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媒体尝试让生产流程向端口方向转移,产品随时加工随时售卖,缩短产品制作和销售的时间差。
移动视频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随拍随播,解决了传统媒体时效性差的问题,而无拍摄时间限制,弥补了传统媒体负荷空间有限性的缺陷,是报刊出版空档期时间的创新利用。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