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新闻媒体视角下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分析(2007-2016)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8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81609544019214
  • 日期:2019-07-0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研究电影论文,本文从叙事的角度,对近十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叙事意识、叙事内容和叙事策略上的时代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一章 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特点
一、数量可观
回顾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有过辉煌也有过暗淡。在新中国成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辉煌发展的 17 年,诞生了许多佳作;文革时期,十年动乱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停滞不前;文革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开始回暖,作品逐渐增多;新时期在全球化和商业化的浪潮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新的突破,尤其是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达到了新的创作高潮期,如表 2-1


据不完全统计,从 2007 年到 2016 年十年间生产出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共有107 部,平均年产量约 11 部,数量相对于九十年代有了明显提升,年均产量已经接近九十年代的 2 倍。说明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尽管在总的电影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而且每年的电影生产数量变化不大,即从数量上看,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这是跟国家新出台的电影改革政策有关系的:“2003 年,当时的广电总局出台了四大改革政策,又在 2004 年颁布《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改革方案。电影业从事业主导转为产业主导,民营资本可以作为投资主体进入电影制作业”。此政策的出台,使得民营资本投拍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开始出现,这是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数量可观的重要原因。
.............................

第二节 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的问题
在近十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两个方面是:市场竞争力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一、市场竞争力不足
近十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尽管在数量上有了突破,但是在商业化电影体制内,目前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很少能够登上院线,观众较少,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小众电影。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其特殊性,需要表现民族文化,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与大片共舞的时代,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只能走向‘艺术电影’,或者想走‘商业路线’,但最终由于资金原因而‘艺术化’”1。而现在的民营制作团队受制于商业化、娱乐化的思想,制作出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往往达不到其艺术要求,也就难以登上院线;其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长期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不能带来很大的利润,许多民营资本不愿意投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致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小成本化,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其三,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了更真实的展现民族特色,启用的都是少数民族本土的演员,没有大牌明星,对广大的普通观众来说吸引力不如其他商业电影。当然有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本身的观众定位就是局限于本民族;其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新性不足,在商业化环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想登上院线,必须迎合电影观众的口味,需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叙事上不断创新,做到保护民族文化和市场化的结合,突破商业电影的瓶颈。
由于原因是复杂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想获得市场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

第二章 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意识分析:“谁在说”

第一节 “主位意识”的提升
从“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就包括对叙事意识的分析。“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时期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辉煌时期,产生了许多蜚声海内外的佳作,比如 1950 年的蒙古族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1959 年的云南白族电影《五朵金花》、1960年的广西壮族电影《刘三姐》、1964 年的云南彝族电影《阿诗玛》等等,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国际上获了许多荣誉。但是,对于当时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来说,导演对所反映的少数民族群体调查不够,通常以“他者”的角度进行叙事,使得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成为猎奇作品。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属于当时流行的“剿匪反特片”。在这些电影中使用的叙事意识和叙事策略是主流社会电影工作的思想和策略,无非是在一个单一的叙事模式下嵌入了一个少数民族的背景。
“‘他者’是指主导性主体以外的一个不熟悉的对立面或否定因素,‘他者’包括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种族等主体对另一个作为独立主体的人、自然或社会现象的有意建构。”“他者”与“自我”是相对的概念。“十七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是主流社会的主导意识对电影的建构。在这种电影创作中的对应关系是:主流社会处在审视者的位置,而少数民族处在被审视的位置。
然而,从九十年代起,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变。一些少数民族导演从自身民族的叙事角度,创作展现本民族文化的电影作品不断涌现。比如同是蒙古族的导演塞夫、麦丽丝执导了多个反映蒙古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马上动作片”——《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等,一时引起了电影学界和业界的热议。许多导演也开始纷纷跟进,从而形成了少数民族电影叙事的“主位意识”,从少数民族自身的角度进行叙事。
........................

第二节 “个体叙事”成为主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尤其是“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叙事时会带有一个很明显的政治意图,是围绕着特定的时代政治背景进行的叙事创作,属于“宏大叙事”的意识范畴。“在理论的层面上,宏大叙事被认定为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叙事,它具有强悍的主题,鲜明的叙事结构,也隐含着使某种意念权威化、合法化的政治意图。”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包含在很明显的思想意识之下,是迎合国家政治的叙事,是对某段国家历史进程或重大事件的反映。比如“十七年”时期及文革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反映的是“阶级斗争”、“革命”、“民族大团结”、“社会主义建设”等思想。这部分电影有着固定的叙事结构,都是以少数民族人民在先进个人的带领下,打倒压迫敌对势力而结束。在这些影片中,导演站在“宏大叙事”的视角,用阶级认同去代替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用阶级差异去代替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最终达到团结少数民族同胞的目的,所以这部分电影在结尾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少数民族同胞欢歌曼舞的团结在国家怀抱中。影片中蕴含着国家的权威以及多民族团结一致反对敌对邪恶势力的合理化,这个时候国家自豪感和民族大家庭的观念加强,从而弱化了少数民族意识。总之,这段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是服务于国家的意识形态,是传播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工具。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电影中也有“个体叙事”,但都被“宏大叙事”所遮蔽。
........................

第三章 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内容分析:“说什么”......................19
第一节 少数民族电影叙事的功能表现................... 19
一、 少数民族媒介形象的建构.................... 19
二、 展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20
第四章 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策略分析:“怎么说”...................29
第一节 叙事语言的呈现...................29
一、人声的选择...................29
二、音乐的表现...................30
第五章 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表现....................... 37
第一节 符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37
一、 符号化的少数民族服饰.........................37
二、 符号化的少数民族信仰...........39

第五章 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表现

第一节 符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民俗中,前文提及了一些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民俗文化问题,为了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本节将从近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服饰、信仰、饮食等方面,解释少数民族标志性符号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符号学的问题,因为文化根本就无法离开符号学”。#p#分页标题#e#
一、符号化的少数民族服饰
服饰包括服装和装饰,“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它蕴含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风貌、民情风俗、社会历史、经济水平、审美观念等丰富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民族服饰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不同的民族审美意识的制约。”3在羌族服装里蕴含着羌族的历史与羌族女性的智慧,是羌族文化的展现。不管是衣服种类、装饰花边,还是色彩搭配,都体现着羌族人对美的追求。红色在羌族文化中代表着太阳和火神,羌族人非常喜欢红色,他们认为红色符号能够给他们带来幸运、吉祥和幸福,所以羌族人的着装以红色为特色,尤其是在欢庆节日时。在《尔玛的婚礼》这部电影中,尔玛最终如愿穿上具有羌族情调的婚装,婚装用大红色的布料组合而成,周边用不同的红色镶上精美的花边。这种符号化的服饰,一方面体现了羌族人的审美和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也体现羌族人追寻民族文化的意识——电影中尔玛一直要求举办羌族婚礼而非汉族婚礼。当最终穿上红红的羌族婚纱时,尔玛漏出了幸福的笑容,影片很好的表达了羌族人的文化寻根意识。
.........................

结语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中国百年电影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有利于我们了解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时期电影的表现特点不同,本文将近十年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一个整体,站在叙事的角度来总结这个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特点,分析叙事背后的含义。
叙事主要分为三个问题,“谁在说”、“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对应下来就是叙事意识、叙事内容和叙事策略。叙事策略在近十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较以往其他时期体现出了新的特点:“主位意识”的强化、“个体叙事”成为主流。“主位意识”的强化,使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导演1站在少数民族自己的立场上进行叙事,这样生产出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能反映少数民族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电影发展和文化传播。与前一个变化相关,“主位意识”的强化,也就使得“个体叙事”成为主流。历史上前几个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宏观叙事”为主,“个体叙事”被“宏观叙事”所遮蔽。但是近些年,“个体叙事”开始增多并在近十年成为主流。通过近十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以看出,影片主要是在反映少数民族“小人物”的个人生活,展现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从国家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叙事意识是最基本的问题,叙事意识上的变化能够体现在叙事内容的选择和叙事策略的运用上。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