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现实困境与转型策略--以《中国青年报》为例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1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80910122919194
  • 日期:2019-06-2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主要以《中国青年报》为例研究纸媒的深度报道。通过梳理《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发展轨迹,总结其特点和优势,分析其困境与挑战。结合时代发展机遇,为《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受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发展的冲击,由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格局已被颠覆。无论是政治管控,还是市场环境,都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媒体遭遇生存危机,不仅广告市场大幅萎缩,用户也大规模地转移到互联网平台。2014 年以来,由于经营惨淡,多家纸媒开始减版、裁员,还有很多报纸宣布停刊,给传媒圈带来巨大震动。在此境遇下,纸媒开始寻求自救。
作为新闻中的“奢侈品”,深度报道成为纸媒改革的重点对象。一方面,越来越多纸媒选择减少深度报道的数量,缩减深度报道的版面,合并甚至直接裁撤深度部门;另一方面,一些纸媒将深度报道视为“救命稻草”,加大对深度报道的投入。
深度报道是纸媒在内容方面门槛最高的领域,短时间内完全被新媒体超越或替代的可能性比较小。媒体从业者和新闻传播学者普遍认为,深度报道体现了纸媒的核心价值,具有其他报道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成为纸媒维持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武器。
尽管纸媒对于深度报道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基本共识,然而在生存压力面前,高成本、高风险的深度报道开始被很多纸媒视为“包袱”,有的纸媒甚至直接撤销了深度报道部门。其实,深度报道部的撤留问题只是表象,背后反映的深度报道当下的尴尬处境。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纸媒持续在深度报道领域发力,如财新传媒、《新京报》等。但从整体来看,纸媒的深度报道已经遭遇重创。
很多人将纸媒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归因于新媒体的冲击。笔者认为,媒介更迭是时代趋势,政治与市场才是影响深度报道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深度报道的制作成本非常高,经营状况堪忧的纸媒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很难承担发展深度报道所需的高额费用,只好“忍痛断腕”,减少对深度报道的投入。政府部门的新闻监管对深度报道影响深远,很多媒体为了降低风险,加强“自我审查”,主动减少甚至完全放弃深度报道。深度报道领域人才流失加剧、采编队伍  “断层”。而缺少优秀的记者编辑,又会进一步造成深度报道数量下降、质量降低,再加上媒介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纸媒深度报道陷入困境。
...............................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深度报道内涵与实务的研究
西方新闻界多从操作层面理解深度报道的内涵,较少使用“深度报道”这一名称,也未将深度报道作为严谨的学术用语进行研究,一般使用“释义性新闻”或“分析性报道”来形容“深度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将新闻报道分为动态新闻、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三种层次,深度报道主要指后两者。
有学者将深度报道视为一种独立于消息、通讯之外的文体,将深度报道称为“全方位报道”和“社会纪实”。1987 年,《中国青年报》推出了影响全国的“三色”系列报道,这种文体和传统意义上的消息、通讯等都不一样,业界一时无法为其分类,于是称其为“深度报道”。
 一些研究者将深度报道视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闻学大辞典》对深度报道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有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旨趣,跟格式和篇幅无关,关键是能深刻反映新闻事实的真相,揭示新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也有学者提出,如何界定深度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深度报道核心价值,即超越表层事实,接近深层真相。
国内外关于深度报道的诸多解释有许多相似之处,根据这些释义大致可以勾勒出深度报道的基本特点,即深度报道是一种深刻反映重大事件或社会现象,力求全面呈现事实、揭露真相的新闻报道方式。随着深度报道本身的发展和在我国社会、媒介环境下的演变,其概念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延伸。
.............................

2   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2.1   生长期:20 世纪 80 年代迅速崛起
任何一种报道形式的出现都与其所承载的功能有关,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深度报道也不例外。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兴起时间为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社会问题急剧增多,新制度的变革带来了诸多观念冲突与思想碰撞。中国社会的制度变化与思想解放为深度报道培养了生长的现实土壤。时统宇认为,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兴起,并非新闻题材发展的结果,而是改革开放深化的产物。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大报推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深度报道作品。
1985 年,《中国青年报》推出的《大学生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系列报道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由于形式新奇,编辑部称该组报道“非驴非马”,新闻学界和业界曾用“新闻怪胎”、“深度专题系列”等名称来说明这组报道。该系列报道被誉为“中国深度报道奠基之作”,在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深度报道的热潮。
1986 年,全国好新闻奖评选首次为深度报道设立奖项,系列报道、组合报道和连续报道作为三种形式进行评选,这标志着深度报道得到了权威认同。
1987 年,深度报道在中国呈井喷式发展,这一年也被称为“深度报道年”。《中国青年报》的“三色报道”被誉为深度报道的经典之作,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经济日报》推出的《关广梅现象》等报道也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获得了深度报道特等奖。
............................

2.2   成长期:20 世纪 90 年代横跨媒介
20 世纪 90 年代,电子媒介进入大众生活,广播、电视开始重点发展深度报道,使深度报道走向跨媒介、跨平台的繁荣。
90 年代的中国报业刮起了“创刊”、“扩版”的热风,为深度报道的发展提供了版面基础。《人民日报》1992 年策划的“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报道高举“监督”大旗。《北京青年报》自 1992 年起先后创办“老三刊”,即《青年周末》《新闻周刊》《下三刊》。《中国青年报》于 2005 年推出主打特稿的《冰点》特刊,开篇力作《北京最后的粪桶》至今仍被奉为深度报道经典作品。90 年代中期,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周末》迅速崛起,刊发了大量主打异地监督的调查性报道,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闻周报。
在报纸的影响下,90 年代诞生了许多至今仍焕发光彩的杂志。1993 年正式创刊的《三联生活周刊》兼具新闻性和文化性。时事生活类杂志《新周刊》于 1996年创办,策划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专题报道,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1998 年,专注财经领域的杂志《财经》创刊,推出了《基金黑幕》《银广夏》等揭黑式的重磅报道。同年,《南风窗》在中国大陆首次鲜明提出“政经杂志”的理念,深切关注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率先推出  “底层关怀”、  “宪政文明”、“告别 GDP 崇拜”等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核心议题。
电视方面,中央电视台率先在深度报道领域发力。1993 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杂志型新闻节目《东方时空》,拉开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序幕,电视深度报道由此进入蓬勃发展期。1994 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纪实栏目《焦点访谈》吸引全国关注,创造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神话。1996 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调查》,为电视调查报道树立了标杆。
...............................
3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轨迹与特征........................23
3.1   兴起:满足社会的思想启蒙需要 .........................23
3.2   创新:改进操作方法,变革专题版面 ..........................24
4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机遇与优势....................35
4.1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外部机遇 ...........................35
4.2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内在优势 ................................35
5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与挑战.....................44
5.1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外部挑战 .......................44#p#分页标题#e#
5.2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内部困境 ..............................44

5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5.1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外部挑战
5.1.1   资本巨头抢占传媒版图
商业机构通过经济手段影响新闻机构的独立性,对深度报道的干预力量也不容忽视。朱学东认为,从 2015 年起,资本对传媒业的影响已经逐渐浮出水面,不仅对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加强影响,也对新媒体加强控制。
资本巨头在传媒领域积极布局,互联网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起强大的传媒帝国,尽管传统媒体在向互联网转型方面屡有新动作,其开发的产品仍不能与互联网公司比肩。一方面,以  BAT  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斥重金发展新闻客户端;另一方面,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资讯聚合平台迅速崛起。
腾讯集团旗下除了拥有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天天快报、微信等带有媒体属性的产品,还以投资参股了多家媒体,如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财新传媒等。此外,腾讯集团依托腾讯网,在各个地区和当地的省级媒体合作建立地方门户新闻网,如大燕网、大粤网、大楚网、大豫网、大苏网、大浙网、大成网、大陇网、大闽网、大渝网、大辽网等。阿里巴巴集团入股的传媒公司也超过 20 家,投资或收购的媒体包括《第一财经》、21 世纪传媒、博客天下、财经天下、人物、南华早报、36 氪、虎嗅网、封面传媒等。
...........................

6   对《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未来发展的建议

6.1   拓展选题边界,关注青年话题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