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暖闻周刊》2016年1月15日创刊以来至2018年1月19日,两年里“暖心”栏目共85篇深度特稿的文本为分析对象,对85篇特稿文本进行了深度阅读后运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从话语文本结构和话语语境两方面对该栏目进行了分析,旨在研究该栏目是如何从文本和语境视角建构“暖”的,揭示文本对“暖”的建构路径和文本内容的价值选择,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暖心”的话语特点与话语模式,尝试给出一个“暖新闻”的评价标准。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暖新闻”在中国的走红既源于受众的心理需求,也是媒体的责任担当,更是对目前中国新闻界侧重负面报道这一报道思路,正能量叙事不足的一种修正,既受到西方媒体暖新闻实践的启发,更是为了与国内营造正能量传播场域、引导社会主流价值与舆论导向的宣传语境相契合而做的努力。《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探索网报跨部门融合的新运行机制,该报第一个全媒体专栏“暖心”栏目,是每期《暖闻周刊》里分量最重的部分。“暖心”栏目的出现是在国内外暖新闻实践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报》探索“暖新闻”实践的一个产物。
新千年的到来,各种灾难暴恐事件频现,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的表征越来越明显。使用与满足理论证明,受众并不都是对“暴力、凶杀、灾难、色情”等低俗化的新闻感兴趣,他们对追求真善美,充满正能量和人情味的“暖新闻”有强烈的心理需求。
凤凰网“暖新闻”推出两个月的时间,其网页访问量就已突破一亿人次。在2013年,美国沃顿商学院乔纳伯奇教授与他的同事凯瑟琳.米尔克曼对为期6个月的《纽约时报》中使用邮件分享次数最多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最后的结果也表明读者最愿意浏览和分享的是能唤起人们积极情绪的“暖新闻”。因此,以正能量叙事为特征的“暖新闻”存在现实的需求缺口,在工作和生活都快得让人窒息的时代,普遍陷入情绪焦虑的大众最希望看到积极向上的、带给人希望和力量的故事。
“暖新闻”的运作是对以往媒体偏颇新闻价值观的一种修正,它尝试在重建新闻拟态环境的过程中重塑现实世界和受众的情感认知。西方媒体“暖新闻”实践也给我国新闻媒体带来了启示。有着“扒粪”“揭黑”传统的西方媒体,长期把暴力、悲剧、腐败等带有反常和矛盾冲突色彩的新闻作为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随着几家颇具影响力的西方媒体纷纷开设“解困新闻”“乐观新闻”“暖新闻网”等专门分享和提供“暖新闻”故事的新闻网页后这一新闻价值排序得到了修正。
............................
1.2文献综述
1.2.1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一)话语分析的国外研究
话语分析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美国语言学家的哈里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个在学术论文中提出了“话语分析”这个词。这篇论文通过分析一则头部洗护用品的广告,论述了社会情景与文本的关系、文化和语言以及各类句子间关系的规则等问题。该词的首次使用被公认为现代话语分析理论的肇始。在这之后,“话语分析”成为了一个被大量使用的专业术语。目前“话语分析”已经成为了一门交叉学科内容涵盖了社会科学和包括符号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
荷兰文本语言学家梵.迪克认为“话语分析”历史十分悠久,作为一种研宄传统它可以追溯到古典修辞学。他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写到:“从历史上说,话语分析可以追溯到古典修辞学。两千多年前,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修辞学家就已经详细论证了话语的各种结构,并指出了它们在各种公共语境中进行劝服过程中的效果。而“话语分析”最终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则是在修辞学开始没落,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取得新发展之时。
20世纪50年代,随着符号学、人类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社会学、交际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话语语言学吸收了这些学科的研宄成果,跨学科、系统的话语分析理论呼之欲出。而学界开始对“话语”进行分析则是到了修辞学的价值被重新定义后的60年代。无论是60年代学界对叙事话语的第一次系统分析,还是70年代伴随着社会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助推,人们对话语分析进行社会文化和经验主义研究,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
第二章《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暖心”栏目发展现状
2.1“栏目牵头”的合作机制
2016年是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融合转型的第一年,216年1月15日《中国青年报》创办《暖闻周刊》,主打向上向善好活法,做有温度的新闻,开始了这张传统大报在报纸端、PC端和移动端的“暖新闻”实践。《暖闻周刊》探索网报跨部门融合的新运行机制,在报社内部开创了跨部门、跨地域、跨报道形态合作的先河。在报纸端,《暖闻周刊》是《中国青年报》的一个周刊,包含四个版,分别是封面、在线故事、圈里圈外、青年之声。封面设有该报第一个全媒体原创专栏“暖心”,每期刊发一个由该报记者独家采写的暖闻故事,并关联相关的H5和视频作品,于每周五出版。起初“暖心”栏目设在每周五中青报的第9版,从2017年1月6日开始,改为每周五在中青报的第5版刊出。
“暖心’’栏目是该报在全媒体融合转型的背景下诞生的一个产物,由《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项目组负责运营,有完善的内容运行机制,从选题、反馈、采写到修正等环节都能具体到个人。由于新的栏目涉及釆访写作、技术配合、视频制作,原有部门人力结构无法支持,报社率先决定打破部门限制,实现“栏目牵头”的合作机制。为“暖心”栏目供稿的记者来自中国青年报社各个部门以及被派驻各地的驻站记者,而不局限于某个部门的记者。栏目编辑在确定选题以后,和H5、视频组同事协调,安排文字记者与视频编导一同进行采访。
与凤凰网、搜狐网等媒体的“暖新闻”更多的是通过搜集、转载其他媒体的正能量报道集纳而成,非原创的做法不同的是,“暖心”栏目每周刊发的深度特稿均由来自报社各部门以及驻站记者独家采写,稿件保持在3000-4000字左右的篇幅,并关联由中青融媒工作室制作的H5和相关人员拍摄的视频作品,和视频组由中青在线管理,是《中国青年报》全媒体报道融合示范精品栏目。“暖心”栏目运作跨部门、跨地区,由报社负责报网融合的全媒体协调中心负责协调工作、安排人手,并同时向报社和中青在线汇报工作。
..........................
2.2“全媒体”原创的呈现形式
“暖心”栏目为《暖闻周刊》封面主打,由深度特稿(文字)、图片、视频、H5围绕同一报道主题,按不同产品传播特点分别选择最合适的呈现形式和角度。报纸版面上除了3000-4000字的文字,还配有图片及2个二维码,分别为H5和视频,所有内容同时也在PC端(含网站、微博等)和移动端(含报社APP、微信公众号矩阵等)发布。相对于《中国青年报》的其他栏目,“暖心”栏目首次以全媒体原创的形式呈现,除了常规的文字报道外还有短视频、H5、二维码等的策略性运用。报纸端的读者扫描二维码或者登陆电脑、客户端就可以看到相关视频和H5,传播途径实现三端(报纸端、PC端、移动端)融合。
“暖心”栏目创立之初报社就明确要求采写“暖心”栏目的所有记者必须去现场,不能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釆访,负责视频拍摄和H5制作的记者也要与文字记者一道与采访对象面对面,这就从制度的层面上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也从形式上丰富了文章的呈现形式。
在每一期内容的制作过程中文字特稿、H5和短视频都从各自的特性出发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各自的阐述,不求与文字特稿完全一致。阅读报纸的电子版既能阅读文本和图片又能直接观看相应的短视频,打开手机扫描文章页面的二维码还能观看与本期报道主题相对应的H5作品。相对于文字特稿,视频的声画结合能更形象生动的对主题进行展示。而H5中能嵌入照片、小视频、以及各种与读者互动的小技术,图片更具视觉冲击力。四者结合可以增加报道的真实性、生动性和互动性。
...............................
第三章《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暖心”栏目话语文本结构分析..............24
3.1主题结构分析.................24
3.2宏观结构分析................24
第四章《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暖心”栏目话语语境分析..............64
4.1报道风格分析..............64
4.2话语修辞分析..............67#p#分页标题#e#
第五章《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暖心”的话语特点与话语模式............78
5.1《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暖心”的话语特点...............78
5.2《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暖心”的话语模式............88
第五章《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暖心”的话语特点与话语模式
5.1《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暖心”的话语特点
5.1.1准确性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在时间、空间、数量、程度等方面,语言的表述与客观事实之间要高度吻合。此外还要求概念明确,不夸张,对一些时间日期和程度的表述不模糊等。“暖心”栏目运用了多种话语方式来呈现文本内容的准确性,如直接引语、人物对话的使用、记者的直接叙述、目击者的目击报道、大量数字的使用等都在强调准确性。直接引语和人物对话的高保真度、记者直接叙述的“眼见为实”、还有确切数字的修饰作用、语气词的保留和权威新闻来源的引述等都是文本准确性不可或缺的元素。譬如:
①他出生在四川,1963年跟随建筑师父亲移民美国。
②每天,这里要为1300多位客人提供200公斤鸡肉、45公斤牛肉、45公斤虾、100只手撕鸡和近1000个锅贴。蕴含着中国味道的餐食,被端上不同肤色食客的餐桌。
③2.8万英尺的高空,舱外温度逼近零下40摄氏度。戴着氧气面罩的于音冲着跟拍的摄像师笑了笑,10公斤重的翼装和飞行设备压在这位85后姑姑身上。
①当中用“1963年”这样确切的时间日期代替了“很多年前”这样模糊的表达;②当中用“1300多位”、“200公斤”、“45公斤”、“100只”、“1000个”这样精确的量词代替了“一些”、“少许”、“许多”等无法表明具体程度的词;③中高度、气温、装备重量及主人公的年龄等都用了确切的数字甚至还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可见记者采访的细致程度和用语的准确。“暖心”栏目中几乎所有的篇目涉及到时间、曰期、年龄等关键信息的地方都有数据支持。
...............................
第六章结论:从话语分析视角看暖新闻的评价标准
6.1暖新闻的标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