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雄安新区的城市新闻媒介体系架构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7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41822084418811
  • 日期:2019-04-1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雄安新区的城市媒介为研究样本,以数据为基础,以调查为手段,以文献为参考,从理论层面研究城市媒介体系的诸多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媒介架构的若干维度,进而搭建城市媒介的理论模型,为雄安新区的城市建设提供成熟的指导。

第 1 章   理解城市媒介

1.1  什么是城市
“城市”所涉及的含义之广,内容之多,关系之复杂,领域之重叠,以至于学者们难以对其作宏观视角下的精准定义。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家刘易斯·芒福特(L·Munfort)在主编《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时就曾直言不讳道:“由于城市的定义尚在争论中,因而难以用精确的文字对其进行描述”。
在宏观视角下,城市的确让人难以窥其本体,然而这并不妨碍学者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对其进行探讨。人口学家认为城市是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为城市的两条标准因此而明确,第一是人口规模,第二是人口密度;地理学家则认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才是城市最明显的特征,同时这也是城市与农村的空间聚落进行区分的主要标准;社会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城市性,他们认为这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应该从人类习性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城市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分析,他认为城市本身代表着人口、生产、资本、工具和享乐的相对集中,这些关系在城市中简直随处可见,然而在农村中却鲜有代表;曾经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则认为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和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虽然学术界有如此之多的城市解读,且每一个概念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构成逻辑,然而这些定义难免受到时代的局限,往往只具有相对真理性。从城市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最原始的渔猎与采集经济时代,还是农业经济时代,亦或是工业经济时代,包括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的发展结构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开展,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增长的产物,如图 1 所示。芝加哥学派罗伯特·帕克(Ezra·Robert Parker)就这个问题曾经说:“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也不是简单的人工建筑物,而是人性的产物”,因而,人性才是探求城市定义过程中最核心的线索,这并非罗伯特·帕克的一家之言,而是综合诸多精粹思想提炼而成的结果,如康德曾经说过:人,才是最终目的,其他所有因素诸如革命、经济建设、生产力等都只是工具和手段而已。澳大利亚学者戈登·柴尔德(Childe·Vere·Gordon)也认为在城市产生之前,社区或者聚落的目的和功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能量摄入、繁衍后代、保护种群等生物学范畴内的需求,在城市形成后,人类的物种属性的需求有机会得到满足,城市也随着人类的物种属性需求的发展得以不断完善①。因此城市是人性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

.........................

1.2  什么是媒介
媒介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已经被一再解构且产生了相当丰厚的硕果,在新闻传播学范围内,媒介研究的集大成者当属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他尝试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介,并且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一种讯息,人类社会只有在成功搭建了媒介之后才能够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介本身所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作为载体传播了讯息,而是媒介本身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改变了人们交往和思考的方式与习惯。因而从人类社会所承载的意义本体来讲,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的重要性被削弱,媒介本身的意义功能被增强,“媒介”本体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讯息”。
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以人类的感官为研究对象,将媒介看做是人的感觉的延伸和拓展。将这一理论延伸下去,新的媒介交互的形式如 VR就成为人的视觉、听觉和空间感知能力的综合性延伸,触摸屏、可穿戴设备则表现为人的触觉的延伸。
“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以物理性质为分割线,将人的感官切割成综合型感官与单一型感官。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媒介形态也不断演化,以往单纯调用一种感官能力的媒介逐渐与其他感官媒介融合。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的媒介尚未出现之前,人类以综合型感知能力来实现与外界的交互,即眼、耳、鼻、口、皮肤等诸多感官并列运行,虽然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调用单一的感知方式,如在黑夜中听觉器官的使用频率要大于视觉器官,然而这种单一的感知方式在运行过程中仍然牵动着其他感官方式,因而早期人类的感知方式大体上是平衡的。
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某个感官功能,被延伸的感官功能虽然增强了本体的感知能力,却弱化了与其他感官功能的联动,使得人类的局部感官功能增强,整体感官功能削弱,人们感知到的是单一的、局部的信息,如人在阅读文字和观看平面媒介时,只会调用视觉器官去“看”,在收听广播时只会调用听觉器官去“听”。
........................

第 2 章   城市媒介体系架构的理念与原则

2.1  坚持媒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原则
城市媒介体系的搭建理念所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对于媒介的一些阶段性判断和结论很有可能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得不重新被评估,因此社会变迁对城市媒介的影响一时间也难以下定论,然而有一个因素始终是清晰且明确的,即经济因素②,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城市媒介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不仅与经济互相作用,而且本身也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在本质上仍然没有脱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2.1.1   城市媒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产业
  同传播学一样,信息产业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1977 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M.U.Poart)在《信息经济》中提出了信息产业的概念,并且将信息产业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前者指的是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后者指的是只把信息劳务和信息资本进行内部消耗,不进入市场的信息服务部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信息产业逐渐演变成知识生产、知识开发、信息交流、大众通信等行业。波拉特在提出“信息产业”的概念后又创造性地提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四次产业划分法,其目的就在于突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泽尔科斯基(P.G.Zurkowski)随后对信息产业的范围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信息产业除了以上四个领域外,还可以从功能视角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①,通过泽尔科斯基对信息产业的内容划分,我们可以发现信息产业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城市媒介的功能范围,前者是后者功能的具体化和表征化,而后者则以行业的形式将前者进行统筹与归纳,因此,城市媒介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信息产业。
..........................

2.2  坚持媒介技术引领原则
社会的发展带来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技术的进步也成为社会不断创新的内在引擎。雄安新区本身的定位是国内“创新驱动引领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京津冀地区的资源整合,打造和发展高端产业,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建设技术开发、转移交易、成果孵化转化、产城融合的创新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因此,雄安新区的产业定位对城市媒介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以尖端、先进、前沿的媒介技术引领城市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
新的媒介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①:
一、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指的是以电子信号传输为基础,以数字压缩(digital)技术取代信号模拟(analog)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
二、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将分散的信息源与用户统一到一个系统内,从而形成信息的浩瀚海洋;
三、多媒体技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将媒介视作人感官的延伸,然而这种延伸仅仅停留在个体感官感知范围的拓展上,单一的感官延伸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多媒体的出现使得多种感官的融合成为可能,纵观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媒介技术大体上遵循由单一感官向综合感官融合的发展轨迹,如近几年新的感官技术不断涌现,媒介与人的交互方式越来越多样,媒介与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媒体平台、脑机交互、VR 技术等媒介形态甚至已经超越了几种感官的融合,实现了综合感官的统一; #p#分页标题#e#
四、实时传输技术。信息的流通需要借助于渠道,媒介本身就扮演了传输渠道的角色,为实时传输提供了支持。
...........................
第 3 章   雄安新区城市媒介体系架构的几种可能 ··················· 21
3.1  雄安新区城市媒介体系发展现状评估 ···················· 21
3.2  打造集群型城市媒介体系 ·············· 29
3.2.1  雄安新区打造集群型城市媒介的优势 ················ 29
3.2.2  雄安新区打造集群型城市媒介的原则 ·················· 30
第 4 章   雄安新区城市媒介体系的架构建议 ························ 40
4.1  建立健全雄安新区的城市媒介测评机制 ···················· 40
4.1.1  城市媒介的测评标准 ·················· 40
4.1.2  城市媒介的测评原则 ·················· 42
第 5 章   思考与启示 ················ 46

第 4 章   雄安新区城市媒介体系的架构建议

4.1  建立健全雄安新区的城市媒介测评机制
在城市媒介的模型架构过程中,测评环节不可或缺。一方面,模型是基于理论开展的,其能否真正应用于实践仍然有待考证,而在没有经过验证的情况下贸然应用于实测,未免有些风险太大;另一方面,媒介测评可以获得模型使用效果的反馈,从而发现模型建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着手改进。
4.1.1  城市媒介的测评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媒介测评标准主要有两种:
指数测评法。城市的媒介化水平测评方法最早来源于日本。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针对当时日本社会的媒介化水平和媒介技术发展状况提出的“信息化指数”可以说是最早的信息化测评体系。70 年代以后,对城市媒介化的测评研究逐渐分为两派,一派是经济学方面,以信息经济作为计量的对象,以此来作为反映城市信息化的标准,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波拉特等;另一派是以日本的信息化指标为典型代表的“信息化指数”方法,该派与早期的“信息化指数”派又有所不同,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改进之后的城市媒介测评流派①。“信息化指数”派从社会传播信息的能力及流量来反映社会的媒介化程度,通过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从而对构建的城市媒介模型进行测评。
波拉特测评法。波拉特测评法又被称为“经济结构法”,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于1977 年提出的,该测评方法从经济的角度考察了社会信息化的程度②,主要指标包括:
1、 信息产业人员占总的劳动人口的比重;
2、 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3、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从这三个指标我们可以看出,波拉特法一方面可以评估城市媒介经济在社会总 GDP中的贡献,另一方面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媒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由于这种测评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统计大量的数据,因此其适用范围相对于指数测评法而言更加狭窄。
......................

第 5 章   思考与启示
城市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议题,也是常议常新的一个话题。城市的建设、演化、变迁不仅涉及到媒介理论等新闻传播学知识,也涉及到了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并且对人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本文从城市媒介这一议题出发,探讨了城市的定义、媒介内涵的再阐释、城市媒介的概念以及运作机制等诸多问题,并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结合雄安新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规划、政策以及雄安新区自身的特点,归纳出在雄安新区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探讨的诸多维度,最后给出了集群型、智慧型、顶层设计型、区域协调发展四种类型的城市媒介体系以供参考,并且最终选择顶层设计型城市媒介体系为最适合版本。
城市的媒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信息工程,传播学中所言信息系统,首先在于信息系统即包括其他社会系统所具有的共性,又具有自身所具备的特性。就本文的议题——雄安新区的城市媒介而言,社会信息系统首先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与其他社会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对雄安新区的城市媒介进行考量时,必须以全局的、宏观的、整体的视角进行观察,除了考虑媒介系统本身,还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媒介保障措施,主要有:
1、明确雄安新区城市媒介体系的战略取向。
战略决定成败,明确城市的媒介体系战略取向是城市媒介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学界普遍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而忽略“媒介生态环境”,这相当于抛弃媒介之“道”而只取媒介之“术”。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一个城市的媒介环境回报周期太长,媒介技术的应用却能够在短期内迅速积累大量资金,在企业急于盈利,政府急于看到建设成果的条件下,媒介环境发展混乱也就不在意料之外,因此在处理城市与媒介的关系时,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战略心态,无论是信息化城市还是城市媒介体系的搭建,都需要国家和政府出面,在媒介的技术层面和媒介的环境层面进行统一战略部署。
2、雄安新区城市媒介体系的搭建不仅要高标准,还要具备远瞻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媒介一直以来被很多城市视为长期发展战略,现实中的媒介发展却存在目光短浅、预留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不仅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财,造成资源浪费,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媒介形象。
雄安新区的城市媒介在搭建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媒介与当前社会的结合水平,还要考虑到所搭建的媒介能否适应未来的社会形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文所提出的智慧型城市媒介的搭建需要的智能硬件支持,打造智能硬件的最低成本不是在原有基础设施背景下改造,而是从零开始打造新的智能硬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城市与媒介的结合程度,则有可能陷入重复建设的境地。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