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科学传播视野下转基因议题的新闻媒介呈现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4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12719433818561
  • 日期:2019-01-2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新闻媒体亦称大众媒体,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新闻媒体论文,供大家参考。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
2013 年,自诩为“民众代理人”的崔永元和“打假斗士”方舟子在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上进行了长达数月、影响巨大的论战,并最终对簿公堂,双方争论的焦点便是转基因。这个看起来纯属科学领域的命题,为何能引发双方激烈的论战,民众参与度空前的高涨。而直到现今,转基因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议题。“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转基因食品是否应该贴上标签?”“政府应该如何进行管制?”,在这一系列问题上,政府、科学家、商业团体、媒体、公众始终未能达成共识。为了进一步了解转基因议题在学界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转基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发现领域有多达 87 篇文献分布在“新闻与传媒”学科,甚至多于“药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学科,另外还有 157 篇文献分布于“贸易经济”学科、95 篇分布于“行政法及地方法制”。这足以说明转基因不是单纯的科学议题、生物议题,而是与贸易、传媒、法律等相关的综合议题。笔者本科所学的专业是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是我们的必修课。在那时的笔者看来,转基因只是一项技术或一种工具。到了研究生阶段,事情有了变化,转基因不再是技术和工具,而是话语和议题、框架和争议。那么,转基因为何从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变成了综合的社会议题?在这期间,转基因在中国得到怎样的传播?媒体在转基因的传播过程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转基因的传播现状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是触发笔者进行此项研究的原因。
.........
 
1.2 研究背景
“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并非空口无凭。自从 1953 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Waston 和英国物理学家 Crick 揭示了 DNA 分子的互补双螺旋结构模型开始,现代生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基因治疗”、“现代农业”等现代生物技术更是引人关注,发展迅猛1。其中,转基因技术因为涉及包括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争议性较大的领域,近年来引发了多次论战。其中影响较大的比如 “黄金大米”事件、61 名院士联名上书呼吁国家支持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崔方之争”、黑龙江禁种转基因作物等。参与论战的包括科学家、传媒人士、政府官员以及普通民众等。但不管争议多大,转基因的发展却是丝毫未受影响。据统计,从 1996 年到 2015年的 20 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空前的 20 亿公顷。20 年来,农民收益超过了 1500 亿美元2。我国作为 26 个(数据截至 2016 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之一,采取的发展策略是“确保安全、自主创新、大胆研究、慎重推广”3。2016 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280 万公顷,位列全球第八位,主要转基因作物包括棉花、木瓜和白杨4。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并未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转基因品种,农产品缺口较大,所以我国又是转基因粮食产品的进口大国。据统计,我国大豆的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进口的 65%,其中 90%以上为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油等产品5。
.........
 
2. 转基因的技术源起、争议焦点及相关事件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这个词最初是由匈牙利工程师 Karl Ereky 在 1917 年提出来的33,至今不过百年。相比于机械制造、建筑工程等传统工业技术,生物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在生物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 1953 年,Watson 和 Crick 发现了 DNA 双螺旋结构。这一事件奠定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并给整个生物学乃至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场革命。转基因技术便是这场革命带来的重要产物之一。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转基因技术被大量地应用于农业耕种。据统计,从 1996 年到 2015 年的 20 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了空前的 20 亿公顷,相当于中国大陆总面积(9.56 亿公顷)的2 倍。同时,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也愈发严重。根据我国第九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全体公民中,有 77.3%的公众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34。公众的担忧并非完全是杞人忧天,转基因技术的确存在不确定的安全性风险。也正因如此,转基因技术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严格管控。我国也针对转基因技术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希望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为公众提供保障。然而,公众在解读转基因相关信息时,并不简单地满足于政策的解读,他们常常将转基因议题与商业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无形中放大了对风险的感知。在最近发生的转基因事件中,公众在表达意见时,也往往离不开商业利益的勾连。互联网的出现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新的渠道和出口,相关事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广泛的传播。面对转基因这类专业问题,即便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体依然可以通过专业权威的知识为公众提供正确、客观的信息,主动设置议程、肃清谣言,为公众提供理性讨论的平台。接下来,笔者将从转基因的技术源起、争议焦点、相关事件等维度出发,还原转基因的全貌。
 
2.1 转基因的技术源起
转基因从技术上可以追溯至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到:“那些较其他个体更为优越的个体具有更好的机会以生存和发育后代,而那些有害的变异则会遭到毁灭”35。达尔文将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和变异的保存称作“自然选择”,该学说被后人称为“自然选择”学说,并为后来的遗传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达尔文虽然提出了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论,但他并没有发现任何遗传定律。后来,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在达尔文的基础上,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出了影响后世的“孟德尔定律”——性状以成对的形式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后代从其父母代中各获得一个性状,一些性状对其他性状来说是显性的36。孟德尔的研究向人们证明了遗传物质的存在,即我们现在说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但当时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孟德尔未能揭示出遗传物质是什么。直到 1944 年,艾弗里、麦克劳德和麦卡蒂在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将一株肺炎链球菌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转移到另一株肺炎链球菌,发现细菌能改变其毒性,这表明 DNA 带有遗传信息,是遗传物质。随后,剑桥大学的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推演出了 DNA 的三维结构,他们认为 DNA 是由两条相反的脱氧核糖链相互缠绕而成的。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阐明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奠定了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
.......
 
2.2 转基因的争议焦点
转基因技术的诞生背景是上世纪 60 年代,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食品问题成为了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人们迫切地想要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38。植物基因工程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从 1996 年开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已逾 20 年,农民收益超过了 1500 亿美元。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既有赞美之声,也不断地出现争议。首先是安全性争议。对于公众而言,他们接触转基因食品的地方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超市。所以,他们关注的焦点首先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而不管在现实生活还是互联网上,都充斥着大量“转基因有害”的言论。固然我们不能通过言语的表达就确定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但这至少向我们表明了公众关注的方向。而在理论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被普遍认可的是在 2000 年 5 月,日内瓦会议提出“等同实质性”原则,即转基因食品必须在天然有毒物质、成分、抗营养因子及过敏源等方面与自然食品具有实质性相同才是安全的39。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主要集中在: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对人体有无毒性、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是否发生转移、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编码蛋白对人体是否有害、转基因食品中的抗生素抗性蛋白是否会使食用者产生抗生素抗药性、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次生效应问题。转基因食品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它作为一个新物种进入生态系统,对生态平衡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主要包括:转基因农作物植物是否会演变成农田杂草、基因漂流近缘野生种的可能性、昆虫抗药性的产生40。
#p#分页标题#e#
..........
 
3. 官方媒体对转基因的媒介呈现——以《科技日报》为例....15
3.1 《科技日报》对转基因的呈现方式....... 15
3.2 《科技日报》转基因报道的倾向 ........... 17
3.3 《科技日报》中转基因的报道框架....... 19
3.4 《科技日报》对利益相关者的呈现....... 20
3.5 小结:《科技日报》——自上而下的科学宣传 ......... 22
4.网络科普平台对转基因的媒介呈现——以“果壳网”为例 ........24
4.1 “果壳网”的传播主体............24
4.2 “果壳网”的讨论方式............24
4.3 “果壳网”对转基因的呈现形式 ........... 26
4.4 “果壳网”不同板块对转基因的呈现 ........... 27
4.5 小结:技术赋权下的科学争论 ....... 30
5. 社交媒体对转基因的媒介呈现——以新浪微博为例.... 32
5.1 新浪微博中参与转基因讨论的用户构成.......32
5.2 新浪微博用户对转基因的态度分析....... 35
5.3 新浪微博中参与转基因讨论的舆论领袖.......36
5.4 小结:缺乏引导的孤独狂欢............37
 
5、社交媒体对转基因的媒介呈现——以新浪微博为例
 
微博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单文本(不超过 140 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2009 年 8 月,新浪微博以内测版在国内发布,经过十年的发展,新浪微博已经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微博服务平台。根据微博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 9月,微博月活跃人数达 3.76 亿,日活跃用户达 1.65 亿88。从覆盖用户的数量来说,不管是以《科技日报》为代表的官方传播渠道,还是以“果壳网”为代表的科普网站,都无法和微博相比。另外,微博的传播功能包括发布、转发、评论、关注、对他说(@)等,相较于《科技日报》和“果壳网”,都更为完善。而由于具有社交媒体的属性,微博传播展现出了碎片化、开放化、裂变化、多样化等传播特征。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低门槛的准入机制使得微博具有天然的平台属性。在微博平台上,转基因、核电事故、PM2.5 等众多科学议题得到广泛关注,参与讨论的公众也越来越多,微博逐步成为科学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面对转基因这样的争议性话题,微博上是经常形成“网络论战”,这其中除了参与者,还包括大量的围观者。微博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裂变化等特征既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也容易形成谣言的传播;庞大的用户群体既有利于讨论的广泛开展,也容易导致群体极化。所以,研究转基因在微博的传播,既能更加真实地了解普通公众对于转基因的认识和态度,也能更好地把握微博科学传播的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微博这把双刃剑,有的放矢地做好转基因的传播工作。
 
5.1 新浪微博中参与转基因讨论的用户构成
在新浪微博广场搜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转基因”,可找到成千上万条结果。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定研究样本。首先,将时间跨度限定在 2016 年 12 月 1 日至 2017 年 11 月 30 日。在这一年 12 个月的 10 号、20号、30 号进行抽样,即在微博广场高级搜索中输入关键词“转基因”,选定时间限制并选定原创,去除无用、重复等无效样本,共抽取 36 天共计 293 条微博。通过对这293 条微博进行内容分析,首先可以对参与讨论的用户有大致的把握。统计结果显示,在参与转基因食品的讨论中,普通网民占了近八成,接下来分别是微博认证的大 V、机构用户、政府部门、企业和媒体。 在 26 名大 V 中,包括各类博主、心理学教授、学术顾问、演员等。机构用户的主要构成是网站,政府部门基本都是地方政府的微博平台,比如“泗县发布”、“呼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用户。企业用户主要是和食品相关的企业,包括白酒、食用油等企业。媒体是这六大类中最少的,包括财新网、大连新闻网等。
........
 
总结
 
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农业、环境保护、医药、工业、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便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转基因作物。一旦科学技术与公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勾连,它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议题,而是公众议题。但是,由于转基因的专业性和负责性,公众无法通过已有的知识体系完成对转基因的认知。此时,作为科学传播的主体,媒介成为了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本研究希望在科学传播的视角下,探究转基因议题在目前国内得到怎样的媒介呈现。纵观目前国内科学传播的格局,主流官方媒体、科普网站和社交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转基因的呈现。官方媒体由于其自身的定位和传播特点,仍然保持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实现了自上而西的科学宣传。针对于此,研究提出,以《科技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应该积极反映公众的声音,提倡公众参与科学。另外,应该立足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拓展多元传播渠道,主动获取公众需求。“果壳网”和新浪微博同属于网络媒体,借助网络的特性,为公众提供了自由的讨论空间,同时,传播主体也从专业记者扩大到普通用户。但是,技术的进步并没有立马带来理性的讨论。在“果壳网”,用户之间的立场之争占据讨论的主流。而在微博平台,由于缺乏权威的声音,信息匮乏的公众往往陷入对转基因的负面情感宣泄。如何利用自身优势,组织理性而深度的讨论,这是网络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科学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究转基因议题在不同媒介上的媒介呈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但在对目标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时不够深入,建议后来的研究者可以结合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外,本研究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操作的可行性,只选取了 2015 年 1 月 1 日到 2017 年 11 月30 日《科技日报》和“果壳网”对转基因的报道,以及 2016 年 12 月 1 到 2017 年 11月 30 日新浪微博平台对转基因的讨论作为研究样本,在样本完整性上稍显不足,希望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补充完善。再者,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国内的媒介对转基因的媒介呈现,并未涉及国外媒介的相关情况,建议后续研究可以从国内外媒介的对比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最后,本研究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公众的媒介接触与公众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建议后续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深度访谈法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