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新闻媒体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论
在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威尔伯·施拉姆(WilbuSchramm)曾经强调信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缓解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①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媒体,成为人类传播信息、表情达意的新的载体与渠道。由于社交媒体、新传播技术强势崛起,4A(anytime、anyone、anything、anywhere)信息生态创造了新的信息传播流程,以其独特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改变了用户的信息获取和分享方式。后真相(Post-truth)时代来临,我国舆论场呈现出“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的现象。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频发,舆论态势易变,“反转新闻”“舆情反转”成为信息异化的症候之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自媒体时代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增加,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我国进入突发事件舆情的高危期。突发事件的爆发具有不可预估性与发展的不可控性,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发展中扮演着信息的公开者和舆论的引导者,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必须加以重视;新闻媒体既是信息的加工者和传输者,又兼具舆论监督者的角色,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是关键一环;而新媒体环境下,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信息高度流通,加之公众媒介素质参差不齐,极易造成信息误读,加大了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失真现象。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价值性和广泛影响,向来是学界业界关注研究的重点领域,从大众传媒时代到网络传播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模式也随之变化。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有利于进一步认清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及发展趋势。当下,我国新闻反转、舆情反转事件频频出现,很多都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异化的结果,给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带来了诸多麻烦与不便,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信息异化与社会稳定程度呈反比对应关系,即信息异化程度越高,社会不稳定性越高。梳理十一年来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及特征,对突发事件中信息异化的现象进行归类分析,总结事件中信息异化的一般模式、负面影响,通过对信息异化的结构性分析理清信息异化的原因,从而为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解决此类问题提供科学有用的借鉴。反思新媒体环境下各传播主体有效应对信息异化的方法与策略,规避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维护新闻真实客观,稳定社会秩序,保持信息生态的良性发展,也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本研究通过对突发事件中信息异化现象的研究分析,试图总结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对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方法和策略,为政府、公众及媒体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及对策。而传播真实的、公众真正需要的信息,有效维持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与健康互动,才能减少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一章 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异化现象
关于突发事件的定义,学界的认识大同小异,通常来说: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于社会可能或已经造成影响的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按性质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本研究所关注的突发事件是指突发公共事件,为表述上的一致,仍统一称为突发事件。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描述和分类已有比较完备的资料。有学者从危机管理、公共关系及新闻传播角度定义突发事件,从危机管理角度看,突发事件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突发事件是指出其不意地发生一些较为重大的事件,突出表现了“新闻是事实的非常规变动”①这一本质特征,有学者认为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具有异常性、破坏性、急迫性等特点。②一般认为,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异常性、破坏性、紧急性、严重性及影响广泛性等特点。本论文主要研究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异化现象。
第一节 信息异化的基本概念
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被译为“转让、出卖”,表示一物向其对立面的转化。早期哲学家黑格尔、卢梭、霍布斯等人分别从哲学角度和政治学角度论述了异化理论。异化概念完成于马克思,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围绕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提出“劳动异化论”,认为资产阶级通过劳动手段来压制工人阶级,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工人阶级在劳动的过程中被异化。20 世纪的卢卡奇承袭了马克思的理论,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提出“物化理论”,认为技术异化给现代人生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引领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建立。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指出:“本来机械化和标准化的工艺程序可能使得个人的经历释放到一个未知的、超越需要的自由领域”,①但是他又认为发达的技术却带来了更加严苛的极权社会,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却沦为技术与物质资料生产与消费的奴隶。哈贝马斯认为科技可以控制意识形态,是一种新型的控制方式。对异化理论进行研究的还有后现代的媒介批判学派。波德里亚的内爆和模拟观念、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约翰·菲斯克的传播符号学的研究都基于媒介本体分析媒介的异化现象。他们认为是媒介控制了社会,而不是社会控制媒介,人们被自己创造的工具所控制,导致了人的异化。在中国学术界,最早的异化概念来源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974 年王若水将异化最初的概念阐述为“主客易位”或是“主客颠倒”,是“客体成为一种束缚、反对、支配的力量,使它陷入不自由的地位”。②国内有关异化的研究大多是从哲学、马克思主义和外国语言文字等学科出发,对异化的概念缘起、异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关于异化的理论研究,一些学者从哲学角度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如关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研究》、马新颖《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刘坦茹《异化与抵抗:西方马克思主义身体话语研究》、周立秋《异化的生存论阐释》等。
........
第二节 2007-2017 突发事件传播特征
笔者对人民网 2007 年至 2017 年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进行全样本分析,选择其中比较重大、涉及民生问题、受到广泛热议的突发事件进行重点研究,试图归纳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及其报道的现状及特征。(详见附录)对 2007 年以来引发社会热点的 112 件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近年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反映了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特点,体现了新时代的媒介特性。借鉴人民网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类,笔者将突发事件进一步细分为“社会矛盾”、“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企业舆情”、“公众人物舆情”、“涉外涉军”和“其他”七类事件。其中,社会矛盾类事件占比 22.3%,比较典型的案例包括:“贵州瓮安事件”、“南京宝马案”、“丽江女游客被打毁容事件”、“校园霸凌事件”、“榆林产妇坠亡事件”等。公共管理类突发事件占比 23.3%,而这类事件的主体往往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如“哈尔滨警察打死人事件”、“黑龙江火车站枪击事件”、“肃宁枪击案”、“雷洋事件”等。近年来频发的、占比最大的公共安全类突发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毒奶粉案”、“黄浦江死猪事件”、“马航航班失联”、“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天津 8·12 特大火灾爆炸”、“北京大兴火灾”等都属于该类事件。此类事件对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自身利益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是媒体报道的热点。#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原因分析........ 30
第一节 技术因素...... 30
一 传播渠道变革........30
二 信息监管不力........31
第二节 主体多元...... 32
一 信息处理能力差异..........32
二 群体心理复杂多样..........35
第三节 社会环境...... 37
一 社会信任不足........37
二 传播势力驱动........38
第四章 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应对策略........ 39
第一节 信息层面的监管策略...... 39
第二节 价值层面的传播策略...... 42
第四章 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的信息异化现象愈发频繁,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前文对信息异化的表现形式与归因分析的总结与反思,归纳有效规避信息异化的方法策略。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异化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信息层面的失真、操纵、污秽等现象的根源在于不同阶层、群体利益关系的对立,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异化;而在价值层面,社会信任、道德与情感体系的破裂,使社会关系脆弱化。因此,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异化,不但需要在信息层面对事实进行有效传播,还要在价值层面积极建立和提升社会认同感。
第一节 信息层面的监管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强势崛起。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瞭望者”、“信息的把关者”担负着自身的社会责任,而新媒体由于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也应当履行自身的职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应积极发挥“引导员”的作用。重大危机事件中,官方媒体的适度介入对消除公众的紧张情绪、提升危机应急处置的效率和减缓危机的负面效应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①媒体作为沟通官方意见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桥梁和纽带,应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和态度,避免“泛道德化”的报道模式,告知公众事件的真实情况及发展态势,做好“传话筒”,并及时、有效地反馈公众的意见和态度,监测舆情走势,更好地督促官方回应民意,促进问题解决,减少社会风险。在 2015 年 5 月黑龙江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之后,中央电视台及时公布现场监控录像,是当时舆论逆转和消退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具有公信力的、代表政府的传统媒体对于突发事件中舆论发酵和消解的巨大的释缓作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范围扩大,网民的年龄趋向年轻化,互联网的风气应该是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少一些戾气。微博越来越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媒体,集了解讯息、社交娱乐为一体,逐渐成为社会舆论场之一。由于微博传播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弱审查、弱把关,导致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容易让情绪化的表达影响舆论走势,增加信息异化现象的发生。有效建立并监督新媒体的良性发展是减少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关键举措。加强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建设,发挥新媒体领域的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注重信息品质,搭建监督平台,监测信息环境,提升文化价值,构建和谐生态,是当务之急。
.........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形成了新型传播生态和多元舆论格局。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信息的传播具有新时代的特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影响广泛性等特征使得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受到人为的、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异化,对事件真相、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不断上演的“新闻反转”“舆情反转”事件,更是在无形之中消解着社会信任感,减弱了媒体公信力,不利于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公众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舆情的最终指向往往是政府。通过梳理十一年来的典型的突发事件不难看出,政府部门在处理公共危机、应对舆情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次生舆情、谣言等产生,最终影响自身权威形象,降低公信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在光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分辨信息真伪,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是值得公众反思和学习的;而对于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做一个透明、公开、没有官架子的服务型政府,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是现今工作的重点;新老媒体都应明确自身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在信息传播中做好社会的瞭望者。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