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社交网络新闻媒体群体性迷失的心理机制及应对策略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10721322118330
  • 日期:2019-01-0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新闻学首先是由外国传教士传来中国的。鸦片战争前后,他们在出版一批中、外文报刊的同时,也开始向中国读者零星介绍报纸的观念和知识。(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新闻媒体论文,供大家参考。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群体性迷失是人类群体行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并不因为互联网或社交网络的产生而产生,然而却因如今高度汇聚和互动的社交网络与社会化媒体而呈现出新的样貌与形态,社交网络时代出现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应对策略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由于社交网络词语本身有多层意义,因此先在此做简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社交网络为互联网概念名词,简称 SNS(SocialNetworking Service)。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工具的普及极大地便利了大众自主接触、搜集和传播信息,社交媒介在互联网沃土上的迅速崛起进一步为重构社会资源注入了新的活力,个人作为传播的主体有机会直接成为社会资源的接触者和操控者,由此带来了个人实现表达权利的能力大大增强以及内容生产能力的普及。①互联网为民众的内隐情绪和态度的展示探讨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渠道,社交网络的兴起与演进更进一步扩宽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利用,社交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社交网络联络、获取新闻及资讯、发表意见、讨论事宜。根据艾瑞咨询《2017 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洞察报告》,中国目前移动社交应用用户规模近 5.9 亿,并且仍在稳定增长,除了用户规模,使用频率、使用时长也不断提升,并且移动社交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使用移动社交应用来“认识新朋友”、“学习知识、了解资讯”、“减少孤独”、“自我表达”的用户人数比例均超过 50%,每天多次使用也是常态。②社交网络的及时便捷满足了用户的生活、社交、情感、咨询等多重需求,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呈现平台,微博和微信更是成为两大信息源,并逐渐扮演起社会舆论场域的意见制造者和社会动员力量,对中国社会舆论生态产生巨大冲击,社交网络成为民众释放情绪和态度的重要平台。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群体性迷失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说法,单独以此命名进行研究的并不多,笔者在进行文献综述时,从本质出发,鉴于群体性迷失究其根本是群体互动的一种偏负面的效果,与群体极化,群体决策失败分不开关系,因此从群体传播、群体心理、群体决策、网络群体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国内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群体传播中的负面效果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群体极化,代表文献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倩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原永涛的《从群体极化到公众极化:极化研究的进路与转向》。文章首先对半个世纪里国际学界对群体极化的研究进行梳理,接着阐述了群体极化理论的核心判断,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分析,把研究从“群体极化”向“公众极化”延伸,并结合传播媒体进行极化研究,最后提出以群体和互动为脉络的反思和展望。其次,对群体传播中的个体情绪的研究,代表文献有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隋岩、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竞赛部体育新闻编辑李燕的《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文章主要针对群体传播造成的个体情绪社会化展开,指出社交网络带来群体传播时代,群体传播时代使得个人现实中的不良社会心态被放大,群体传播本身也在加剧个体情绪的社会化,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当下社会负面情绪快速广泛传播,对社会舆论产生干扰和负面影响。再次,对群体传播心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群体心理方面,代表文献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陈力丹教授的《群体传播的心理机制》。文章强调了重视群体情绪的重要性,从群体意识与群体思维、群体压力、集合行为及其心理机制三个方面着手,对群体传播中涉及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文章指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应对群体的情绪宣泄保持警惕,并指出理性的社会需要民众从群体思维向公民意识转换。
..........
 
第一章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定义
群体性迷失并不因为互联网或社交网络的产生而产生,它是人类群体行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群体互动效果的一种。群体互动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可能是良性效果,也可能是非良性效果,群体性迷失就是群体互动的非良性效果。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简言之,就是发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生在社交网络范围内的一种偏负面的网络群体互动效果。群体性迷失观点基本上沿着“群体遵从”——“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群体盲思)”——“群体性迷失”脉络演进。“群体遵从”的研究最早产生于 20 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表示:面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许多研究对象明显地将自己的判断转向了多数人或专家的观点。①1952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通过心理实验发现,大多数人喜欢跟从群体的答案,即便答案是错误的,即使是陌生人也能促使群体保持一致。因为被试者被设置处在一定的压力下,阿希的研究通常也被认为是“群体压力”研究。1963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套测试群体遵从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命令不是源于权威而来自普通群体,人们也倾向于服从领导,即使行为意味着要伤害其他人。②“群体遵从”的研究通常与“群体压力”研究联系,“群体遵从”研究是群体互动的前期研究。
.........
 
第二节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特点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究其根本是网络群体互动的一种偏负面结果,并常常伴随着群体决策的失败,其形成除了与人类群体行为本身有关,与其发生平台社交网络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交网络本身的架构和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发生在此的群体性迷失的样貌和形态。目前在社交网络,符合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概念界定的群体性迷失事件并不多,笔者通过筛选,认为近两年在社交网络形成较大影响的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事件有以下几起,分别是《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事件,《陕西榆林产妇坠楼》事件,《德国留学生疑似遭受“撒旦教”威胁》事件,《奔驰车定位巡航高速失控》事件。首先是因为这四起事件较典型地呈现出群体性迷失的现象,呈现出群体性的判断失误、群体性的情绪失控、群体性的跟从盲从。其次笔者通过查看这四起事件的舆情报告,发现这四起事件均在社交网络呈现最高的信息讨论量以及传播量。《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事件,蚁坊软件出具的舆情报告显示,此事绝大部分言论来自微博,加之此事的兴起就是从微信公众号发文开始,其社交网络性质比较明显。《陕西榆林产妇坠楼》事件,蚁坊软件出具的舆情报告显示,通过鹰眼全网监测,该事件相关文章共有 177357 篇,其中微博言论数量最多,传播量最高,约 173823 条,占比 98.3%。《德国留学生疑似遭受“撒旦教”威胁》事件,笔者通过清博大数据软件对此事进行了全程的舆情监控,抓取的数据显示,与此事相关的信息大多出现在微博平台,占比 91.71%,呈现压倒性的比例。《奔驰车定位巡航高速失控》事件,乐思软件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此事采集来源榜数据抓取最多的来自社交网络,由贴吧群组、微信、微博、论坛构成,占比 34%,高于网页新闻报道 24%的占比,信息讨论及传播还是以社交网络为主。因此,笔者界定此四起事件,为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事件。笔者通过分析以上几起极具代表性的群体性迷失事件,总结出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七个特点,分别是突发性、特定性、动态性、情绪性、易感性、负面性以及纠错性。
..........
 
第三章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内在个体心理阐释.....40
第一节 基于匿名心理的社会懈怠..........40
第二节 基于从众心理的行为指向..........45
一 主动从众:规范影响的心理驱动..........46
二 被动从众:群体压力的行为导向..........47
第三节 基于群体自信机制的判断..........49
一 过于相信群体互动的结果——群体思维.................50
二 过于相信群体的意见领袖——少数派影响...............51
第四节 基于个体需要的情感驱动..........53
第四章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典例分析.....60#p#分页标题#e#
第一节 事件相关微博内容的文本分析......60
第二节 事件表现特征及传播过程分析......68
一 该事件符合群体性迷失的表现特征.......68
二 该事件相关传播要素及传播路径解读.....76
第三节 事件造成群体性迷失成因解读......79
一 该事件符合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心理外部环境构成.....79
二 该事件满足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内在个体心理特征.....82
第五章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问题考察及其应对.....88
第一节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问题考察.................88
一 思想层面:认知水准不够,处理意识滞后................90
二 行动层面:应对机制低下,应对措施缺乏................91
第二节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可能性对策探究...........92
 
第五章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问题考察及其应对
 
第一节 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问题考察
对于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现象,我们需要明确两点。群体性迷失不是一个特殊现象,它是人类群体行为发展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只不过延伸到了目前的社交网络领域,与群氓的智慧一样都是群体互动可能带来的结果。并且,并非网络中的群体汇聚一定会导致群体智慧或群体性迷失,群体互动会产生很多种效果,群体性迷失或群体智慧只不过是其中两种。社交网络不光会带来诸如愚笨、疯狂、盲从这样的非理性现象,它同时可以带来或促成群体智慧。《大连接》一书中写到:“社交网络可以表现出一种智慧,它可以让个体更有智慧,或者成为对个体智慧的补充。”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社交网络的平等开放,使信息与智慧的流动更自由,也为个体提供了更多发挥的空间,使个体敢于表达,而不惧后果,毕竟在虚拟网络这样的空间即便意见不同利益也不会受到像现实社会那样的直接损害。当个体的意见智慧发表,进而汇聚,对于群体决策大有裨益。并且在社交网络,群体互动便捷,互动的频率和程度相较于现实社会大为提升,这也无形中方便了群体成员的协同以及群体力量、智慧的汇聚,使群体互动呈现出较好结果。
........
 
结语
 
作为目前网络群体互动效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与研究。对于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我们要客观理性的看待。首先,需要明确群体性迷失是人类群体行为发展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只不过目前延伸到了社交网络领域,并因社交网络本身的特性呈现出新的样态;其次并非只要网络上的群体汇聚就一定会造成群体性迷失,群体互动会产生很多种效果,群体性迷失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它只是在个体或群体满足某些条件限定时才可能出现,再次,群体性迷失是一个动态的呈现过程,在考虑和处理这一现象时,应时刻保持动态理念,这样才能高效正确地去应对。这三点是我们研究群体性迷失时首先需要明确的。目前出现在社交网络的群体性迷失事件绝不是个案,也不是纸上谈兵,其在现实社会中真切存在,它是人在群体互动中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交网络中的反应,也受到现实群体互动中各种心理机制的制约,因此分析在社交网络中出现的群体性迷失事件,还是要从个体出发,从群体互动出发,探索其中的个体心理以及网络群体心理,这样才能科学理智的探析原因。社交网络出现群体性迷失问题,具体与两个方面紧密相关,一是作为重要参与方的社交网络群体互动中的个体,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出现,与个体的非良性、非理性有很大关系,那么个体为什么会在群体互动中出现以下情形,就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选择心理机制切入,也是为了更深入剖析个体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为迷失中的个体行为找到依据。二是社交网络整个大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个体的行为产生巨大作用,不同环境下的群体互动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社交网络环境本身在群体性迷失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探索社交网络的主要构成要素以及本身样态在群体互动以及群体决策中的影响。社交网络上群体性迷失具有引发负面网络舆情或者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可能,因此必须重视起来。随着社交网络影响的逐渐加大,这种危机也会越来越严峻。我们需要把该问题提升至战略高度,同时深化理论深度,去探索相关对策,去思考怎么去引导社交网络上的信息流,怎么去规范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怎么规避个人传播赋权的弊端,怎么构建社交网络优良的群体协商环境,怎么把群体互动朝积极正面的方式驱动。只有这样,才能把网络群体互动朝良性方向引导,才能构建优良的社交网络环境。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