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新闻媒体亦称大众媒体,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新闻媒体论文,供大家参考。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0 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呼和浩特市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城市活力凸显。2005 年呼和浩特市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乳都”,截至 2017 年呼和浩特市已成功举办了十八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2011 年呼和浩特东站开始运营,2015 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大力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呼和浩特市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绩体现着国家对于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内蒙古各族群众同心协力建设祖国北疆的坚强决心。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国各地城市化发展迅速。对此,媒体也给予关注并加大了报道力度,媒体的报道不但将各地区的城市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而且也在塑造城市形象的过程中为城市形象的进一步传播提供途径,从而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我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报道立足全局,态度鲜明,并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报道事实客观,不受外界其他因素影响。因而,以《人民日报》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城市形象分析,能够客观全面的展现城市风貌。其次,2000年以来《人民日报》共经历了五次改版。[1]伴随版面的调整、版数的扩充以及题材的丰富,《人民日报》中关于城市形象的报道角度也在不断扩展,这对于分析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报道具有重要意义。再次,由于《人民日报》的日报性质,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实现时间上的连续采集,从而得到的报道样本也能更为完整、更具说服力。
........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形象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9 世纪中期之前的城市美学研究初期阶段;19 世纪初期到 20 世纪中期以城市美化运动为代表的发展阶段;20世纪后期至今的城市形象研究成熟阶段。[3]国内城市形象研究开始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研究成果呈递增趋势。[4]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关键词“城市形象”可以得到 10079 条结果(截止到 2017 年 12 月 31 日),集中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新闻与传媒、旅游等学科,其中新闻与传媒学科有 1027 篇研究文献,期刊论文有 701 篇,博硕士论文有 238 篇。较早开始对城市形象进行具体研究的文献来源于 2003 中国传播学论坛暨 CAC/CCA 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上的题为《城市形象:非典型的涵化效果?——以珠海受众的调查结果为案例》的论文。
.........
一、《人民日报》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报道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1.样本界定与选取
本文的时间选取是从 2000 年 1 月至 2017 年 8 月,期间经历国家“十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七十周年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选择这一时间段进行样本分析,既结合十八年间国家政策方针实施背景,又结合呼和浩特市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成就,分析《人民日报》呈现的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本文利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的搜索功能,按照时间段要求(2000 年 1月 1 日至 2017 年 8 月 31 日)键入“呼和浩特”进行“标题+全文”搜索,得到搜索结果 3085 篇文章,但由于其中存在与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无关的样本数据,为保证样本的准确性,因此在搜索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阅读,最终得到 639 篇与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相关的分析样本。样本的选取主要是依据报道的标题、导语、正文部分的表述判断与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相关性,剔除了通篇报道中只提及呼和浩特但全篇主题与呼和浩特并无关联的样本。此外,对于《人民日报》中的图片报道样本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图片表现内容以及文字说明进行综合选取。
..........
(二)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报道统计分析
根据图 1- 1 可以看到 2000 年至 2017 年的报道数量统计,总数为 639 篇,平均每年 35.5 篇。十八年间的报道数量呈起伏状,其中 2003 年、2004 年、2007年、2013 年、2015 年、2017 年这六个年份的报道数量均处于平均值以上。2003 年,全国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由于疫情的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人民日报》加大了对全国省会城市的报道,因而呼和浩特市当年的报道量有所增加。2004 年,时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胡锦涛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干部做牛玉儒式的好干部。2004 年《人民日报》报道牛玉儒的先进事迹达 20 篇。2007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在体现自治区发展建设方面取得成就的报道较多。201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呼和浩特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稳步推进,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新闻的数量增多。2017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的大庆之年,虽然数据仅统计到 8 月 31 日,但报道数量已达 40 篇,高于样本总量的平均值。
........
三、《人民日报》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25
(一)《人民日报》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报道存在的问题 .....25
(二)《人民日报》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报道成因分析 .......27
四、基于《人民日报》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报道给呼和浩特市政府的建议..........29
(一)运用多媒体报道,合力形成全国热点 ....29
(二)借助大型活动,提升城市影响力 ........29
(三)挖掘自身资源优势,重视城市形象传播 .............30
(四)职能部门加强与《人民日报》信息互动 .............31
四、基于《人民日报》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报道给呼和浩特市政府的建议
(一)运用多媒体报道,合力形成全国热点
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 7.53 亿。[23]基于网络兴起的“两微一端”成为新闻报道传播的重要渠道。“山东问题疫苗案”、“北大女硕士章莹颖失踪案”等曾引发全国舆论关注。这些事件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性机制:网络曝出事件——各媒介平台跟进报道——深度挖掘与讨论,由此循环便形成了全国关注的热点。因而利用多媒体联动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以此合力形成全国热点提升城市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人民日报》中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报道的分析,可以反观呼和浩特城市形象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城市形象的形成与塑造不是由媒介报道决定,但是媒介的呈现却能够反映出城市形象存在的一些问题,呼和浩特市想要摆脱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给外界呈现更加丰富的城市形象,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发布信息,地方媒体多角度跟进报道。这就需要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通力合作,相互协调,同时也需要把握好传播时机,重视媒体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合力达到全方位宣传的效果,以此引发舆论关注形成全国热点。
.......
结语
本论文借助“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整理 2000 年以来(2000.1—2017.8)十八年间《人民日报》中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相关报道共 639 篇。通过编码,样本统计以及数据分析得出了报道数量、主题、体裁、篇幅、版面、倾向性方面呈现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分析发现,《人民日报》中呼和浩特城市形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呈现。这些方面客观真实的反映着呼和浩特市在加快经济与城市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人民日报》牢牢把握舆论的导方向,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客观的呈现着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然而,“中国乳都”的刻板印象,主题不够平衡,报道模式化也使得呼和浩特市突出形象较为单一。因而,通过对《人民日报》中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报道的分析,本文从呼和浩特自身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呼和浩特市在完善城市形象过程中应当重视多媒体报道联动,借助大型活动举办的时机,挖掘城市自身资源优势等方面扩大城市影响力,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与《人民日报》等媒体的信息互动,及时修复呼和浩特市的负面形象。由于写作时间的限制,本文仅分析了 2000 年以来《人民日报》报道所呈现的呼和浩特城市形象,未能选取时间跨度更大的样本数据进行更为细致的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研究,因而这也将成为笔者未来需要关注与研究的方向。城市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能否成功吸引人才、资金的入驻,而呼和浩特市自身发展相比发达城市而言较为落后,除乳业经济外,经济方面缺乏其他产业的支撑,“云计算”产业也是近些年起步,因而媒介呈现的呼和浩特经济形象较为单一,这也值得呼和浩特市社会各界关注与思考。美国杰出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曾说过“城市是宏大的天然景象,超过了我们改变事物的才能,也超过了我们所能懂得的对于应当如何去转变城市的常识。”因而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及探讨提升城市形象的途径还需要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贡献智慧。#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