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风险治理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及提升路径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366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4-10-1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行政管理论文哪里有?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针对风险治理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继续开展。未来的学者可以结合相关定量方法,通过数理模型更加精确地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

第1章绪论

1.3.2国外研究现状

(1)有关风险治理的相关研究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近年来一直对风险治理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他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所遇到的风险以及风险发生的逻辑与传统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相信社会是有一种自然的能力能够自己对抗各种风险进而使得社会有秩序的有规则的健康发展,但事与愿违,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并没有一种自动纠正并足以对抗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提出许多风险治理框架。例如欧洲风险管理联合会(FERMA)于2003年提出的风险治理框架考虑了风险的两面性—风险带来的不仅仅是威胁也有机会,但并未针对风险带来的机会窗口做出相应的策略应对①。这个框架将治理框架分解为构建治理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和处置风险五个核心环节②。国际风险治理委员会(IRGC)于2005年提出系统性风险治理框架,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风险沟通为核心,在风险的客观特性基础上纳入了人对风险的主观感知、主体对风险的承受度、接受度方面的因素,构建了适应于系统性风险的风险治理框架,主要包括预评估、评估、承受度和容忍度的确定和风险管理四个阶段③,这一风险治理框架被众多国家奉为风险治理的准则。

第3章风险治理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风险治理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模型选择

本质上来说,对城市韧性进行评价能够为城市风险治理提供解决思路。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选取合适的城市韧性评价模型并跟风险治理构建连接。从逻辑上看,评价指标体系首当其冲应当选择恰当的模型,这样后续才能更好与风险治理构建联系,后续评估才能更好地进行。

3.1.1DROP模型简述

DROP模型(disaster resilience of place,DROP)是Cutter等学者在2008年提出的,旨在从社会韧性的角度,适用于社区微观层面的自然灾害韧性模型①。此模型具有易操作、易量化等特性,在韧性研究中运用较为广泛。

3.1.2理论假设

首先,DROP模型设计初衷是专门应用于自然灾害的防范中,但此模型也可以将其他紧急突发事件囊括进来。从适用程度来看,是较为广泛的。其次,DROP模型不同于其他偏向于宏观的评估韧性研究模型,此模型聚焦于微观层面的韧性评估。再者,DROP模型反映的是一种内在韧性,即系统自身条件或自身系统能够抵御外在风险特性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承认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是相互影响的。最后,DROP模型是基于狭义上社区位置的模型,但外在大环境的变化例如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因素、人类活动也会对此模型的构建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第5章提升城市韧性的优化路径

5.1城市生态韧性指标的优化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而韧性城市的建设,并非只是简单地抵御自然灾害,而是通过将人或者是城市系统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韧性作为衡量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是否完备的重要标准,在未来韧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优化城市生态韧性。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设计和生态技术。构建城市综合生态网络离不开城市生态设计和城市生态技术。需从城市生态风险的人为因素出发,创新清洁绿色可持续再生能源技术,重视城市智能照明、城市噪声智能检测等设计,强化对城市生态风险可控因素检测,做到城市生态设计和生态技术相互融合发展。

第二,重视人类活动,鼓励城市居民环保行为转变。城市居民是城市生活的主人,城市综合生态网络离不开城市居民的参与和实践。政府需开展相关城市绿色发展的讲座和设立相关政策,促进居民形成生态环保的意识;社会需培养城市生态保护的实操手,对城市居民的行为进行必要监督。居民自身需培养自身节能意识,在日常点滴中践行环境保护。

第三,注重协同治理,创新可持续的生态循环链。生态循环链是指城市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被污染的可能。需在不同的公共资源系统中,例如能源系统,水资源系统,构建综合的污染处理系统,加强不同部门的管理联动,以多种方式促进可再生资源的生产。综合构建城市污染治理网络,从环节上注重循环机制的建立,从而建立起城市综合生态网络,防范城市污染的风险。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5.2城市社会韧性指标的优化

在数字时代发展下,城市韧性的建设也迎来了巨大机遇。智能化社会服务能够促进社会服务更加精细化、智能化,进一步促进城市社会韧性建设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城市社会韧性。

第一,利用多种新型数字技术手段,促进城市社区治理精细化。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在以往治理中具有情况复杂、人员不足等难点。新型数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痛点。从社区出发,构建5G和云计算社区数据资源中心、社会管理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利用智能化系统完善构建社区人员、社区土地、社区事务、社区组织的信息处理平台。通过多种信息系统实现社区管理的智能化,并通过技术赋能使得社区管理更具温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社会服务智能化水平。

第二,通过新型技术手段提供多种社会公共服务,补足当下相关资源紧缺的短板。需精确化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针对教育资源上,通过慕课、网易公开课等优质线上课的开展,完善目前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在医疗资源上,针对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可以开展线上问诊,不出门便可看病,合理配置紧缺的医疗资源。同样加强对AI医生、AI诊断等大数据模型的开发,作为当前医疗诊断资源不足的补充。针对养老服务领域,可以通过“智慧手环”,通过实时定位、紧急呼叫、健康检测,为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构筑坚固防线。通过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强化城市社会韧性。

结语

韧性城市的提出,是城市区域功能转型升级的重大探索和尝试。城市系统抵抗风险、应对冲击的能力反映了城市韧性水平,对于城市韧性的研究逐步成为提升城市高质量的重要理论支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韧性的分析视角更加综合,逐渐扩展至生态学、灾害学、城市规划学与经济学等领域,风险治理理论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普及,研究视角得已拓宽,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的治理也会更加稳中求进增强城市韧性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抗击风险能力已成为我国当前推动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针对风险治理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继续开展。未来的学者可以结合相关定量方法,通过数理模型更加精确地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也可以在结合某个具体的风险背景,仅针对此风险,进行更加细致的相关研究。同时,在对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改进此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更加广泛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

当然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是城市韧性实践中比较难以利用合适的指标进行量化、很多数据涉密难以搜集且时间上不连续。其次是风险治理与城市韧性的结合程度还有所欠缺。最后是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只是运用于广州市的实证分析中,此评价体系的普遍适用性还需要得到更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