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公共卫生网络舆情危机下政府回应效果的影响因素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8663
  • 论文编号:el2022031914180530287
  • 日期:2022-03-1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行政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在网络 2.0 的发展背景下,针对新媒体的行业特征构建了政府回应效果的影响分析框架,剖析了政府回应行为和媒体关注度对于回应效果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2.1 国内外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国外因互联网发展较早,再加上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追求,网络舆情的发生与研究也早于我国。根据网络舆情研究的内容我们可将之分为以下几种:

1.2.1.1 内涵的界定

网络舆情是舆情与网络的结合,核心在于舆情的界定。奥尔波特(Allport,1937)认为舆情是多众的态度和意见,小众的情感诉求难以形成有效地影响[1]。霍布斯(Hobbes,1985)也同意民众的意愿才是舆情形成的关键[2]。肯普(kemp,1992)则从舆情的产生与传播特征等角度更为细致的解释了何为舆情[3]。另外,从舆情和舆论的区别角度也可理解舆情的定义。李昌祖(2010)指出网络舆情是公众借助信息平台对事件发表态度行为[4]。

1.2.1.2 网络舆情的影响

日本学者远藤薰(2010)认为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小公共圈的可视化度,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5],这与劳伦斯(Lawrence Ampofo,2011)的网络舆情可以反映受众的观念、期望,形成自我管理、防范风险的观点有一定的差异;另外,就舆情中观点的正确性判断上,认为由于匿名和责任淡化,评论观点的客观性难以考究,个人情感的嵌入也对社会情绪的走向充满不确定性[6]。于城等(Yucheng,2017)认为舆情快速地出现在虚拟与现实的社交网络中,综合影响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忽视和低效管理会引发舆情危机[7]。

1.2.1.3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路径

关于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多级模式”的观点,姜洋(Jiang Yang,2018)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舆论形成的推动要素[8]。一般而言,网络舆情的出现遵循“刺激-反应-共情”的行动序列,媒体和信息平台只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舆论领袖的情感引导下共情是形成网络舆情的主要动力,再加上领袖的专业性的评价填补了受众群体的信息盲区,这对舆情的推动影响更大。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设计


3.1 研究理论模型

根据第 1-2 章文献梳理的相关理论和文献,我们发现舆情事件、媒体与公众态度与政府回应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即使政府精英出于某种考虑会对舆情事件有选择性的进行回应,但总体上民主政治体制不得不考虑以上要素影响的重要性。政府通过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沟通将会快速提升政府治理绩效。所以,无论政府出于自身治理的角度还是受外界施压角度的考量,政府对于公共卫生舆情事件的及时、全面回应势在必行,瞒报、隐瞒、压制只能是掩耳盗铃的短视行为,舆情的压力反扑会使政府的威信与形象更加受损。

除了上述事件性质、利益相关者、新闻号召力对政府回应效果有影响外,信息传递、新闻发布、谣言控制也是影响回应效果的重要指标,政府根据外界影响因素科学地选择回应频次、回应形式,注重回应的态度和程度,这对于提高回应效果将会大有裨益。

根据前面的呈述,我们以政府回应行为对回应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以媒体关注度为中介变量,构建公共卫生网络舆情危机回应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分析回应行为对于舆情治理效果的作用机制和路径,具体如图 3-1 所示。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第五章 政策建议


5.1 注重媒体及公众的情绪导向,端正政府回应态度

5.1.1 积极联络网络媒体参与,使其了解政府治理的决心

为了安抚公众的不安、疑惑、无助等负面的社会情绪,公共卫生舆情危机爆发后,政府应该通过媒体向公众展现危机治理的能力和决心,尤其在及时公布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后说明政府已采取的措施及其有效性,展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态度,避免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让公众陷入无端地猜测,失去公共理性,造成混乱。政府可以通过QQ、微信公众号、微博、推特等新媒体和传统的电台、电视、电话会议等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展开信息披露,欢迎自媒体、官方媒体、报刊等多元媒介参与,解答记者、舆论领袖、公众代表等群体的提问,通过先发制人的回应,掌握话语主动权,在安抚涉事利益群体的情绪的同时提升公众的舆情共识度,提升政府的舆情危机回应效果。所以,政府回应的治理决心直接展现了回应的态度。

5.1.2 及时了解公众情绪,虚心接受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舆情危机涉及到诸多利害相关主体,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政府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政府绩效的考核大多由上级负责,在政治竞标赛中对上负责形成一种惯性,但是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依然令政府官员担忧,所以无论处于公共责任的落实角度还是政治晋升的私人诉求,政府精英都无法回避危机带来的危害。因而,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和调研,及时掌握舆情传播中的公众舆论的走向,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及情绪、舆论精英的态度和口风等,虚心接受他们的质问和不满,主动承担责任,不回避、不遮掩、不包庇,以诚恳谦逊的态度展现政府的形象与舆情危机治理的决心和能力,以及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积极态度[73]。与此同时,公众的不满也为政府的治理指明了方向,契合了通过参与的危机管理模式,利于危机的快速解决、降低参与者间的矛盾。


5.2 根据舆情危机发展规律,提高政府舆情危机的反应速度

5.2.1 加强预警防范机制,强化网络舆情研判预测能力

危机管理理论强调,危机潜在期是最容易把控舆情的时期,也能相对的减少社会影响。政府部门能够有效地对公共卫生网络舆情危机做研判预警,有利于及时改变网络舆情的性质与方向,进而有效应对和稳控舆情,减少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构。针对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部门应对回应方案、效果做总结与评价,并以此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构。各部门配备相关人员对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做好上报回应工作。必要的情况下,配备信息技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监测,确保信息准确。为避免敏感事件再次发生,建立模块化监测机构,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做好安抚民众情绪工作。

第二,划分网络舆情危机的级别。吸取公共卫生案例的教训,对网络舆情危机进行预警级别划分,并对不同级别做出研判和预警方案。针对预判级别较高的舆情危机,公共卫生部门应予以重视,及时开展会议进行对舆情的性质、走势做分析,确保能够把控舆情方向。

第三,引入专业机构辅助监测。对于完整的监测设备和有经验的相关技术人员,政府及相关部门存在一定的缺口,引入第三方机制加以辅助,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判。专业监测机构可以通过对网络平台的信息进行筛选,抓取公共卫生的敏感话题,进而对监测到的网络信息做数据整理分析,进而对舆情的走势做出判断,利于政府部门做相应预案。

第四,加强对政府人员的网络素养培训。政府部门应重视对人员的网络素养培训,提高对网络中信息的解读及预测的能力。部门在实施网络培训计划时,一方面对人员做内容培训,包括网络信息识别、网络道德修养、网络传播等,同时也要结合相关案例予以分析,便于清晰地理解相关的网络素养知识,利于提升网络舆情预警能力。


结论

公共卫生领域的网络舆情危机,由于其发生在公共卫生领域,关系人民生命健康与社会稳定,所以在网络上传播迅速,影响很大,公众对于海量信息难以辨别,不了解事件发展过程与真相,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若政府不能及时公布实情,网络负面舆论越来越多,很容易演变成舆情危机,进而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及威信,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所以,政府的科学、及时回应行为方式决定了公共卫生舆情危机的解决效果。本文在网络 2.0 的发展背景下,针对新媒体的行业特征构建了政府回应效果的影响分析框架,剖析了政府回应行为和媒体关注度对于回应效果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的结论包括:

(1)构建了政府回应行为、媒体关注度与回应效果的理论分析框架。论证了政府回应行为的态度、速度和程度对于回应效果的影响,以及该构念对于媒体关注度的影响。另外,还分析了媒体关注度对于回应效果的影响,论证了媒体关注度的中介效应。

(2)实证调研与理论假设的检验。通过量表的设计与开发,本文通过预调研、正式调研得到了大量样本数据,掌握了公众对于政府舆情治理的态度及日常信息的来源等,结果显示政府回应行为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回应效果,媒体在政府治理中具有重要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影响着政府的治理效果,证实了媒体关注度在政府回应行为与回应效果间具有中介作用。

(3)对策的提出。利用危机管理、协同治理理论从政府回应构念下的三个维度提出了危机处理建议,强调政府回应的科学性、及时性、态度中肯性的重要作用,倡导政府与媒体、公众积极配合、共同参与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舆情危机。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