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以桂林市环境治理中社会组织参与现状为主要内容,以桂林市为研究出发点,运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法开展研究,对影响桂林市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意见社会组织的自身问题导致参与许多环保问题受限制。
一、导论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并没有社会组织这一种提法,而是将社会组织分为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等,国外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在上世界五十年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出现,国外学者对于第三部门的研究逐渐开始明晰化并涌现出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的热潮。本文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研究进行整理,拓宽国际视野为我国以及桂林市环境治理中社会组织的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一些参考的经验。
(1)关于非政府组织的内源特征研究
西方学者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内源特征进行了较为完整以及科学的解释,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提出了 NGO 的具有的组织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非政治性,志愿性,自治性,非宗教性的七个定义属性。[17]世界银行组织编订的《非营利组织法的立法原则》中写到:“非营利组织是在指定的法律体系框架中,非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社会企业或者其他法人结构均是非营利性的,即便可以得到利润获取,也不能将利润进行分配。世界银行的这一定义充分概括了非政府组织的自治性、民间性、组织性、非营利性、合法性以及非政治宗教性等特征。
(2)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必要性研究
戴维·奥斯本等学者以官僚制为基点,认为政府的科层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但是,随着社会组织的出现这些矛盾可以得到相应的缓解,政府通过权利下放和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让社会组织承接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通过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弥补科层制的不足。[18]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要根据不同模式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组织二者将各自的治理优势发挥出来。[19]汤姆·泰坦伯格认为环境是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具备公共物品的非排他和具有竞争性的物品,环境如果只给了市场,就不会得到很容易的有效供给,因为环境是一种非排他性和有竞争性特征的物品,所以应当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将政府、市场和非营利性组织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治理因为环境所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将资源进行整合,发挥社会组织巨大潜力,促使环境效益最大化。
三、桂林市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基本现状
(一)桂林市环境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内容
当前,桂林市的社会组织,既有以环境保护志愿者、热心人士、社会普社会组织通公众组建的志愿者组织,也有以环境保护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公司、社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为核心成员组建的专业协会。桂林市各社会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关心桂林市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这些社会组织在各自关心的社会组织领域,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社会公益活动中,为桂林市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发挥了作用,做出了贡献。参与内容有效,真实是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应该有的最基本的要求,参与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能够看出社会组织透明化程度的高低。从实地访谈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当被问及“本环保社会组织的日常活动有哪些”时,近 7成受访组织表示参与活动多样,并作出了相应的回答,这反映出桂林市社会组织环保意识较为强烈。
1. 参与环保政策制定,为政府环境管理提供意见
社会组织通过参加政府举办的会议,广泛的表达环境观点和主张,并扩大组织本身的影响力被群众和政府所接受,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意见和咨询,从而有机会对政府的决策增加影响力。桂林市漓江风景优美,中央到地方都对漓江的保护进行生态接力,桂林市的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号召爱护环境的志愿者,公众以及中小学生团体积极加入环境保护行列。
在 2002 年,漓江流域的上游森林覆盖率是 58.05%,水源林的比例只有 30%,而且质量较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保护条例》实施之前,对水源林乱砍滥伐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缺乏对其保护,近 20 多年水源林数量减少非常严重,其保持水土蓄水能力减弱,对水质影响也较大。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由桂林市民政局于批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在漓江保护和桂林市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协会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关注了如何保护漓江水质问题和植被保护问题,在缺少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转而寻求媒体和公民支持,同时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引起强烈的关注和热议,最终在 2011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保护条例》,该条例对植被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五、推进桂林市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行动对策
(一)转变观念与提升思想意识是前提
1.政府简政放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桂林市政府可以将承担的部分公共事务交给发展相对成熟的社会组织去做这样可以节约政府财政投入的成本,又可以将社会组织进行推广和宣传,是一个互利的选择桂林市政府要逐渐的在不是重要的公共服务领域退出机制,将更大的权限和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来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政府部门可以给社会组织提供经费,通过雇佣的方式督促社会组织完成社会大众和环境需要的服务,各组织提出需要政府购买的项目并且来编报经费预算,经过相关部门的汇总,明确完善的购买流程,能够进入到政府部门合作的领域中来是的具备有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要制定相关准入标准,同时,政府可以根据组织自身情况,分好类型建立数据库和目录。政府要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探索政府逐步退出机制,退位让治给社会组织。同时,可以很大限度上激发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热情和活力,发挥其所长。政府部门可以与社会组织形成雇佣关系,雇用社会组织完成社会服务,并提供经费,各部门提出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并编报经费预算,由财政部门牵头汇总,形成全市的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目录,明确完善的购买流程,公布给民众,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资质标准,符合这些标准的组织才可进入政务部门的合作对象之中,政府可根据这些资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分类建立社会组织的目录。
2.放宽登记注册条件,鼓励社会组织创办
桂林市要进一步的拓宽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的领域,给社会组织更过的热情和支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进一步降低门槛,加强相关政策在执行方面的力度,减少手续的办理,可以更多的参考国内发达地区开放城市的做法,降低社会组织的门槛,对于注册资金也应该给予降低或者取消的政策,缩短登记审批时间,简化在登记程序方面的问题,在登记审批方面缩短时限。加快《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修订进程,在《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探索直接登记制度、放宽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让更多的社会组织以合法名义参与环境治理。同时,有效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广度与深度。使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有资格参与环境治理,有能力参与环境治理。
(二)加大对桂林市社会组织的宣传支持力度
1.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宣传
桂林市政府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宣传,社会组织宣传好了能够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社会组织的好处,提升影响力,政府可以通过官方的网站,新闻报道,和报纸刊登社会组织事迹来宣传社会组织,通过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社会组织存在的重要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宣传社会组织对组织本身而言,一方面能够起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会员加入到组织中,从增加组织会费,增加社会影响力,吸引优秀的人才到组织中工作,另一方面,扩大社会组织自身的影响力,增加桂林市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方便日后开展工作。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社会发展,支持当地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时俱进,此外可以通过官方发布的社会组织容易获得群众信赖,将更多地社会事务分给社会组织这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2.提升社会组织影响力,培养公民公益精神和参与意识
桂林市政府要加强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认识,培育公众的公益精神和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政府不是万能的,有一些办不到的事情需要其他的社会团体来做,但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认知需要通过可靠的宣传渠道来增加可信度,由于近年来社会组织在一些社会信任度上出现的事件较为频繁,导致了公民的信任危机,比如“红十字会”“韩红基金会”等等事件的出现,也是由于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由于政府监管的不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提高社会组织整体的发展素质,另一方面,政府要宣传社会组织,培养群众自觉加入到环境治理中,参加志愿者活动,浏览新闻,自觉遵守城市文明规则,加强对社会组织的了解,同时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不支持政府部门的人员担任社会组织中的领导,减少组织对政府的依赖,增加独立性,成立专门负责社会组织管理的机构,增加群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感。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本文以桂林市环境治理中社会组织参与现状为主要内容,以桂林市为研究出发点,运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法开展研究,对影响桂林市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意见社会组织的自身问题导致参与许多环保问题受限制,首先社会组织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从组织人员的配置、资金交流渠道、加强与媒体之间的交流方面加强社会组织环境治理参与能力,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培养公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水平,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宣传,最后政府也要转变转念,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鼓励社会组织的建立。经历了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一些列问题以后,虽然环境治理的意识有所提升,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也在加强,就参与内容和参与途径来说,仍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认为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所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社会组织和政府、媒体、社会民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展现了我国体制和社会特色。尤其是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日趋流行的今天,社会组织的飞速发展成为可能,提升社会认同度,尝试建立社会组织联盟,探索与媒体互动空间,有利于利用外部因素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