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全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主体部分:一是借助问题界定与文献综述把握既往研究的整体状况,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维度与相关理论的支撑确定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架构,并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石;二是遵从由现实观照到理论研究的思考逻辑,总结我国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发展态势,基于“归纳——演绎”的分析维度对问题情境作出基于分析框架的解析,在理论探究协商之可能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困局的化解之道。最后,构建本土化协商实践与协商程序评估体系。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尤其是在基层领域的城市社区,种种差异使得城市社区协商实践被刻上了不同的烙印,反映着当时当地发展的特色。因而,我国协商实践的制度张力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在探索协商实践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应该保持清醒的认知,即在当地制度空间内必然要保持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在对西方式协商质量评估的借鉴方面,应该始终保持一般意义上的引入,必须在当地社区发展背景下作出相应的调试,以求建构本土化协商实践与程序评估体系。
.....
第一章引论
城市社区治理中协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制度变迁与当时的政治空间形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论文在第五章采用了历史分析方法,对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时期中对协商所让渡的空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以时间为节点,以逻辑框架为分析结构,对协商让渡空间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描述。只有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轨迹有所了解,才能从中理出协商场域重构的治理背后逻辑,检视城市社区语境中协商问题的根源与解释向度,从而为路径探索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历史线索。规范研究方法指的是利用归纳、演绎等方法开展的研究工作,它重视逻辑性和理论基础,主要探讨问题“应该如何”;实证研究法是将现实情况、事实作为入手点,利用一些数据和材料分析问题,以此来探讨问题“是怎样”。对一些理论进行探索和整合,将规范研究作为基础,对实证研究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论述,在开展研究工作时,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法进行研究时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治理理论、协商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尝试构建全文的逻辑分析框架,同时在各章论述中解释理论建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历史发展与多样化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将其作为论证的问题情境,从而探寻协商治理关键要素的可为性。
.....
第二章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一、文献回顾
国外对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协商民主的相关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不仅仅有理念上的讨论,还有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理论研究框架的探讨,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国外发达城市为参照,因他们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早,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显现较早,社区治理都是以解决社区问题为切入点。协商民主理论在词源上部分来自于西方民主的发展,因而其理论成果十分丰厚。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现今大体存在两种研究路径。因此,本章以“话语嵌入向度”和“体系建构向度”的二元划分为基础,对两种研究分别进行回顾与考察。这两种研究向度在理论假定、分析重点、路径选择、分析视角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差异。本文认为,学界应该逐渐转换单一的研究思路,站在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并且允许能够以一种突破固有语境限制的比较方法,分析这种治理趋势中“协商”本身的内涵、功能机制、逻辑和手段。即以协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协商促治理,并藉此分析城市社区治理中协商这一路径的相关问题。这在当前研究中是较为匮乏的方面,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理论支撑
以协商为手段促进治理的深层意义就在于它将相关利益主体联结在一起,通过一系列以协商为核心的内部机制、规则、方式的建构,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并由此成为推进治理目标实现的基石。为弥补既有研究的缺陷,寻求一种适当的解释逻辑,本文依据分析框架建构所需分别选取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治理理论、协商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作为框架建构的理论支撑。这些理论阐述了治理与协商的内部机制与运行规律,为明晰城市社区治理中协商的关键环节、主体要素与互动情境都带来了研究上的思路启示与分析维度。因此,本文选取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并从理论起源、基本观点与对本文的指导性价值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
第三章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实悖论:一个两难的话题...............78
一、协商价值认知:“真治理”还是“假把式”.......................79
二、协商情境供给:“主导式”还是“循环式”.......................84
三、协商行动推进:“结果论”还是“过程论”.......................94
本章小结......................................................104
第四章断裂与合续之间:城市社区治理中协商理性的培育............106
一、内生变量视角下的实践........................................106
二、价值共识之可能:协商价值正当性来源的解释....................118
本章小结......................................................133
第五章单一与多元之间:城市社区治理中协商情境的塑造............135
一、空间资源视角下的实践........................................135
二、场域重构之可能:协商空间框架的释因..........................149
三、情境塑造之可为:资源整合的客观“包容”......................158
......
第六章碎片与相依之间:城市社区协商治理行动的改善
一、常态运行视角下的实践现实中的协商
表现出纷繁复杂的形态,基于分析框架对当下实践进行考查,能够对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协商情境供给有所把握,并以此作为后续论述的实证基础。城市社区协商实践具有很强的个体性与复杂性,当前城市社区协商呈现出样态生动多样、内容丰富广泛的实践图景。在大范围搜集、归纳当前实践的基础上,在本章中仅呈现出部分案例作为实践分析的素材来源,其他归纳于附录中。本文侧重于一般规律的论述,难以穷尽所有的实践形式,但表现出来的创新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实践的发展趋势。鉴于分析框架和理论支撑,本章论述了城市社区治理中协商情境塑造的理论可能性与实践可为性。理论可能性认为协商情境或场域主要是由话语融合形成的初始情境、权力交互形成的终端情境与媒介渗透形成的联结情境构成,其中联结情境包括传播媒介和问责媒介,二者是联结初始情境与终端情境的场域。在协商运作过程中,不论是之前的话语准备,还是后续的话语形成,都昭示着公共话语所形成的多维空间,同时在协商情境中的实践过程,参与者能够通过互动重塑生成更高层次的有序性空间结构,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和合作的整体性跃进。
二、亟需回应之对策:协商活动碎片化瓶颈的破解
众所周知,合法性并不是预先确定的,是通过让公众相信他们的结论是有效的并且他们的建议是值得追求而产生的。考虑到协商结果具有“有效性”,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经过非参与者的审查和争论才能使这些结果具有普遍有效性。为了扩大从集体行动中获益的空间,各方参与者会增强彼此间的共识,依赖于协商者对公共理性之认同,采取理性的共同行动争取发展机会和合作的公共效益,以创造多赢博弈的进步。而这一内在的制度安排正是深塑协商共识与提升论据阐释水平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有效促进协商结果产出并最大限度释放协商正效应的理想选择。同样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城市社区协商结果扩大到更广泛的公共领域需要其与论据建立紧密联系,以便使协商过程的建议能在未来的政治决策中发挥作用。协商实践成功的标准是有否获得宏观政治的推动力,值得认真政治考虑的前提是公众代表的意见是成熟的,而不是原始的舆论声音。协商结果达成的这种权衡过程清晰地反应了论辩的力量,因为有效的博弈被认为是说服和论辩手段的运用,这是这阶段协商结果性所体现出的特点之一。
.....
总结与讨论
回顾全文,本文六章的论述主要包括:1、过往文献梳理:对方法论意义与社区治理意义的“协商”分别作出解释,并通过整合与推导确定本文研究的意涵厘定,从而框定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域。对“话语嵌入”和“体系建构”两个向度的过往研究进行了梳理,了解其整体研究脉络,关键研究方向与未来研究趋势,从而系统反思当前研究的局限。2、新的分析框架建构:首先,从真实互动、广泛话语以及深远影响分析城市社区协商行动变迁的“三维”内生变量;其次,依据初始情境、联结情境与终端情境逻辑,思考城市社区协商系统化运作的空间资源依赖;最后,“五阶二元”的运行内部机理推动协商常态化发展,这是进一步优化的实践逻辑。3、实证资料整理:主要采用多案例研究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选取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实践创新样本通过NVivo软件进行质性研究、归纳与研判,正文与附录中共呈现出82个案例,力图展示一副描绘社区协商的全景画面。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