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市场结构下广东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仿真之行政管理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11022115519649
  • 日期:2019-12-2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产业共性技术是一种兼备商品性与外部性的准公共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战略。共性技术是产业链上原始创新的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是技术创新链核心竞争的关键环节。共性技术研发创新长期存在“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现象。因此,政策倡导中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从公共部门转向私营部门,主要方式为民营化[1]。即通过政府采用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实现企业主导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扩散等
中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一直致力于深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发展。从启动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改革伊始,依托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逐渐成为中国产业共性技术主要供给途径之一,强调“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1”  [2],坚持“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完善政府对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2”  [3]。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强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开展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攻克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
目前,中国产业共性技术的主要供给者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ETRC),ETRC 重点依托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建设。国内现有 34%的 ETRC 依托企业建设,其中,上海、广东和四川 3 个省市依托企业建设的 ETRC 高达七成以上[1]。然而,分析 ETRC 的运行评估报告发现,依托企业建设的 ETRC 运行绩效平均水平普遍低于依托科研院所与高校建设的[5]。中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在不断深化,企业虽逐渐占据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但其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水平仍有待提升。
......................

1.2 基本概念
1.2.1  产业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二者在概念上一般不作区分。这一概念最早由Anders Granberg 提出,是指能够发挥特殊效用的技术[6]。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认为,产业共性技术是产品进入竞争市场前的基础性技术,可在一个或多个行业范围内广泛应用[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部、财政部,2006)中,将“共性技术”定义为“在产业领域、不同行业或不同区域能够广泛共享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普遍推动作用的技术”[8]。国内外对共性技术的定义标准大同小异。
学界对共性技术的研究还囊括了其属性、特征等方面。李纪珍(2002)指出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共性技术定义是指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可成果共享、可产生作用绩效的一类技术,因此共性技术的供给存在双重失灵: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9]。项浙学和陈玉瑞(2003)指出共性技术介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间,是一种竞争前技术,属于准公共物品[10]。操龙灿和杨善林(2005)通过对比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企业专有技术研究,总结出共性技术研究的主要特征为:超前性、非独占性、共享性、风险性、集成性和社会效益性[11]。而陈静(2007)等人在共性技术特性研究方面的结论与之相似,并提出其具有积极的外部性[12]。陆立军和赵永刚(2012)发现产业或企业的竞争已从市场化技术的竞争过渡到“竞争前技术”的角逐[13]。郑月龙(2015)认为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状况直接决定着产业技术发展水平[14]。
综合而论,产业共性技术特点较为明确。第一,产业共性技术属于竞争前技术,是一种共享性极强的基础性技术。第二,产业共性技术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较为明显的外部性特征。近年来共性技术已成为产业发展竞争的核心,加之共性技术本身的非独占性与积极的外部性,使其供给存在双重失灵现象,诱发了社会对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的探讨。
.............................

第二章  作用机理分析与理论基础

2.1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作用机理
2.1.1 要素间作用机理分析
市场开放程度、竞争程度以及企业的市场地位均作用于政府补助效果,即政府补贴对创新活动的作用受到市场结构影响[79]。Nicolae 指出政府资助政策的目的在于保证市场竞争有序性和缓解“市场失灵”问题[80]。步丹璐认为政府补助金额大小与受公司所处行业等因素影响[81]。杨秀云等用企业数量衡量市场结构差异,发现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政府的最优补贴率应随竞争激烈程度增加而增长[82]。杜陈惠发现市场竞争超过某一阂值后,政府研发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从正向转为负向,并提出政府需在评估市场竞争环境基础上制定补助政策,以实现政府研发补助带动企业创新水平提升[83]。
相关研究表明,政府财政补贴对企业绩效与创新水平既可能产生正面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抑制作用。美国学者 Tassey G 认为,单个企业在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时,面临着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财政补贴作为一种纠正市场失灵的有效方式,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降低成本与风险,引导企业进行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绩效。Claessens(2008)从分配方式视角出发,发现以竞争机制为基础的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84]。陈旭东和穆雪迎(2018)以 2010—2015 年创业板上市企业为分析样本,发现当期政府补助对我国科技创新类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85]。杜珩(2018)通过分析 2007-2016 年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发现政府补助能通过 R&D投资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调节作用[86]。王玮等人运用博弈模型,研究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间的关系,发现合理的政府补贴可促进企业产业共性技术研发[87]。孙慧等(2017)选取沪深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实证样本,得出政府补贴和研发投入均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88]。张东红等(2009)提出如果政府补贴政策适当,政府投入增加将激励企业研发[89]。Nola(2010)发现政府补贴企业研发行为促进企业提升研发活动积极性,渐进研发活动和自主原始创新活动因此均增加[90]。高伟等认为政府补贴可正向促进代表技术创新产出的专利数的增长[91]。
.............................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动力学理论
为保证系统研究的科学性,系统仿真通常会对系统运作机理作出假设,采用逻辑、数学的形式表示,构成这个系统的模型。模型一旦通过证实,则可预测系统内外影响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基于系统动力学,系统仿真首先需要剖析系统,并建立模拟系统内部的因果关系与信息反馈机制的量化分析模型,进而将其转换成可在计算机上编程的仿真模型,最后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实际系统的进行仿真实验。系统动力学有助于在建模过程中考虑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闭环,又可用于预测系统未来的运行情况趋势,还可以探索各因素对系统运行状况的影响。
绝大多数现实社会经济系统都相当复杂,很难应用常规数学手段描述其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关注信息反馈系统的分析研究,极适合应用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系统动力学可有效地模拟多重反馈复杂时变系统,如社会经济系统;把社会问题流体化,反映系统真实的动态行为,只要估计参数落在允许的范围内,系统仍可显示出相同的运行状态。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为系统,并以定性为主导、定量为支持进行建模与仿真,具有以下两方面特征:一是动态性。系统动力学模拟的是系统状态相关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能用以时间为坐标的图形来表示,对数据的精确度与完整性没有要求,而是集中于系统运行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模式。二是反馈性。系统动力学理论核心观念在于:几乎所有社会经济系统与人工系统都是反馈系统,系统的输入单元与输出单元之间也是存在反馈与被反馈关系。
系统动力学建模包括六个步骤,具体包括:第一,确定系统目标。基于系统目标理清系统的关键变量与运行参数。第二,明确系统边界。抓住研究系统主要变量,本质上应尽可能缩小研究边界范围。依据性质的不同把变量分为状态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和常数 4 类。第三,梳理因果关系。分析系统内部各关键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并利用反馈环表达。第四,建立 SD 模型。基于各要素间因果关系,画出系统因果关系图与系统流图,用 Vensim 软件建立仿真模型。第五,计算机仿真实验。运行 Vensim 软件建立的模型,调整参数得到仿真结果。第六,讨论仿真结果。根据仿真效果改进模型,确定优化建议。
.............................
#p#分页标题#e#
第三章 系统仿真模型建构 ............................... 22
3.1 建模目的及系统边界确定 .......................... 22
3.2 系统关键变量确定与测量 ...................... 22
第四章 仿真模型运行结果 ............................... 37
4.1 政府逻辑方案仿真结果 .............................. 37
4.2 应然逻辑方案仿真结果 .......................... 39
第五章 政策经验借鉴与建议 .............................. 46
5.1 国外经验借鉴 ............................ 46
5.1.1 发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网络作用 ................................... 46
5.1.2 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机制改革 ................................... 46

第五章  政策经验借鉴与建议

5.1  国外经验借鉴
5.1.1  发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网络作用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又名“制造业美国”(Manufacturing USA),由奥巴马政府于 2012 年提出,计划到 2022 年在全美建成 45 个制造业创新研究院(IMI),目的在于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集群,重新确立美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截止到 2017 年 1 月,美国 NNMI 计划已建成 14 个研究院,工业界成员已达 830 家,开展了近 270 个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NNMI 建设进展明显。
NNMI 可供借鉴的经验在于其共性技术创新网络的建设。NNMI 计划由先进制造国家项目办公室 AMNPO 进行宏观协调管理,制定各制造业创新研究院在中小企业互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共同政策,将各研究院纳入 AMNPO 主管的先进制造门户网站,同时又赋予其高度自治权,培育其市场化运作机制。因此,各制造业创新研究院得以协同工作,共享基础设施与设备,彼此开放运营信息,携手制定行动纲领、研发路线图与人才计划,从而形成以研究院为节点的辐射全美的协同创新网络。
J.A.Schumpeter 认为创新并不是孤立的,创新总是趋于集群成簇地发生,是在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效能。NNMI 启示了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应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以骨干企业为创新节点,不断促进技术外溢与转移,加强各民营化主体的创新协作与资源共享,形成开放式的协同创新网络。
.........................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